□张应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应用型高校的发展,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发展情况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反馈意见不仅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关系高校如何才能培养出更为社会所认可的人才,这是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了解社会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的要求和评价,收集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学生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反馈信息。根据调查结果中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了解各专业中专业知识利用情况。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了解合肥学院的人才培养对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012-2016年合肥学院毕业生抽样调查总人数1176 人,其中男698 人,女478 人,性别比为1.46∶1;参加调研的毕业生工作在合肥市的总人数为499 人,占调研总人数的42.42%,其中男290 人,女209 人,性别比为1.38∶1;参加调研的毕业生在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的总人数为72 人,占调研总人数的14.43%,其中男43 人,女29 人,性别比为1.5∶1。
学校2012-2016年的毕业生仍然在合肥市就业的人数分别有1699 人、1319 人、1235 人、1490 人、1724人,总体比率较高,基本在40%-50%之间,非应用型高校这一比率大致为30%。进一步分析显示,有很多毕业生都是一毕业就进入某个企业,很少有跳槽现象,说明毕业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社会责任感强。
近五年选择在合肥就业的毕业生中,在合肥市高新区就业的学生比率为19.88%,略高于其他地区,最主要的原因是与该区的功能定位有很大关系,该区已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在合肥市包河区就业人数比率达16.87%,居第二位,这与包河区内有多个产业园,涵盖了工业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有关。合肥市经开区、蜀山区略低于包河区,比率分别为14.46%、13.25%。经开区多为成熟生产型企业,人才需求趋于平缓。毕业生选择在合肥市新站区就业的人数比率最小,为2.01%,这与新站区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有关,随着未来该区多个大企业的投产,该区必成为毕业生在合肥就业的热门地区。
理工科类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82.84%,文科类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80.91%。理工科类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等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高,生物工程、艺术设计、应用心理学等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低。文科类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高,旅游管理、德语、学前教育等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低。
1.近五年毕业生的平均月薪情况。随着时间的增加,毕业生的平均工资逐渐增加。在工作前两年之间的涨幅是最大的,后面逐渐趋于平稳。近五年毕业生平均月工资为7048 元,在安徽省32 所本科高校中排名第十三位。
2.近五年毕业生的平均年薪情况。近五年毕业生的年薪待遇主要集中在5 万-10 万元,占总人数的54.19%,其次是年薪为5 万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29.30%。年薪在15 万-20 万元与20 万元以上的人数较少,所占比率分别为1.4%和0.23%。
近85%的毕业生表示实习、见习对应用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巩固有很大帮助,但在安排上,大二的认知实习质量监控不到位,导致很多学生的实习与专业不对口,学校应以专业为核心统筹安排,避免学生盲目寻找。
近70%的毕业生提出,深入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不仅注重基础课程教学,更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避免过于强调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应用。
近54%的毕业生认为需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实际就业情况、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就业前景。
近30%的毕业生提出课堂教学要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向学生传达社会上最先进、最前沿、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或现象。同时学校要在专业课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避免与社会脱节。
近75%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的开设应集中在大四之前的大一下、大二、大三时期,以免影响毕业生求职、考研及毕业实习。
近80%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课设置上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设基本应用操作的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应该坚持开设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
近45%的毕业生提出专业课应该有针对性设置,精简课程内容,涉猎太广容易导致重要的专业性课程被学生忽视,要正确处理“广而泛、小而精”之间的关系。
部分毕业生提出专业课设置需紧跟时代发展,根据社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创新,更新课程内容,增设一些必要的专业选修课,充分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
近65%的毕业生认为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面,增加活动的广度,调动学生参加的积极性相当重要,要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学生活动需要有教师的参与,由专业教师带领的社会实践类活动所取得的效果更好。
近55%的毕业生提出应根据专业课程要求安排一些课外教研类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的实操能力。多举办各种技能类竞赛,综合素质测评中可将职称证书作为加分项,以此巩固理论知识。
近75%的毕业生认为可多组织学生的课余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团队协作能力,丰富文体类、科技类活动的形式,使其更加多样化。
部分毕业生提出实践活动开展应与当前社会发展相一致,举办创新型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应变能力,更加适应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通过对合肥学院2012-2016年毕业生在合肥地区就业情况的分析,不难发现,学校近年来的毕业生近一半都在合肥地区就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学校毕业生的总体薪酬待遇在安徽省内本科高校中排名靠前,甚至超过一些老牌本科高校。毕业生发展空间和对企业的忠诚度、社会责任感都相对较强,这与学校的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密不可分。此外,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学生活动设计等方面还有待改进提升,这也是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该文系2016年度合肥学院本科教学工程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结项成果,作者单位:合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