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服饰特征解析

2019-08-28 06:08
纺织科技进展 2019年8期
关键词:仫佬族土布服饰

匡 迁

(南宁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南宁530023)

服饰是民族文化符号与形式的载体,它所体现出的使用价值、审美功能、文化内涵是人类物质生活的保障和精神文化的外在呈现。仫佬族服饰质朴、深沉,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呈现出独特的服饰文化体系。国家出台《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通过对仫佬族服饰进行调研,解析服饰形制及文化内涵,使民族元素成为服装设计师的灵感创意源泉,必将有利于仫佬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

1 仫佬族发展历史

仫佬族是广西的世居民族,主要聚居在桂西北地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现有人口20余万人,属于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仫佬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其根源可追溯至旧石器晚期的柳江人。仫佬族因长期与壮族、侗族聚居交往,语言同属于壮侗语系,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字。仫佬族是古代僚人的一支。秦汉时期,在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族群中包含了仫佬族。唐宋时期,壮侗语系的各个民族开始逐渐形成单一的族体。这一时期,侗、水和僮的民族单一体已经形成,仫佬族包括于僚中。根据宋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记载:“南方洞溪诸蛮有五:曰苗、曰徭、曰僚、曰僮、曰仡佬”,大约到了宋代,仫佬族逐渐从僚、伶中分化出来,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1956年,经过民族识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仫佬族。

2 仫佬族服饰形制

2.1 仫佬族服饰面料与色彩

据《广西通志》卷二七九《诸蛮传》中记载:“宜山姆姥即僚人,服色尚青……”。仫佬族服饰的色彩“尚青”,这与仫佬族服饰面料的制作工艺有关。仫佬族制作服饰的面料是当地人称之为“土布”的材料,制作土布的材料是仫佬族自己种植的棉花,经过纺棉梳线织成土布,土布编织好后用蓝靛煮沸漂染,再施以白芨煮挂浆固色,经米汤和牛皮胶糊面,晾干后整平打磨,使之黑里透亮,这说明仫佬族的服饰面料制作工艺决定了其服饰色彩是黑色。

2.2 仫佬族服饰款式与造型

仫佬族服饰的样式在不同时期会有所变化。《广西通志》载:“天河僚,在县东,又名姆姥……先时蓬头跣足,明成化间(1465-1487年)知县袁瑢禁之,始巾帻草履”。仫佬族的服饰在明成化年前,其形象是蓬头和光脚,服饰也不整齐。于是在知县袁瑢的禁令下,要求仫佬族头裹头巾,脚穿草鞋。《宜山县志》载:“宜山僚名姆姥……男衣短狭,老耆衣细褐,女则短裤长裙。”根据以上史料记载分析,仫佬族服饰形制并不是十分突出,因长期与壮族和汉族交错杂居,受壮族和汉族的服饰文化影响较大。

2.3 仫佬族男子服饰形制

仫佬族男子上衣是对襟、立领、长袖式样,与汉族的唐装服装形制相似。门襟为对襟结构,对襟领口至腰线处有7粒一字盘扣。袖子与衣身相连,在袖中线处因受面料幅宽的影响而进行拼接,袖长至手腕。领子为立领结构,领高1.5 cm。上衣总共有4个贴兜,其中位于正面胸围线处有2个,腰围线处有2个。衣长下摆的侧缝有20 cm的开衩。衣服的缝份处是折边收口,不锁边,这是因为“土布”纱线较粗,能直接将多余的缝份进行折边,手缝针线进行收口(见图1、图2)。

图2 仫佬族男子上衣款式图

图1 仫佬族男子套装(民国)

仫佬族男子裤子是缅裆长裤,裤子由裤腰、裤身、腰带3部分组成。裤长至脚踝处。裤子是直线裁剪,裤身由6片裁片组成。左裤身外侧按照面料幅宽进行对折,长度是从腰头下平线到裤脚。裤裆形成一个“U”字形,裤裆前后片结构相同。裤裆没有前开口门襟,所以裤子的臀围和腰头形成一个桶状,方便穿脱。裤子腰头是一块长方形面料与裤身拼接。当裤子穿着在人体上时,后腰头处抹平,多余的量集中在前腰头,将多余的量进行对折,然后系上裤腰带固定。裤子之所以宽松直筒,首先是“土布”面料没有弹性,便于穿脱,其次也方便下地干活(见图3)。

图3 仫佬族男子裤子款式图

仫佬族男子头饰是一条4 m左右的“土布”头巾。将“土布”折叠成15 cm宽,从左到右一层层包缠在头上,预留出20 cm,在左后耳处从头巾里扎进去,再拉出来,露出最后一段作为装饰。

仫佬族男子所穿鞋子是布鞋和草鞋。布鞋用“土布”千层底来纳鞋底,鞋面用鱼的元素作为装饰纹样图案,也称为“鱼头鞋”。将鱼头元素进行刺绣,叠加成三层,装饰在鞋头,鞋腰处用鱼鳍元素刺绣,鞋尾用鱼尾元素刺绣装饰。在日常生活中仫佬族男子也穿草鞋,草鞋选用稻草编织。整个鞋底都用稻草编织,但是会在鞋头和和鞋后跟处将布条与稻草混合编织,这样编织的目的是穿着更舒适,不会因稻草太硬而扎脚后跟和脚趾。鞋面在鞋头两侧和鞋后跟处编织出脚背一半的长度折叠编织在鞋底里,然后用麻绳编织成麻花条将鞋头和鞋后跟处串联起来。

2.4 仫佬族女子服饰形制

仫佬族女子服装是大襟、右衽、长袖式样,无装饰纹样图案。门襟为大襟右衽结构,对襟领口至右腰线处总共有7粒一字盘扣,领口2粒一字盘扣并列缝制固定,右侧襟从腋下10 cm间距3粒盘扣。领口呈圆形无领结构,但是在领口处用两条捆边装饰。上衣门襟在左边大襟领口至侧襟处有6 cm宽贴边拼接,贴边用捆边工艺装饰。袖口处有5 cm宽拼接,袖口拼接面料与大襟门襟同色。衣侧两边开衩。大襟左衣片有3 cm的贴边。上衣下摆3 cm贴边进行收边,贴边与衣身里面折边收口缝制。仫佬族女子的裤子形制与男子裤子相同(见图4、图5)。

图4 仫佬族女子上衣(清)

图5 仫佬族女子上衣款式图

仫佬族女子帽子款式较为简洁,无帽顶,上窄下宽,帽子下边缘呈弧线,这主要与人的头型结构有关。帽子的宽度约13 cm。帽子上下边缘用面料包边缝制,中间刺绣纹样图案。在刺绣装饰手法上,相对于其质朴的服装,帽子显得更有美感特色。帽子的底色以黑色为主,刺绣图案则选用彩色的棉线,这样的表现手法显得图案更加鲜艳明亮。纹样图案大多数为具有吉祥寓意的花卉、蝴蝶、凤凰等元素。仫佬族女子除了戴帽子以外,也经常佩戴包头巾。包头巾是一块约40 cm正方形的“土布”,在四边有3 cm宽的刺绣装饰花边,刺绣图案以花卉图案为主。佩戴头巾时,先将正方形面料斜对角折叠成三角形,三角形的两长边顺发际线处往后脑系住即可(见图6、图7)。

仫佬族女子的围裙是已婚女性在劳作时所扎系的。围裙长度从腰节长至膝盖。围裙腰带刺绣图案,腰带长约200 cm,宽约7 cm,缠绕在腰间。下摆用“土布”做的流苏装饰。围裙上缝制有一贴兜,方便劳作时放一些物品,围裙也可以在劳作时避免弄脏衣服,实用性非常强(见图8、图9)。

图6 仫佬族女子帽子(民国)

图7 仫佬族女子帽子款式图

图8 仫佬族女子围裙

图9 围裙款式图

仫佬族女子一般穿布鞋和草鞋。女子的布鞋有“尖头船鞋”和“圆头船鞋”,“尖头船鞋”一般是已婚妇女所穿,“圆头船鞋”是未婚女子所穿。鞋底也是用“土布”纳的千层底鞋底,鞋面是在黑色“土布”底色上用彩色棉线刺绣花卉纹样图案。女子草鞋形制与男子草鞋相同。

3 仫佬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3.1 神话传说的记述

仫佬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符号,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关于仫佬族服饰的色彩有着美丽的神话传说。

仫佬族与壮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是同源民族,同为百越民族的骆越民族。至于骆越民族的服饰是黑色,有着这样的一个神话传说:相传骆越地区是一片茂密的山林地区,土壤肥沃。骆越民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安居乐业,辛勤劳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一次受到外来侵略者入侵骆越地区,该部族首领在战争中不幸受伤,带领族群撤退到密林深山中,他发现一片蓝靛草,随手把蓝靛草敷在伤口上,并很快消肿止痛,伤口愈合的非常快,使首领燃起战斗意志,很快击退了侵略者,取得了胜利,保卫了族人和领地。于是他认为蓝靛草是一种神物,于是号召全部落人都要穿用蓝靛草染成的黑色服装。

3.2 审美心理的意识

仫佬族服饰的色彩直接反映出民族的审美心理,该审美心理与其民族的生活环境和民族文化密切相关。例如蒙古族崇尚蓝色和白色,他们认为蔚蓝的天空广袤无边,象征着天神的威严,白色代表着牛奶,养育着蒙古族,红色代表着火焰。又如藏族崇尚黑、白、红、黄、蓝五色,与藏传佛教对五色内涵认同有密切关联。仫佬族穿黑色服饰,与其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有关。仫佬族主要聚居在喀斯特地貌的大石山区,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便是黑色的大石山,黑色是他们见到最多的色彩之一,黑色的大石山养育着仫佬族的先民,仫佬族穿着黑色服饰,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服装色彩特征。

3.3 生态环境的印痕

仫佬族自古就是一个稻作农耕的民族,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态环境,在仫佬族服饰的材质、色彩及款式等方面有必然有所反映。

水稻、棉花、苎麻、甘蔗等是仫佬族主要农作物,这些都为仫佬族的服饰制作提供主要原材料。仫佬族所用的服饰面料都是自纺自织。首先种植棉花,待棉花采摘后,通过纺织成线,然后织成宽约40 cm长约6 500 cm的面料。此时的面料还是原生态棉花的白色,还需经过印染。仫佬族服饰“尚青”,要染出“青”色,就需要在仫佬族生活区域的山上采摘俗称为“蓝靛草”植物。将“蓝靛草”加水浸泡,使水的颜色变成深蓝色,深蓝色的水就是染布所使用的染液,将织好的本色面料进行浸泡染色,待染完色后,再用米汤和牛皮胶熬汁对面料进行固色处理,最后对面料碾压使布变软,制作服饰所要使用的“土布”便完成。草鞋是仫佬族日常穿着的鞋子,仫佬族广泛种植水稻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也为草鞋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草鞋的原材料是稻草,将水稻收割后将稻草进行编织,草编也是仫佬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不仅有草鞋,还有草席、草垫、草墩等其他生活日用品。生活在半山区地带的仫佬族,为了适应山地、田间的生活环境,服装的款式都比较宽松、肥大,便于劳作与生活,满足了服饰功能的要求。男女在山间劳作时为避免头发被树枝和灌木所挂扯,皆带头巾和帽子,能更好地保护身体。

3.4 等级观念的体现

等级观念非常强烈的封建社会,对人们的着装有很大的影响,它强制约束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以保持等级秩序。

“防老衣”是仫佬族针对年龄到了5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特意制作的,有益寿延年之意,每隔10年制作一次,“防老衣”平时不穿着,制作好试穿后便珍藏起来,直到寿终时给老人穿上入殓。制作“防老衣”也是非常讲究的,选择吉日邀请德高望重的老裁缝,需举办仪式后方可裁剪。“防老衣”的服饰样式与普通的仫佬族服饰相似。仫佬族妇女的绣花鞋也是不能随便穿着,已婚女子要穿“尖头船鞋”,未婚女子需穿“圆头船鞋”。

3.5 民族文化的交融

仫佬族生活的区域与周边的壮族、汉族、侗族等广西世居民族有着密切的地缘关系。从仫佬族通史来看,仫佬族文化构成深受汉族、壮族文化元素影响,首先仫佬族的语系属于壮侗语系,其次仫佬族使用汉字,这些文化元素也反映在仫佬族服饰上。仫佬族服饰的裁剪形式属于平面裁剪结构,与汉族服饰的“十字结构”一脉相承,仫佬族服饰色彩和壮族服饰色彩都是黑色,织布、染色工艺都相似。作为人口较少的民族,在与各兄弟民族广泛交融的过程中,能较好地保留了本民族文化形态,实属难能可贵。

4 结语

通过对仫佬族服饰艺术的阐释,透视出仫佬族服饰的质朴与深沉。仫佬族服饰虽不如其他民族服饰华丽,但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明显,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折射出仫佬族独特的乡土气息和质朴的民族风格。随着仫佬族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仫佬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与外界的交流更为广泛后,审美观念也发生质的飞跃。在不断吸收或受到其他民族的文化的影响下,将会不可避免对仫佬族服饰产生一定的影响。反之,仫佬族服饰质朴的面料、宽松的款式、带有寓意的色彩、精湛的刺绣等都具有强烈的民族质朴服饰风格,必然会对现代服饰设计产生影响。让更多的人关注与了解仫佬族的服饰审美与文化内涵,有利于发掘和传承特色的服饰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仫佬族土布服饰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三民文化村里的土布博物馆
动物“闯”入服饰界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唤醒沉睡的民间技艺——浅谈土布发展现状与未来
雪人的服饰
夹缝中求发展:高阳商会与土布运销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土布不『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