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俊峰,刘美兰
(浙江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中国计量大学 人文学院)
2004年11月21日,全球首座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成立。2015年12月22日,习近平和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在奥特利尔中学共同为全球第1 000 所孔子课堂揭牌。中国汉办的《孔子学院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在全世界147 个国家(地区)共建立孔子学院548 所,孔子课堂1 193 个。作为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迅猛发展满足了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也引发了国际媒体对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关注和争论。
在中国经济和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国际媒体对以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的报道吸引了学界的兴趣。徐婷婷(2015:23-24)研究了欧洲法语报刊(2005-2013)对孔子学院形象的塑造,发现这些报道在热议汉语热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中国创办孔子学院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质疑。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英语媒体仍然居于强势地位,在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学界对以《卫报》和《纽约时报》为代表的国际英语媒体中相关报道的研究则几乎没有。本文拟选取这两家媒体的相关报道为语料,对比分析这些新闻话语在报道孔子学院,构建中国文化形象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关注语言与社会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其重要宗旨是探讨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Fairclough,Wodak 和van Dijk 等CDA 学者认为,社会中权力的分布往往不均衡,包括新闻话语在内的官方话语蕴含显性或隐性的歧视、权力和控制关系,被认为是不均衡社会权力关系的重要载体,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
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新闻话语成为权力的载体,也是变更权力关系的手段。新闻报导者及其所代表的社会集团或群体通过对自我身份的感知与认同产生“我们”意识,并通过与报道对象之间力量的权衡而产生“我们-他者”的权力主体划分。作为权力关系的载体,新闻话语用“我们”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对他者作出裁决和鉴赏,并赋予评价对象或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反应,通过人类评价中肯定-否定的二分法表述机制实施新闻话语对“我们”的正面评价和对他者的负面表述,最终实现构建现实、塑造形象和制造共识的新闻话语实践目标。上述基于不同权力主体的意义表述体现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依赖于语言的人际意义。
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Martin&White,2005)聚焦语言的人际意义,提出态度(attitude)评价系统可以分为情感(affect)、裁决(judge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三个子系统。情感是态度系统中的基本向度,是说话人对行为、文本、过程或现象的主观情感体验,从语义上主要表述为快乐与否(品质)、安全与否(过程)、满意与否(评注)三个方面。裁决是对主观行为的裁决,分为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两个向度。前者主要指行为是否符合规范(normality),是否有才干(capacity),是否坚韧(tenacity),是一种主观的道德评价,主要表现为羡慕或厌恶。后者指行为的真实可靠与否(veracity),得当与否(propriety),是一种客观的法律评价,其目的是褒奖或谴责。鉴赏是对文本、过程或现象的评价,表现为情感(反应,reaction),是否成比例(构成,composition),是否具有社会重要性(价值,valuation)。
新闻话语主要涉及人和事物两类新闻要素。新闻话语生产者依据“我们”立场对新闻要素作出筛选,并对所选的人和事物分别作出裁决和鉴赏,这种以肯定或否定、积极或消极为基础的评价往往传达一种社会化的情感。情感表达可以改变甚至扭曲读者的认知评价,从而达到说服读者的交际目的(Elster,1994)。文本中的情感向度、裁决和鉴赏两个向度之中所蕴含的情感向度共同作用于读者的情感和认知,实现沟通、说服读者的目的。评价理论中的态度资源因而成为学者们研究新闻话语中权力与意识形态关系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较为有效的语言分析框架(庞超伟,2013;胡美馨、黄银菊,2014)。
在国际社会中,国家之间、阵营之间的力量存在强弱之分,强者往往居于主导地位。在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旧的国际传播秩序中,某些西方媒体怀着某种优越感(ethnocentrism)肆意丑化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及其相关事务,所塑造的形象即使不是负面的(negative),也往往是刻板印象(stereotype),如缺少民主、独裁、技术文化落后等(van Dijk,2008:58,61)。刻板印象是已经形成的固定看法,可以简化人类的认知过程,但是这种普遍性的结论容易无视差异而造成推理和评价偏差(王国凤、邵培仁,2015:41)。作为一种对特定人群特征所作的概括,这种带有偏差的刻板印象直接影响人们的认知,并可能使行为主体对特定人群产生消极情感(如偏见,prejudice),甚至导致以非公正的方式对待这些群体(如支配,domination;操纵,manipulation;歧视,discrimination 等)(Schneider,2004:24)。Fairclough 指出,如果人类社会中事物之间的联系遭到曲解而离开人们的视线,批评可以重现这种联系。借鉴西方哲学的这一批评理念,CDA 学者们分析文本中经由语言而合法化的那些显性或隐性的支配、控制、歧视等权力关系(辛斌,2007)。
本文将在CDA 理论的框架下,运用态度评价系统,从情感、裁决和鉴赏角度对比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纽约时报》和《卫报》报道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的新闻话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探讨这些报道针对相关问题可能构建的刻板印象,并剖析深层次的话语霸权和意识形态,从而对某些西方媒体所塑造的有失公正的中国文化形象进行回归理性的合理解读和修正。
本文以Confucius Institute 为关键词,从LexisNexis 数据库中搜索新世纪以来的相关新闻报道(见表1),并对新闻标题和正文中的态度资源使用策略进行分析。
从新闻主体和内容来看,对孔子学院的报道涉及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孔子(Confucius)、孔子学说、中国政府(Chinese government)、外方教育机构、中方院长(director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与教师(Chinese scholars)等新闻主体和新闻要素。
van Dijk 认为,标题可以显示话语的宏观意义,有助于读者解读话语的主题和倾向性。对比两组新闻标题发现《纽约时报》各标题隐藏了孔子学院这一新闻主体,把建立孔子学院简单地表述为中国政府和中国领导人的行为。标题态度资源分析显示,fear[情感:非安全]和muzzling[裁决:行为不当]构建中国政府缺乏民主的形象,a change in ties[鉴赏:消极反应]构建中国政府国际关系不稳固的形象,quietly extends its footprints deep into Central Asia[裁决:行为不当]构建中国政府肆意扩张势力的形象,gets ride on[裁决:行为不当]构建中国政府霸道无礼的形象,seek words to attract China’s favor[裁决:行为不当]间接地构建中国政府凌驾于邻国之上的形象。在上述态度资源所形成的是与非的天平上,《纽约时报》各标题把中国政府置于他者的位置,简单武断地把缺乏民主、国际关系不稳固、肆意扩张、霸道等标签强加于中国政府身上,试图构建中国政府的刻板印象,而孔子学院被置于此刻板印象框架之内。
表1 《纽约时报》与《卫报》的新闻报道(2000年1月至2017年5月)
在《卫报》的标题中,孔子学院和孔子作为新闻事件的主体多次出现,情感、裁决和鉴赏等态度资源参与对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形象的构建。通过Confucius says:[情感:安全+满意]open institute in Edinburgh[裁决:积极的做事才干]和not a propaganda tool[鉴赏:积极构成]构建孔子学院作为文化交流机构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并通过Confucius can speak to us still[裁决:积极的做事才干]—and not just about China[鉴赏:积极价值]肯定孔子学说的普世价值。attracting 18 000 Chinese students a year[裁决:积极的做事才干;鉴赏:积极构成]to study in the UK 和it took the RSC more than 20 years to get to China[裁决:积极坚忍]等标题以英国教育与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活动来类比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合理性。《卫报》诸标题以孔子和孔子学院为新闻主体,肯定了建立孔子学院的合理性、必要性以及孔子学说的普世价值,呈现了孔子学院的正面形象,与《纽约时报》的相关标题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跨文化交际中,刻板印象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概念。而刻板印象是否准确可以通过对比来自不同评价者对同一人群或事务的印象而加以检验(Spencer-Oatey&Frankin,2009:156)。为了进一步研究《纽约时报》和《卫报》这两家媒体所塑造的孔子学院形象之间的差异性与准确性以及对读者的情感与认知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新闻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态度评价策略分析。
2.1 孔子学院是政治机构还是文化机构
孔子学院是中国汉办与外方教育机构合作建立的国际文化传播机构,而某些西方媒体故意对孔子学院作为文化传播机构的性质提出质疑。例如:
(1)a.In the past decade,China has embarked on an ambitious effort(裁决:消极行为规范)to promote its image abroad[裁决:行为不当],including a multibillion-dollar overseasexpansion[裁决:行为不当]by Chinese state media and a network of Confucius Institutes,which teach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whiledisseminating the CommunistParty’s viewpoints[裁决:行为不当].(The New York Times,Oct.6,2016)
b.One of Chicago’s elite public schools,Walter Payton College Prep,is host to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most ardent effort atimage-polishing[裁决:行为不当]—a Confucius Institute,one of roughly 280 established worldwide.(The New York Times,Jan.22,2011)
例(1)表明《纽约时报》从[裁决:消极行为规范+行为不当]来评价中国政府建立孔子学院,认为孔子学院配合中国的野心(ambitious)和扩张行为(expansion),是传播共产党观点,美化政府形象(image-polishing)的政治工具。
经过检索笔者发现《纽约时报》对中国的报道倾向于使用大量分别由ambitious和expansion 构成的搭配词组(见表2)。中国政府的任何正当举措似乎都可以被冠上野心和扩张等字眼,企图通过有意曲解中国的正常发展来误导读者产生中国将对世界构成威胁这样的消极情感和认知反应。这种过量使用词汇的表述方法被称为过词汇化(overlexicalization),这是新闻话语中针对他者的意识形态编码策略(Fowler,1991)。上述饱含种族主义色彩的新闻话语力图把孔子学院歪曲成中国政府实现其扩张野心,传播其意识形态的政治工具。这是对孔子学院文化传播功能的曲解,也是对中国政府的污蔑,构建了对孔子学院的刻板印象。
表2 《纽约时报》中ambitious/expansion 搭配
(2)a.The first Confucius institute in Scotland topromote Chinese language andculture[裁决:积极做事才干]is to be set up at Edinburgh University.The institute,which is part ofa growing global network[鉴赏:积极构成],like the Institut Francais or theGoethe Institute for French and German culture[裁决:真实可靠],wasannounced jointly[裁决:积极的做事才干]in Beijing today by Scotland's first minister,Jack McConnell,and the Chinese minister of education,Zhou Ji.(The Guardian,Mar.21,2006)
b.The University of Wales,Lampeter,is the latest university in the UK to open a Confucius Institute—the Chinese government’s equivalent of the British Council,Alliance Francaise or Goethe-Institut[ 鉴赏:积极价值].
However,cultural institutions arehardly new[鉴赏:积极反应].The Alliance Francaise,Goethe-Institut and British Councilhave been around for years[裁决:真实可靠].(The Guardian,Nov.6,2007)
中方分别与爱丁堡大学和威尔士大学合作创建了孔子学院。通过[鉴赏:积极价值+积极构成+真实可靠]和[裁决:积极做事才干+真实可靠]等态度资源《卫报》把中国的孔子学院等同于英国的文化委员会、法国的法语联盟以及德国的歌德学院。文化委员会成立于1934年,歌德学院成立于1951年,而法语联盟早在1883年就成立了,这些文化机构虽然成立时间长短不一,均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创办了众多分支机构,致力于语言教育与认证、文化交流和国际关系拓展。它们通过介绍各自国家的语言、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国际文化传播。《卫报》把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孔子学院与英、法、德等国家创办的历史较为悠久的国际文化传播机构相提并论,旨在构建孔子学院作为国际文化传播机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相对于《纽约时报》的污蔑和排斥,《卫报》表现出一种认可与接纳,构建了孔子学院作为文化传播机构的正面形象。
孔子学院是由中国政府出资与外方教育机构合作建立的文化传播机构,中国政府出资是孔子学院不同于其他国际文化传播机构的地方,也是其饱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3)The two sides also signed an agreement to establish a second Confucius Institute,on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al centers that have comeundercriticism[鉴赏:消极反应]at some Western universities because oftheir connections tothe Chinese government[裁决:消极行为规范].(The New York Times,Jan.12,2015)
上述报道表明《纽约时报》以中国政府出资为借口,通过criticism 等词表达对孔子学院的批评与争议,传递出对建立孔子学院正当性的消极暗示,引发读者对中国孔子学院合理性的质疑。
(4)The Confucius Institute programme,in so far as it supports culture and outreach,may bevaluable[鉴赏:积极价值].
Not so[鉴赏:积极价值],says the vice-chancellor of Lampeter,Professor Robert Pearce.“We have seenno evidenc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using the university as a propaganda tool through the Confucius Institute[鉴赏:积极价值].Lampeter is a relatively quiet place.Our belief is that we need to offer an education that gives us an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reputation.Our future and that of our grandchildren are going todepend on Britain trading with China[裁决:积极做事才干].If we don’t build linksnow,Britain has a very bleak future[裁决:消极做事才干].”(The Guardian,Nov.6,2007)
针对某些对孔子学院的质疑,上例中《卫报》通过问答的形式予以澄清,一方面运用[鉴赏:积极价值]和[裁决:积极做事才干]积极评价孔子学院的海外文化传播活动,另一方面用[裁决:消极做事才干]来传达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对英国的积极价值(Our future and that of our grandchildren are going to depend on Britain trading with China.If we don’t build links now,Britain has a very bleak future.)。
《卫报》还引述了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言论,运用[裁决:积极做事才干/积极行为规范/行为得当]等态度资源进一步引导读者对孔子学院独立于政府的运作机制(we are independent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以及传播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simply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way of making new friends)的真实目的产生理解与认同。《卫报》明确指出,中国孔子学院并非是政府的宣传工具(not a propaganda tool),从而有力地回应了国际上对孔子学院的质疑之声。
2.2 孔子文化的价值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仁涵盖了社会性的交往要求和相互责任,以仁释礼,将社会外在的规范转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创举,为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奠定了基础,孔子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代表(李泽厚,2003:5)。梁漱溟先生(1999:150)曾指出:“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美国学者芬格莱特(2002)和英国学者贡布里希(2003)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肯定了孔子文化的卓越价值。作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孔子文化的价值也为《卫报》所重视。
(5)…moreover,even 2 500 years ago,when China and Europe really were worlds apart,Confucius was addressing some of the same issues as Plato and Sophocles[裁决:积极的做事才干],because these issues are universal[鉴赏:积极价值].
…rich schools of scholastic interpretation over more than two millennia not only reinterpreted Confucius for different times; they also added thoughts of their own.We should read him,and them,aswe read Plato,Jesus,Buddha or Darwin,and all theirinterpreters[裁决:真实可靠].This is not a dialogue between civilizations buta dialogueinside civilization[鉴赏:积极价值].
…I prefer his cautious formulation ofthe golden rule of reciprocity“what you do not wish for yourself,do not impose upon others[裁决:真实可靠]”to the Christian one[鉴赏:积极构成].…English schoolchildren could benefit from studying Confucius.But why not?Couldn’t we all?We would not merely learn something about the Chinese.We might even learn something about ourselves[裁决:积极价值].(The Guardian,Apr.9,2009)
《卫报》提到了Analects(《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what you do not wish for yourself,do not impose upon others)”、“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One may rob an army of its commander-in-chief; one cannot deprive the humblest man of his free will)”等。孔子提出关于人性的精辟见解,理应像柏拉图、耶稣、佛陀、达尔文一样被国际社会尊为人类导师。孔子学说也应该在引导人类精神生活上发挥积极作用,英国的少年儿童也可以从学习孔子文化中受益(English schoolchildren could benefit from studying Confucius)。《卫报》运用[裁决:积极做事才干/积极坚忍/真实可靠]和[鉴赏:积极价值]等态度资源评价孔子学说,肯定孔子文化的普世价值,构建孔子学说的积极形象,引导读者了解、认同并接纳孔子文化。与《卫报》完全不同,《纽约时报》未能对孔子文化进行详细报道,孔子文化在《纽约时报》新闻话语中被置于失语状态。
通过上述标题、文本态度资源分析发现《纽约时报》与《卫报》的相关新闻报道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对孔子学院新闻权力主体的语言表征存在差异。对新闻主体是凸显还是隐藏决定相关新闻事实能否被详细报道,从而蕴含特定的权力视角(van Dijk,2008:61)。《纽约时报》的新闻标题和正文均隐藏了孔子学院,凸显了中国、中国领导人、中国教育部的新闻主体,抹去了孔子学院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真实功能,从而把一个文化传播机构构建成为传播政府观点,进行文化扩张的政治工具,诱导读者对中国政府建立孔子学院产生质疑。而《卫报》在标题和正文中均以孔子学院和孔子作为新闻主体,详细展现中国教育部、中方各教育机构(Fudan University)与英国各教育机构(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The University of Wales,Edinburgh University)之间的合作,使孔子学院和孔子文化以非常具体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构建了积极正面的孔子学院和孔子文化形象,有利于英国民众了解孔子学院,认同和接纳以孔子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
其次,对孔子学院性质的语言表征存在差异。《纽约时报》以政府出资为借口,否认孔子学院为文化机构,拒绝承认孔子学院作为文化传播机构的合法性,诱导读者对孔子学院合法地位产生怀疑甚至抵制,虚化孔子学院的具体文化交流活动和运作模式,把中国孔子学院塑造成中国政府海外扩张行动的一部分,从而构建孔子学院为中国政府政治宣传服务的刻板印象。而《卫报》通过与英国的文化委员会、德国的歌德学院和法国的法语联盟相类比,构建中国孔子学院作为国际文化转播机构的合法性和必要性。通过具体报道中国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威尔士大学建立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所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及未来对英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澄清某些对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误解,塑造孔子学院作为文化传播机构的正面形象。
最后,对孔子文化价值的语言表征存在差异。《纽约时报》有意隐藏孔子文化这一新闻要素,以构建孔子学院的政治性。而《卫报》则运用表现积极价值的鉴赏语汇正面评价孔子学说,并运用表现积极做事才干等裁决语汇肯定孔子学说的普世价值以及对于中国和英国的现实意义。
在新闻话语中,“我们”与他者的对立关系往往导致刻板印象。“我们”与他者之间权力的强弱差异常常促使新闻话语生产者从“我们”的利益出发,表现出对他者的轻视、偏见甚至歧视,导致不能客观公正地呈现他者的特征,对他者的刻板印象常常表现为与现实的某种偏离。“我们”与他者之间分歧越大,刻板印象的偏离也就越大,这在以某些西方国家为主导的旧的传播秩序中非常普遍(艾伦,2011:323-335;赫尔曼、乔姆斯基,2011:27-30)。
《卫报》通过肯定和积极的态度资源,以孔子学院和孔子为新闻主体,凸显孔子学院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功能,反映了孔子学院的宗旨和原则,塑造了客观公正的孔子学院形象,这种认可与接纳也有效地消解了“我们”与他者这一传统的对立关系。而《纽约时报》运用否定和消极的态度资源隐藏孔子学院,虚化孔子学院所开展的文化传播活动,凸显中国政府和中国教育部为新闻主体,把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扭曲为配合中国政府海外扩张的政治宣传。这种无视孔子学院宗旨与原则以及中国文化内在价值,武断地把中国的文化传播机构歪曲成中国政府的海外政治宣传机构的做法造成了与新闻事实的严重偏离。
每一种话语的背后都有表示集团目的、权力和利益的集体因素(曼海姆,2015:125),新闻话语也是如此。上述新闻话语中孔子学院形象的显著差异折射出了两家媒体对待中国文化的不同权力视角。随着经济社会的全球化发展,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改变,许多西方国家接受了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文化的包容和接纳。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和中国海外文化形象的改善,这些进步也引发了某些西方国家对自己地位即将逝去的担心和对世界格局即将发生改变而产生的恐惧。他们蓄意制造各种借口,把不断壮大的中国构建成对世界的威胁,以打压中国在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海外发展,从而制造排斥与对抗,试图维持旧的不均衡的国际文化权力关系。
文化的主体是人类,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应该具有平等的地位,从而形成优势互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繁荣局面。以孔子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理应被国际社会所了解和接纳,从而造福于国际社会。1988年,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出席了法国巴黎的“面向21世纪”会议,其中瑞典物理学家阿尔文博士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应该回首2 540年到孔子那里汲取智慧,这一提议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认可。1993年,第二届“世界宗教议会”根据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孔汉思的提议,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作为“人类伦理的黄金法则”(吴霁雯,2014:5)。这表明国际社会开始认可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价值。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强国,必须实现中国的文化自信,而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弘扬中国文化是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关键。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是当前中国坚定不移的方向,我们一定要打破某些西方媒体所构建的中国文化刻板印象。
评价者借助态度资源把评价者的价值观转化为评价对象的属性,编码“我们”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因此,态度资源是新闻话语复制媒体所代表意识形态的有效手段。在“我们”对他者实施权力滥用的情况下,新闻话语生产者通过凸显或隐藏某些新闻主体和事实,运用态度资源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评相关内容来构建他者的刻板印象。他者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也是特定意识形态自然化的过程。刻板印象对事实的歪曲会引发社会主体对他者产生带有偏见的消极情感,甚至采取歧视、抵制等消极行为,导致社会行为的异化。批评则可以对这些歪曲和异化进行揭露和修正(Fowler,1996),并反作用于社会实践。话语批评对社会实践的反拨作用将有助于推动社会权力关系的变化,从而消除刻板印象。
本文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卫报》和《纽约时报》针对孔子学院所构建的不同形象,揭示出两种形象之间差异性所折射出的国际文化权力关系及其意识形态根源。本研究揭露某些西方媒体对中国文化印象的歪曲,将有助于打破这种刻板印象,也有助于为中国文化海外交流与合作争取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对推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