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华 陈小宇 梁宇豪 梁洪生
肝硬化在临床上为常见病, 其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所形成。肝硬化早期症状不明显, 后期可引发多种并发症, 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1], 给患者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目前诊断肝硬化主要依据超声波后前位检查, 但部分早期肝硬化患者超声检查表现正常而CT片有典型阴影, CT片能详细显示肝硬化患者肝部病理变化, 但其还未形成有诊断意义的定量参数[2,3]。现将100例疑似为肝硬化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与CT片进行比较, 探讨腹部CT在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在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疑似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9~72岁, 平均年龄(44.23±13.08)岁。纳入标准[4]:①年龄16~80岁;②患者意识清醒, 智力正常;③配合完成检查者。排除标准:①患有胶原血管性疾病患者;②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③拒绝参与此次研究者。
1.2 方法
1.2.1 腹部CT检查 患者使用西门子 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增强扫描检查, 手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 平静呼吸状态。参数:管电压120 kV, 电流210 mA, 层厚10 mm;扫描速度0.5 s/r, 扫描时间6.03~10.78 s,平均扫描时间(8.25±0.97)s。注射碘普罗胺注射液(Bayer Schering Pharma AG, 批准文号 J20130157) 80~100 ml离子或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 经肘前静脉注射, 注射速率一般为3.0~4.0 ml/s, 扫描位置:食管-胃底。
1.2.2 超声检查 采用飞利浦 HD11XE超声诊断仪对患者食管-胃底进行检查, 患者取平卧或侧卧位, 平静呼吸状态。设定探头频率为3.5~5.4 MHz, 观察患者肝脏体积与形态、肝包膜及边角、肝脏各叶比例、肝内外血管变化及腹腔积液。
1.2.3 阅片 选取4名医师随机进行盲法阅片, 根据肝实质光点增粗、肝脏各叶比例、腹腔积液及肝门变化等进行阅片。
1.3 观察指标 比较腹部CT与超声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超声检查显示, 肝硬化患者的肝实质光点增粗, 肝硬化患者检查结果显阳性, 未患肝硬化者结果显阴性。病理结果(金标准)中阳性60例, 阴性40例;超声检查结果中阳性56例,阴性44例;腹部CT检查中阳性57例, 阴性43例。腹部CT检查肝硬化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7%、95.00%、96.49%、88.37%、93.00%, 显著高于超声检查的75.00%、72.50%、80.36%、65.91%、74.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超声与腹部CT检查对肝硬化的诊断结果比较(%)
目前为止, 肝硬化作为全球广泛关注的重点公共卫生问题, 其患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不仅影响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 对患者的心理也造成巨大伤害。肝硬化临床较为常见, 病因较多, 如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营养障碍、药物、循环障碍、代谢障碍等, 不良的生活习惯及药物摄入均可导致肝脏疾病。肝硬化种类由于病因不同而有所区别, 临床上常见病毒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毒物和药物性肝硬化、营养不良性肝硬化等[5,6]。早期肝硬化临床表现较不明显, 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后期肝硬化症状较明显且严重, 如发生胃肠功能紊乱、肝源性糖尿病、腹腔积液、胸腔积液、食管-胃底及腹壁静脉曲张和消化道出血等症状[7]。肝硬化经确诊后因早期治疗,操作较简单并且术后易恢复, 肝硬化后期进行手术治疗会增加手术风险, 且增加患者痛苦[8]。本文主要描述腹部CT与超声检查以探讨腹部CT检查在肝硬化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检查是目前最为常见的造影检查方式, 其操作原理为利用人体对超声波的反射得出影像。超声检查时将在患者身体上照射超声波, 可图像化处理机体组织的反射波, 形成图像。CT检查是将穿透人体内部的X线束转变为可见光后,再转换为电信号和数字, 输入计算机处理。获得CT图机体组织像以对患者肝脏部分进行检查分析。腹部CT检查较超声检查更安全, 患者易接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超声检查显示肝硬化患者的肝实质光点增粗, 肝硬化患者检查结果显阳性, 未患肝硬化者结果显阴性。病理结果(金标准)中阳性60例, 阴性40例;超声检查结果中阳性56例, 阴性44例;腹部CT检查中阳性57例, 阴性43例。腹部CT检查肝硬化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7%、95.00%、96.49%、88.37%、93.00%, 显著高于超声检查的75.00%、72.50%、80.36%、65.91%、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腹部CT检查在肝硬化诊断中具有准确率高、经济性好、操作简单等优势。相关研究表明, 30%的肝硬化患者的营养不良随肝硬化程度加重而加重, 与生存率和并发症相关。CT技术因结果客观及可定量性是目前评估以骨骼肌指数定义的肌肉减少症的较精确常用的方法。
综上所述, 腹部CT检查在肝硬化诊断及预后评估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