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天明 闫闯
[摘 要]教育救助服务体系自建立伊始,帮助不少大学生完成学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然而体系中仍然有不少问题,利弊共存。只有完善贫困信息档案,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资金扶植,争取社会支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此体系的良性健康发展。
[关 键 词]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建构
教育救助服务体系帮助了无数家庭困难的学生走入高校,享受高等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因此,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服务体系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服务体系的现状
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服务体系的建立始于1987年,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形成一个以资金支持为主体的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1]贫困大学生救助服务体系不断深入高校,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受益,同时这一体系也暴露出了明显弊端。
1.教育救助服务体系现状
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救助服务体系在我国高校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助、补、减、“绿色通道”有机结合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2]但是仅仅靠着资金救助并不足以覆盖整个教育救助体系,缺少除资金救助外的其他社会救助。而且,救助资格的审核和救助资金的分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教育救助资金还无法切实有效地用于所有贫困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从总体来看,当下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救助服务体系利弊共存。
从中发现优秀员工,与贫困大学生提前达成就业意向,而高校对校内每个班级的贫困大学生数量又有严格限制,这就导致了资金分配方式不合理。第二,民办高校资金的局限性,导致在民办高校就读的贫困大学生无法充分享受到国家政策,受众面相对较小。第三,目前的教育救助服务体系过于依赖国家政策和政府扶持,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的作用。
二、构建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服务体系
1.完善贫困信息档案
有贫困大学生的家庭必然会在各地方的扶贫办或者社区有备案,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贫困信息卡。当大学生在申请教育救助服务时,高校直接可在数据库中查询到该学生的基本情况,判定其是否为需要资助的目标学生。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贫困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减少贫困大学生在学校的曝光率,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信息对高校联网能够解决教育救助资金分配不均的问题,做到全面资助,切实关爱到每一位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更有利于资助政策的良性发展。
2.加大國家对民办高校的教育救助资金支持
民办高校也有为数不少的贫困大学生,他们还需要承担高出公立大学两到三倍的学费,受学校性质的影响,能够享受到教育救助服务的贫困大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建议政府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教育救助资金扶持力度,增设更多的资金种类和项目,进而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负担,鼓励他们学习深造。
3.争取除资金外的社会支持
教育救助服务体系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可以构建多渠道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就业实习扶助。高校应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一个企业、学校和贫困大学生相互支持的体系。企业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这样企业能提前招聘到优秀员工,学校能提高就业率,贫困大学生获取工资酬劳来偿还助学贷款,形成一个多方共赢的良性体系。既缓解了国家财政压力,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就业渠道。
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服务体系是搭建教育公平的重要支柱,相信通过进一步完善贫困档案、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教育救助、争取到更多社会支持以后,能够将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体系更加长远地推行下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兵,张建奇.贫困大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7(5).
[2]郭涛.我国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研究述评[J]. 河南社会科学,2011(4).
[3]钟玉,英塔娜·教勒德.发展型救助视角下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问题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9).
作者简介:杜天明(1990—),男,汉族,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研究。
闫闯(1979—),男,汉族,辽宁抚顺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政策研究。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