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林 王甜甜
摘 要:《红星照耀中国》平淡中见真纯,高度真实还原了人物和事件,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本文将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因归结为三点:良好职业素养、人文情怀和文学性。
关键词:《红星照耀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 原因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8-0057-01
习主席倡导“讲好中国故事”,那么怎么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可以向一个外国人学习学习,看他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从北平出发,经西安府突破封锁,冒险进入了陕甘宁边区采访、生活四个月有余。回到北平,发表了一系列通讯报道,造成了国内外的轰动。后来相关报道汇编成书,就是被誉为纪实文学奇迹的《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以学院派的笔法,局外人的视角,高度真实还原了人物和事件,平淡中见真纯,不刻意褒贬,而情感在其中,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作者一路向西,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一路所见人事,适当发散,以重要人物串起革命事。这种由时间而事件,用人物和事件再联系时间的手法,相当于中国史书中编年体和纪传体的结合,集叙事和写人优点于一身。通过主要人物描述,毛泽东、朱德、贺龙、周恩来、林彪等人,串联起革命历史;小人物客串表达觉醒中的人民的态度和精神状态;并结合数据统计,把第一手材料展示出来,对政治经济进行解读。
结合对书中内容和手法形式的简介,斯诺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良好职业素养、人文情怀和文学性。新闻的真切和哲学的真实,人文的可亲和文化的包容,历史的严谨和文学的生动形象,在这本书中融为一炉。
斯诺是密苏里大学新闻系的高材生,正经的学院派,专业知识扎实,新闻素养极高。新闻知识中最重要的真实性是本书质量的支撑,比如对于长征的一系列数字统计,对于货币、教育、文化、红军军队的一系列数字介绍,都是真实性的体现。新闻人的本性,就是记录和揭示事实真相。真实也是我国伦理哲学最根本的观念,也是中国哲学问题的基本概念之一。所谓道德本质主在“真实”二字,中国人称之为“诚”。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真切质朴。时隔几十年后,读者读来仍然为之感动,原因无他,就是这种埋藏在我们文化中的对“真实”的追求被一个西方记者用通讯报道表达了出来。叶嘉莹先生读后曾感叹说到:“我很感动,没想到共产党这么了不起,共产党人为了理想艰苦奋斗真是不容易,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真是不简单,共产党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我真的很佩服。”这种纪实写作的质朴真诚,这种平淡,最有力量,这是新闻的真实,也是我们文化中追求的真切。
斯诺以“局外人”的目光来审视他眼前的一切,可是不可能完全丢弃西方人的思维,必然存在思维的差异和文化的隔膜,这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的。可贵的是他拥有对文化的多样性包容的胸怀,他拥有一个记者良好的职业素质,也拥有一个文学者的人文情怀。他力图还原真相,对红区政策方针的理解,对中国人生活习惯习俗的描写,不矫揉,不造作,不做惊人之谈,没有歌功颂德,也没有贬低讽刺。从而尽量保存了历史真实和多元,成就了文本中那种有质感的真切与丰满。那些生活在我们历史课本里的人物,让我们敬仰和崇拜的伟人们,在这里都是可亲的,可爱的,活在生活里的。伟人英雄性格脾气各不相同,言行中散发出不同风格的亲和的各具特色的人格魅力。比如毛泽东常发出孩子般的笑声,憨厚而简朴,和当地农民席地而坐,甚至会边和斯诺聊天边捉身上的虱子。作者生动形象、行云流水般地讲述着边区革命者的奋斗生活,那些建功立业再造中华的革命先辈,慷慨悲壮又充满人情味。我们的革命先驱就在群众的身边,他们和人民亲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些,斯诺都写出来了。这种记叙的可读性很强,因为注入了人性的关怀。
《红星照耀中国》 文笔言简意赅,文字形象传神。西北之行,衣食住行的细节描写和言谈举止的刻画中,描写出了两幅画面。第一幅,战时年代西北地区惨不忍睹的人间景象。一个秋毫无犯,辛勤劳作,只想活着的普通人,“挂在他身上快要死去的皮肉打着皱折;你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他身上的每一根骨头;他的眼光茫然无神。”身体的惨状让人目不忍视。“他即使是个二十岁的青年, 行动起来也像个干瘪的老太婆,一步一迈, 走不动路。他早已卖了妻鬻了女,那还算是他的运气。他把什么都已卖了——房上的木梁, 身上的衣服, 有时甚至卖了最后的一块遮羞布。”身家的凄惨更让人耳不忍闻。“他在烈日下摇摇晃晃, 睾丸软软地挂在那里像干瘪的橄榄核儿——这是最后一个严峻的嘲弄, 提醒你他原来曾经是一个人”人最后的尊严似乎也在嘲笑着人何以为人。至于儿童“小骷髅弯曲变形, 关节突出, 骨瘦如柴, 鼓鼓的肚皮由于塞满了树皮锯末像生了肿瘤一样。”《死亡与捐税》这一段描写完全可以置身于现实主义文学一流行列。
在边区的描写展示出了不一样的边区人,绘出了另一条独特的战时革命地区风景线:严肃紧张和活泼自由,积极进取和自由轻松,团结集体和个性表达。比如文中的细节描写,毛泽东夫妇居住环境是“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 “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两间、四壁,一无所有,除了作战要用的地图,最珍贵的是一顶蚊帐。初见周恩来时的描写:“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了人的外在形象和精神气质。革命人物有理想、有情怀,有魅力,也有烟火气。可以说,在历史的严谨和文学的生动形象合为一体方面,颇有几分《史记》的韵味。
真实的故事最宝贵,这种故事里,有温度,有情感,有精神,有力量。我们要学会讲的,就是这种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9.
[2] 叶嘉莹口述,张候萍撰:《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