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红
摘 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成为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之一,这一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的套路,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将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由学生掌握学习的节奏和方式等,这对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大有裨益。作者就小学数学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进行探究,以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9-0053-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社会各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成为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之一,这一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套路,对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有裨益。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翻转课堂至今,如何切实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教师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文章对此进行探讨。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学生随着教师的指导一步步地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生虽然注意力放在了教师和黑板上,但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受到限制。而翻转课堂则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学习任务进行独立自主学习,借助相关学习平台提前完成自学任务。这样的“先学后教”模式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建立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进行初步的思考与探究。教与学不是单向流动,而是双向流动模式。
(二)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众所周知,翻转课堂的特点在于让“教”与“学”之间有更多的互动。无论是方向还是角色,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相比更具有灵活性,可以说,打破了传统,推陈出新。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分配给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学习视频等方式进行自学。自学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处于放松状态,思维呈现活跃状态,学习认知也能够达到自觉、主动和积极的境界。他们既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重复练习,还可以就产生的疑问更好地进行互动。学生有了认知的前奏基础,自然能够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加强交流沟通,从而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和热情。如教师制作了一段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点的视频,学生打开视频可以看到具体的展示内容,如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就不同的三角形的测量和内角和的计算过程进行了展示,提出了总结归纳“三角形内角和最终是多少度”的问题。学生在自学状态下观看视频可提前掌握这一节课的知识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加以记录,然后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寻找答案,这加快了学生对该知识接受与理解乃至巩固、运用的速度,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认知。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可以说,翻转课堂实际上就是给了学生更多学习的自由和空间,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方式显得更为灵动。学生作为数学课堂的主人不再是一句空话。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内化更为深刻,同时,学生独立分析和探究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渐增强,且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也会不断拓展。这有利于他们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养成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
(四)增强家校合力
翻转课堂实现了学生的学习从课上走向课下,家庭也成为学生独立学习的重要场所。学生与家长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能够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增强家校的凝聚力,凸显家庭教育的地位。同时家校合力,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得到家长的指导,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另一方面能够让家长体会教师的辛苦,从而搭建家校良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桥梁。
(一)提高主动提问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其基点就是站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上,把学生推到课堂的最为醒目的位置,创设机会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整个课堂不断有高潮,有交流的声音、思维碰撞的激情火花,还有入化于心的汩汩知识泉流。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讨论、交流以及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够不断挖掘自我的学习潜能,积极思考,主动投入体验操作、合作探究中。学生之间交流合作,能够相互促进,取长补短。问题是翻转课堂的“激点”,教师既要通过恰当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又要调动学生主动质疑和提问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使数学课堂充满勃勃生机。互动性是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一大特点,和预习阶段的问题提出不同,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互问互答,互促互进。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抛给学习小组一步步解决,教师作适当的点拨与引导,并在问题解决后作归纳总结,集中呈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些具體疑难,不断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不仅能顺利解决问题,还能从中梳理这一问题解决的原理与路径。教师有必要重现学生所犯的一般性错误,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认知并且加以改正。
(二)凸显针对性教学特色
与传统教学相比,翻转课堂的突出特色就是针对性教学。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既能够有的放矢进行讲解,有效利用教学时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教学“三位数的加减乘除”一课时,在预习阶段,教师可设计好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前自行预习“两位数的加减乘除”以及“三位数的加减乘除”。学生在预习阶段通过视频先行学习,能够对这一节课的知识点有所了解,之后将有疑惑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讨。而在具体的课堂上,教师开展交流与探讨,或者是出检测题,可以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认知以及做题结果,教师可以分析哪些学生掌握熟练,哪些学生的认知模糊、逻辑不明、条理不清,哪些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欠佳……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摸清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详解。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针对性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析或者是分组讨论,最后再对疑难问题进行系统性解答。
(三)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说,信息技术是开展翻转课堂的一大利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易于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在讲解时经常会添加“现实生活”的元素,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与数学知识亲近,并从生活原型中发现数学的身影,充分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问题比比皆是。那么,在翻转课堂中,如何呈现数学与生活相连的情景?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够完美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之中的情景展现出来,可让学生可观、可感、可思、可悟。如教学“平移与旋转”这一数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取材于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等现象通过视频播放出来,学生看到教师提供的数学视频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对称、平移、旋转的图案,会产生亲切感,也会生出认同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对称、平移、旋转的特点。又如,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教师创设将数的比较融入小动物赛跑的情境,学生凭着对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很快做出正确判断,并在比较哪只小动物跑得快的过程中,学会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将现实情境搬到学生的眼前,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学习,将目光投入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并从这一循环认知中,继续理解数学概念,深化认知。可以说,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就是对翻转课堂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的效果检验。
(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相比,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领悟知识的能力。翻转课堂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强调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作适当引导,剩下的交给学生主动思考与分析探究。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借助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够投入数学知识學习当中,展现自我主动意识,并且根据自己学习的状况,主动查阅资料,主动做练习题,以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方便学生学习,让其在自学过程中提高自我控制力,挖掘自我学习潜能,比如,独立解决问题,做对数学题,或者是领悟某一知识点。通过这样的自学经历,学生能够从中发现数学的乐趣和魅力,也能够催生自我学习的自信力。
(五)重视课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翻转课堂重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而这一过程不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延伸至课前乃至课后。当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成为一个有效运转的链条,才能够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小学生在课前和课中基本掌握了数学知识,为了强化对数学知识的认知需要后续的巩固和运用。教师可以设计拓展性训练,通过具体的数学题型将理论知识进行转化,学生可以在拓展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同时,针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降低题型难度,以掌握基础为目的对学生加以训练。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点播和指导,并从始至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用正面语言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自主意识更为强烈,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采取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既要翻出新意,也要转出精彩,充分体现新课改的主旨。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刁守娣.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课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2]孙 倩.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版),2017(8):157.
[3]吕秀芬.“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究[J].学周刊,2019(16):143.
[4]陈仁稳.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小学数学统计课堂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9(32):96.
[5]郑丽娟.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初探[J].新课程(上旬刊),2018(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