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素质教育是挖掘未来高科技人才的主要手段,人文主义精神教育恰好是情感素质的重要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使教学工作更加人性化,还可以营造开心快乐的教学氛围,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生;情感;素质教育
中圖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6-0077-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6.069
作为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素质教育正在全方位地推行实施。情感素质教育可以建立学生自身的主观意识,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主动权与自主权彻底从教师交还到学生手中。勉励学生独立自主探索研究,并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明创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学校与社会的双重掣肘
虽然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时间较早,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中,但当前取得的成果仍不够丰硕,学校与社会的双重掣肘直接导致素质教育的改革进展缓慢。一方面学校对于教学目标的追求远远大于对学生进行情感素质教育的责任,对学生的情感诉求漠不关心;另一方面社会对于人才的选拔与吸收,多考量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对学生的情感素质不作要求。
(二)家长的曲解与学生的抵触
很多家长同学校一样,对于情感素质教育持怀疑态度,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否定情感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学生应将更多的时间有效运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其他的无关痛痒,只是在浪费精力。部分学校虽然已经开设情感素质教育的课程,但学生不同形式的抵触使课堂质量明显下降,流于形式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改革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判定
教育改革始终是我国解决教育相关问题的一把利剑,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受应试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小学课程相对枯燥,并且重视智育教育,对于情感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就目前情况而言,释放小学生的天性,增加情感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已经迫在眉睫,学校应将教学的部分资金倾注到情感素质教育的相关工作中,一方面可以落实加速改革步伐,实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情感素质教育的质量。
(二)强调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心态正确疏导
学生在接受情感素质教育的同时,应更倾向于情感教育,这是整个情感素质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于情感素质教育的不关注、不重视,将直接导致学生在学阶晋升乃至日后的人生发展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更好的就业职位与机会,但在现实社会中,这仅仅是开始,良好的情感素质将会使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而情感素质的匮乏将会对工作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贯彻由上及下,对学生进行素质体系规划
教育部门对于学校的严格要求要一以贯之,在社会各界披露当前教育界对于情感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时,要求学校积极落地。学校应对教育部门要求的情感素质课程进行深层次落实,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开展一系列的情感素质教育活动。随后,学校应召开职工大会和家长座谈会,对情感素质教育的意义以及重要性进行再宣传,再贯彻,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认同和理解。
在日常的学习中,教师应组织开展班会,向学生旁敲侧击情感素质教育对他们人生的积极意义,切忌直观灌输思想引起学生反感,而是利用学生喜欢的一些趣味活动,对学生的情感素质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引导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训练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条件的逐步充裕,使得现在的小学生对于劳动的概念淡化,引导其进行劳动实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学校组织简单的打扫卫生,一方面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另一方面同学间的互帮互助也可以让彼此感到温暖,增进同学友谊的同时,也可以领会团结的力量。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也同样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可操作性的劳动,并对其劳动成果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孩子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理解了家长工作赚钱养家的辛苦,增进了亲子情感与和谐度。
情感素质教育需要学校与家长沟通协同,是一项必须持续建设和发展的工程,学校和家长应迅速转变观念,在保证小学生正常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多地给予学生一些情感投入与素质培养,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情感养成与能力建设的关键阶段,正确的引导型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不得半点马虎。情感是人类艺术的源泉,是人类灵魂的依托,经受过优质的情感素质教育,小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开拓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更有利于其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丁锦宏.情感教育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历程——朱小蔓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
[2]王平,朱小蔓.建设情感文明:当代学校教育的必然担当[J].教育研究,2015(12).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周文爱(1966.11— ),男,汉族,甘肃武威人,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