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强 闫广芬
摘要:一直以来,农村职业教育主流价值取向包括“为农”“离农”和“城乡兼顾”这三个方面,而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践也是按照这这种价值取向推进的。实际上,“为农”价值取向忽视了学习者的个体发展,“离农”价值取向忽视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城乡兼顾”价值取向本质上还是一种“离农”设计。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应该保持一种动态的变化,按照农民个体需求和农村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动态调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个体发展、农村产业发展以及农村生态重构均需要技术技能培训和大量的人才支持。基于此,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应该坚持生计、生活和生态取向的结合。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乡村振兴;农民;乡土
农村职业教育是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之一,其价值取向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方向。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推进,我国农村社会也迎来了历史巨变。从2006年的新农村建设到2013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由此农村职业教育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与历史使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农村社会必然会迎来现代化转型以及农民的全面发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有很多推动力量,其中教育是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1]。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内嵌于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诉求相契合。由此,正确认知和反思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是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展定位的基础,也是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认知。
一、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
从哲学层面上看,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实施价值活动时反映出来的观念趋向和发展路向。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定位,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有着决定性影响。
(一)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近些年来,农村职业教育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对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讨论在理论层面上有“为农”“离农”和“城乡兼顾”三种主要观点。其中,“为农”论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要立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要为农村、农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要为农民素质提升贡献力量。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要回归乡土,不能脱离农村社会[2]。“离农”论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的生源来自于农村,鉴于当前的城乡差异,农村学生毕业后并不愿意回到农村,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为这些学生进入城市、进入非农领域提供技术技能准备。而一旦这些生源进入城市和非农领域之后,再通过政策优惠来吸引他们回到农村,进而反哺农村[3]。从某种意义上看,“离农”也是“为农”。“城乡兼顾”论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要立足于农村社会,积极推行“为农”教育,同时还需要实施“离农”教育,为那些愿意进入城市和非农领域的人提供职前的技术技能准备,如此就能兼顾到不同学习者的需求[4]。
而从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践层面看,实践中的不同价值取向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的是“为农”价值取向。国家在各地开办农业中学、农业技术中专等办学主体,同时要求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农业院校积极面向“三农”,并有计划地将部分农业院校迁往农村或县城。客观上看,这一时段的农村职业教育以及农业高等教育的“为农”倾向极为明显,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改革开放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工作,国家也开始不断调整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此时农村职业教育出现“离农”倾向。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的调整以及大量农业劳动力转为非农领域,国家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要不断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同时要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技术支持,此时的农村职业教育呈现出“城乡兼顾”的价值取向。
但是,“城乡兼顾”的价值取向在农村职业教育实践中体现出不同的侧重,总体上“离农”的倾向更为突出。由于城乡发展的巨大差异以及二元经济体制,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就业率,其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均倾向于非农领域,基本倾向还是“教育农村学生如何进入城市”,而对“为农”培训而言,则只是“兼顾”而已[5]。首先,从农村职业教育当前的教育目标看,依然强调要“离乡离农”。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模式是属于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型的,政策制定者们往往是站在城市的立场上来规划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发展方向,更多是“以一种城市优越者的视角来设计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忽视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未能兼顾到农村不同群体谋生的实际需求。“自上而下”的设计方略使得普通农民的教育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农村社会的发展目标。其次,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选择依然呈现出“不土不特”的面目。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基本上是非农领域,代表的是城市和工业文明,很少涉及到乡土知识,向学生灌输的是“如何脱离农村”。同时,在涉及乡土课程的内容上,没有将乡村传统技术、技艺和工艺等知识纳入进来,没有将各地的地方特色融入进去。这种“不土不特”的内容选择,实际上也是背离了农村社会发展实际。
(二)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教育也是不断发展的,任何教育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必须要保持动态调整性。对农村职业教育价值“为农”和“离农”的分割式讨论,均未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其价值取向本质上是静态的,也是片面的。“为农”论者,尽管其观点是从农村发展角度出发,但过于突出社会本位,忽视了不同农村群体的实际需求。表面上看,“离农”论者的价值取向顾及到农民的个体利益诉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技术需求),但对于乡村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产业兴旺并无益处。所以说,“为农”论者提出的农村职业教育设计不利于学习者的个体发展,“离农”论者设计的农村职业教育不利于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而“城乡兼顾”论者实际上是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这与国家的政策导向相关,但两者兼顾的倾向實际上只是表面顾及了“为农”和“离农”,深层次的依然是“离农”[6]。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既不应该脱离农村社会发展实际,更不能忽视学习者的个体需求。农村社会和农民始终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主体,也是受益者,这两者的需求应当是一致的。因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其核心要素依然是人,是能够扎根于农村社会,具有乡土情怀的个体。黄炎培曾经精辟地论述过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即为人的谋生服务和为社会的分业服务[7]。梁漱溟认为,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人,另一方面是为社会[8]。因此,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民个体的发展是统一的,农村职业教育的规划设计必须要保持两者的和谐。从农村职业教育实践而言,其必须要与农村社会紧密结合,其基本价值追求是不能脱离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肩负着农村振兴的使命,必须要改变“为农”和“离农”的二元思维,要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设计其发展定位,用整体的视角来明确其价值取向,并根据农村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农民个体需求的变化来动态调整其发展思路。从这個角度看,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动态的、多元的,既受制于国家政策体系,同样也植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
改造主义教育论者认为,推动社会变化的最好办法就是要对社会个体持续不断地推进教育改造。从这个意义上看,农村职业教育也必须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其价值取向也必须要体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振兴以及农村人文生态重构等,这些具体问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是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明确的基础。
(一)农民个体发展的需求
乡村要实现振兴,核心要素是人,只有实现农民的个体发展,乡村振兴才有希望。而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其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普惠性,能够为农民个体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农村个体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多样的,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要有多样化和差异化特征。对于农民个体而言,既有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也有物质层面上的需求。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同时满足农民个体发展这两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按照不同群体的需求来设计多样化的教育产品。
从农民个体生存的角度而言,其必须要有能够维持其生计的具体技能。对于以务农为主的农民而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他们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需要系统地接受职业教育来获得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业技术的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所需的大量人力必定会逐步减少,从土地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有转移到城市和非农部门的诉求,其迫切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来获得应有的谋生技能。有学者调查显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超过70%的人希望能够通过农村职业教育获得第二、三产业相关技术的培训,特别是加工业、餐饮业、服务业以及建筑业,对这几个行业的技术技能需求最为强烈[9]。另外,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还必须注重对贫困群体的关注,进而实现其发展的普惠性质。我国的贫困群体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地区,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依然有3000万人未能实现脱贫。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中,扶贫必须要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农村贫困群体之所以贫困,除自然条件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谋生技能。舒尔茨曾指出,土地不是导致人贫困的因素,而能力和素质则是决定因素[10]。由此,农村职业教育可以不断加大对贫困群体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对帮助他们脱贫具有重要作用。
再从精神生活需求上看,大多数农民的受教育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加上农村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养成了部分农民视野狭隘、思想保守落后的毛病,这是制约乡村振兴的一大障碍。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断提升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年轻人而言,其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那些不能升入普通中学的青少年,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需求。从这个角度看,推进高中阶段的普职大体平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形式,也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路径。对这些青少年,农村职业教育要不断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按照不同群体的需求设计多元化的教育产品,在提升其技术技能素质的同时,还要提升其文化素质,帮助他们割除思想中的陈旧观念。
(二)农村经济振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乡村振兴的关键还是经济振兴,没有经济振兴,乡村产业兴旺无从实现。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农村产业结构也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单纯的农业种植业在帮助农民创收,实现农民致富方面的作用有限。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加快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不断延伸农业价值链。延伸农业价值链是农业发展方式的一次重大转型,对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在这方面发挥其支持作用。
延伸农业价值链,首先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但从实践看,我国农业无论是在技术含量、供给质量还是产业结构等方面,竞争较为有限。究其原因,是农业科技不发达。农村职业教育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培训,在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中,加速推进农业与第二、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这方面不仅需要农村职业教育提供技术支持,还需要农村职业教育为此提供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知识支持。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与农民的综合素质较低有直接关系。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学历以下的人占到了92.3%,他们学历层次较低,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此外,农村技术人员比较短缺,与庞大的农业人口基数相比,占比还不到0.3%,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农技人员仅为0.05%。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进程。舒尔茨认为,要改变传统农业,就必须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最经济的办法就是发展教育[11]。显然,农村职业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承担这一历史任务。
农村经济振兴还必须要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农村工业发展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标志,更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基本形式,也是更好地推进农业与第二产业融合的途径。费孝通曾经指出,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但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国家。在费氏看来,乡村工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基本方式,也是用工业文明重建衰落的乡村传统的一种形式。这个观点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而言,依然具有重要价值。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乡镇企业这个曾经给乡村社会带来巨变的经济形态必然会再度振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纺织业以及农村制造业是实现工业技能下沉的重要路径。农村职业教育可以为其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农村第三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按照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乡村旅游、休闲旅游人数超过了26亿人次,消费规模达到了惊人的1.5万亿元。由此来看,乡村旅游无疑是个庞大的旅游市场,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径。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成为推动农村经济振兴的重要力量。阿里巴巴集团在2019年初发布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8》中显示,2018年我国在淘宝、天猫上开设网店的村庄达到了3500个,年销售额突破了2100亿元,占到了农村零售业销售业绩的15%,各类网店数量达到了76万家,间接带动了农村175万人就业[12]。乡村旅游业可以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获得进一步发展,进而也带动了乡村餐饮业、零售业的繁荣。但要实现乡村第三产业的繁荣,同样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同样可以由农村职业教育供给。
(三)农村人文生态重构对人才的需求
鄉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振兴,还包括社会振兴和文化振兴。农村社会始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其兼顾自然和人文素质,是一个富有乡土气息的人文生态系统。这个人文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也包括自然生态。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其人才培养来影响农村人文生态的重构。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冲击下,以土地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乡村社会有崩裂的危险。正是由于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逐渐瓦解,导致了农村人文生态的失衡。其最重要的表现是乡村人才的大量外流,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后不再回到农村,农村社会出现了空心化的局面。空心化加速了乡村的衰落,乡村的衰落又反过来使得逃离农村的青壮年不愿再回到农村,形成恶性循环。一项抽样调查显示,68.96%的农民工在外出务工后不愿意再回到农村,而80、90后的农民工中则有85.69%人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就业[13]。从调研可以看出,越是年轻的一代越不愿回到农村。农村精英以及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村社会发展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乡村人文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而过去依靠农村职业教育传统的乡村工艺、民俗等也在市场化的冲击下支离破碎,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最终消亡。可见,乡村人文生态的失衡,就在于农村的乡土性、自然性遭到了破坏。这与农村职业教育缺少人文关怀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乡村振兴,重构其人文生态,必须要注重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文传承。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应有定位
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从前文论述可知,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要为农民个体教育需求服务,同时也要为农村社会发展服务,实现为生计、生活、生态三者之兼容。
(一)农村职业教育应坚持工具理性的生计价值取向
黄炎培曾言,职业教育其实就是生计教育。在他看来,生计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只有解决了亿万农民的生计问题,中国社会发展才有希望。而解决人们生计问题,职业教育是最佳选择[14]。因此,他也提出了职业教育平民化思想,即职业教育要为解决平民生计服务。对于我国当下的农村职业教育而言,生计教育是切合农村实际,也是符合农民需要的。职业教育的使命本身就是向人们传授技术技能和职业知识,进而为个体发展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应将解决农民生计作为其重要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解决受教育者的生涯发展问题。
就农村职业教育的生计取向而言,应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初高中毕业生、乡村艺人等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和谋生技能,进而实现“人人就业、人人乐业”的生计目标。对于学习者个体而言,农村职业教育的生计价值取向,能够通过技术技能培训和职业知识传递来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进而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农村职业教育要立足于农村的弱势群体,优先保障妇女儿童、贫困者、残疾人等能够接受职业教育服务,帮助这些群体提升他们的内生发展力,最终实现他们物质生活的富足。在这个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要坚持民众参与的理念,在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时候,要听取农民的意见,特别是关于办学形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方法等,坚持让农民参与,在参与中实现“做主”。同时,在县域范围内还要积极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依托县域职业高中或职教中心,打造农民文化技术学习平台,构建区县、乡镇、村庄三个层级的职教体系。在此过程中,还可以按照终身教育理念的要求,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打造随时随地可学的体系。
(二)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坚持回归乡土的生活价值取向
职业教育作为普惠性质的教育类型,除了要关注人的生存,还应该关注人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关注农民生计之外,还应该关注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精神生活的丰富。陶行知指出,中国的教育实际上为人民大众幸福生活的教育,也是为人民精神解放的教育[15]。由此,他也提出了教育实际就是生活的改造,建设乡村就是一种生动的教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逆城镇化倾向成为一种浪潮,但这与城镇化发展并不矛盾。即在农村生活的人也能够达到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品质,同时还能体现乡土生活的乐趣。农村职业教育源自于农村生活,而且还能够通过教育服务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发展不仅是解决农民生计问题,更好注重农村和农民个人的持续发展,关注农民生活的质量和生活的尊严。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必须要让受过教育的人能够发挥其最大价值,能够让农民扎根乡村,实现就地就业。
由此,农村职业教育的生活价值取向首先应该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村生活服务,能够适应农村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合理的课程及专业设置为农村产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当有了人才之后,农村产业才能够实现兴旺。而产业兴旺了,农民才可能愿意扎根农村,进而通过自身努力来提升生活质量。当农村社会呈现出一种大有可为的氛围,农民作为人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次,农村职业教育的生活价值取向还应该为农民的精神生活服务,各类农村职业学校应该将农村的民风、民俗、匠人精神等融入其中,对传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为农村培养出一大批本土匠人和艺术工作者,进而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16]。
(三)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坚持嵌入乡情的生态价值取向
中国的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也是一个关系网络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城市的运行逻辑,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乡村场域体系。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要嵌入到这个生态体系当中,用教育的人文关怀来促进农村社会与人的和谐相处,重构乡情的生态气息。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文化的振兴和精神的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心。中国传统文化是来自于乡土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各类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技艺,这些价值观、生活方式与技艺服务于农民的日常生活,更表达了农民的精神世界[17]。比如很多的乡村技艺是一种家族式的师徒传承,其传承不仅是制作方法和技巧,更是难以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智慧。教育本身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农村职业教育应该立足于乡土文化和记忆,积极开发各类校本教材和课程,使得职业教育的内容、专业与教学方法能够融入到乡土氛围之中。除了人文环境之外,乡村的自然环境也是农村持续发展的保障。农民独特的建筑风格、田园风光等构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象。农村职业教育也必须要融入到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培养具有审美意识的乡村环保人才,进而不断推进乡村旅游、乡村规划及人居环境的改善,重构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村生态的重构其关键要素还是人,不仅需要大量能够传承乡村工艺的技术人才,更需要大量具有乡村情怀的技术人才。农村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的乡土情怀,能够保证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乡土情怀本身是一种认同感,发自内心对乡土文化的认同,进而能够在农村生活中找到归属并自发传承乡土文化意识。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人才,并不限于是农民,也可以是来自于城市的居民,只要其内心对乡土文化和乡村生活充满热爱,一样可以成为其培训的对象。乡村振兴战略本身就是要求推动城乡的双向流动,使得城市中的各类人才也能够自愿回归乡村,关注乡村发展,并能夠吸引外出务工的人才回流。唯有如此,农村社会发展才能迎来转机,才能够摆脱“逃离之乡”的帽子。
参 考 文 献
[1]陈春霞,石伟平.“四化同步”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适应性反思:症结与转型[J].现代教育管理,2018(7):79-83.
[2]马建富. 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职业教育机会与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6-12.
[3]曹晔. 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离农”还是“为农”——基于历史变迁视角的考察[J].职教通讯,2012(1):26-32.
[4]付先全.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8(21):28-32.
[5]金军. 农村职业教育“向农”与“离农”的选择悖论治理[J].教育与职业,2014(17):5-8.
[6]卢峰.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及其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1):53-59.
[7]黄炎培. 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87.
[8]梁漱溟. 梁漱溟全集(第五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597.
[9]马建富,郭耿玉.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功能定位及支持策略[J].职教论坛,2018(10):20-26.
[10]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29.
[11]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44.
[12]门豪. 中国淘宝村:实践及可能——农民组织化、就地城镇化与产业集群化[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8(2):99-104.
[13]卢海阳,李祖娴. 农民工人力资本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福建省1476个农民工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8(1):111-126.
[14]黄炎培. 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二卷)[M].北京:北京文史出版社,1994:182.
[15]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10.
[16]程洁.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培育乡村工匠的路径与保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74-78.
[17]金鑫.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传统文化保护[J].重庆社会科学,2018(6):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