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是韩少功的一篇典型的寻根文学作品,从其行文风格来看,似随意实精心,虽用力而不斧凿,通过凌厉与灵动兼备的语言结构描写了城乡不一的月光及月下景色,同时又以独柕机心的情感表达方式流露出返朴归真,回归生活本真的思想感情。语言和情感是散文重要的言说对象,同时作为教材,语言和情感又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目标,因此本文将把《月夜》的凌厉与灵动兼备的语言结构及独柕机心的情感表达来作为文本解读的两个主要方面,并做简单的教材分析。
一、凌厉与灵动兼备的语言结构
《月夜》是一篇抒情性散文。抒情散文注重采用特别的语言结构来不断深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在本文中,作者多次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情感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月夜》正是这样的一篇典型的散文,其中的语言结构值得深入解读。
从语言结构上说,《月夜》极为灵活自由,不拘一格。龚政文在《从〈山南水北〉看韩少功的人生取向与艺术追求》一文中指出,其收录母本《山南水北》中的许多散文,均遵循着这样一种写作思路:先从某人、某事、某景或者某现象开笔,即所谓的比兴手法;中间引发一段议论和思考;最后回到某人、某事、某景或者某现象上,用极简笔法手煞。[1]常常是“文不知所起,兴笔所至,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议论则风生精警,收笔则妙不可言,余味无穷。”文章呈现出似随意实精心,虽用力而不斧凿的语言特色,具有强烈的韩少功专属特色。那如此绝妙的语言在《月夜》里是如何体现的呢?首先,全文以“月亮”为第一个言说对象,由此引出另外两个作者设置的言说对象:乡村与城市。月亮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标志之一,“月亮”是作者的情感形象,作者运用精妙的对比和比喻手法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寓于形象之中,从而具有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此表达作者内心对乡村的喜爱之情。例如文章第2段和第4段,作者将月光穿插在城乡的对比之中,作者质问“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铿锵有力,表达了对城里月亮的“漠視”,言至于此,作者尚未罢休,将这“一丸灰白”的城里月亮比作丢弃在垃圾堆里的“死鱼眼睛一只”。从而指出“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语言凌厉,把对城里月光的厌恶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毫不虚掩,作者的“缺月症”何以治愈?只有沐浴在“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随你同步轻移的月光”中,伴听着蛙叫虫鸣,方能奏效罢。另外,第4、第5段以灵动兼备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温柔的月光笼罩下无比闲适安宁的美好乡村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返朴归真,回归生活本真的志向与感情。
语文名师王崧舟强调文本细读,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那如何在教学中能够有效细读文本,探寻作者的思情之深?用王尧先生的话来讲,那就需要“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语言是一篇文章中最为灵活的表征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引导学生赏析文章语言,在语言中“出生入死”,经过一番“灵魂的历练”最终探讨出作者灵魂最深处的深情厚意。八年级的学生,早已学习过一定数量的散文篇目,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分析能力,他们能从“一丸灰白”“死鱼眼睛一只”等语言中读懂作者对城市月光的厌恶之情,也能读出作者对农村月亮的赞美之情,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向往,然而由于生活历练经验不足,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尚未达到十分透彻的境界,导致分析还不够到位,难以理解作者为何要将返朴归真,回归生活本真作为自己的追求,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加以引导,使文本解读更加透彻,学生自然也就能够明白作者的用意与所表达的深情。
二、独柕机心的情感表达
从全文结构和情感表达来看,文章第一段便以一个陈述句开笔:“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简洁明了,直抒胸臆,点出言说对象“月亮”再用比喻手法将“月亮”喻为“乡村的一枚徽章”。开锋迅速,毫无半点拖沓,从一开始便渲染了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其实这就是作者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开头,“徽章”代表了某种事物的标志或者荣誉,韩少功将“月亮”冠以“徽章”之名,感情实则相当明显了。文章从“城里人看到的月亮”(第2段)这就为下文引出了乡村月亮和城里月亮的比较而作下铺垫。比较发生在第3和第4段,“城里月亮”的特点是灰白、暗淡,没有生气,不能给人以感悟;“乡村月亮”的月光飘摇、跳动,富有生气,能给人以感悟。从这两段的比较中,作者以“无理而妙”的直接抒情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返朴归真,回归生命本质的精神家园的思想感情。在作者看来,“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这一切是多么美好,而作者对城市是表示强烈的疏离,厌倦乃至厌恶的。而这一切最终的归因来自作者的回归自然生活方式和回归生命本质的追求。如此独柕机心,作者赞美他的精神故乡,那有着皎洁月光的乡村生活是他的心灵家园,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也是他宿命的归宿之地。因此,在引导学生作解读时,需要根据知人论世,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深入解读,而不仅仅停留在表层感知。
三、小结
学习散文,必须时刻具备散文意识。散文需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进而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八年级的学生在之前学过散文的基础上,对散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散文这种文体,形式上往往比较散乱,看似无章可循,难以梳理文章脉络,抓住文章行文主线导致对作者的感情定位不够准确。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抓住这一学情特点,重点把握《月夜》的语言,进而分析饱含其中的渴望亲近自然,热爱乡村真实生活,返朴归真,回归生命本质的精神家园的深切之情。
参考文献:
[1]龚政文.从《山南水北》看韩少功的人生取向与艺术追[J].中国文学研究,2008.
[2]魏美玲.韩少功《山南水北》的乡土世界[D].四川大学学报,2012.
[3]章桂周.文本解读的几种方法[J].学语文,2016.
卢颖霞,广东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