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教材分析的再思考

2019-08-27 08:21范茜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7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黄河初中语文

习惯了基于试题研究教学的范式,除了教学研究课、示范课的教学之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教材,深度发掘教材含义的优良传统正远离当下的课堂,而即使是研究课、示范课,上完之后还是要补上应试这一内容的。这种教学研究尤其是对教材的分析,与应试形态下的教学现状,形成了典型的“两张皮”的现象,值得人们深思。尽管早就有人强调,教材分析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精度、深度及广度[1],但为什么教材分析以及教材分析视角下的文本解读,会出现模式化的倾向呢?笔者以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样的,语文教学的模式化,文本解读的应试趋势,语文教师教学经验尤其是应试经验的累积,使得对教材的分析、对文本的解读难以对应试直接产生功效,因而淡化也就难免。但仍然应当认识到的是,教材分析及其视角下的文本解读,仍然是一个初中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本文即以《黄河颂》这一文本的解读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与做法。

一、教材分析,经由思抵达诗

教材分析实际上就是对一篇课文、一个单元的课文、一本课本、初中三年六学期的课本进行分析的过程,这是一个自身专业得到成长的过程。当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结果有更高要求期待的时候,我们对语文教材的分析也应当与时俱进。而当笔者试图做出这样的努力的时候,一段关于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论述,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段论述是这样的: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度,现代诗歌的发展虽然历时很短,但我国这种诗兴精神仍永放光辉。在这样一个诗兴的国度,我们的学生现在的诗歌写作能力越来越差,对现代诗歌态度冷淡,不懂诗歌蕴含的意味[2]。

虽然这只是面向十个教学提出的疑惑,但笔者将这段论述与正思考的问题结合起来时,也发现了一个矛盾,那就是很多时候教师对教材的悉心分析,对课文的深度解读,往往在学生那里得不到呼应。固然,出现这样的问题,直接原因在于学生,但根本原因可能在于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视角去分析教材、解读文本,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思”的境界,而借用那句“经由思抵达诗”的描述。思自然是指思考,其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轨道之上,这个轨道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又能走向预定的教学目标。

《黄河颂》是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诗人光未然行进在黄河岸边,受雄奇壮丽的山河,以及英勇抗敌的战士的感染,面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作为《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之一,诗人用自己雄奇的想象,描述了一幅现实的图景,于是在学生面前,就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在这个画面当中,既有对苦难与抗争的歌唱,以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中华儿女面对侵略浴血奋战的真实场面。这样的一首诗,打动了当时无数的人,包括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他曾经做出了这样的描述: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作为一首颂诗,诗人在诗中充当了时代歌手,其在歌颂黄河的同时,也在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引领着全国人民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解读出这一点,就应当认识到本文的教学应当引导学生走入这样的情境,这才能解读出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而一旦学生能够解读出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他们就会真正成为“诗人”——虽非作诗,却可读诗。而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必然是带着一定的思绪去朗读诗的,于是也就体现出了“经由思抵达诗”的意境。

二、文本解读,把握编写意图

无数实践表明,无论是整套或者整本教材的解读,还是一则文本的解读,任意解读都是要不得的。虽然我们强调阅读文本时有可能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形,但这并不意味着课文的解读可以是随意的,实际上一个真正的读者在阅读一篇文本的时候,一定不是思维基于文字的任意驰骋,而是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认知,与文字进行相互作用而生成新的认识的过程。这样的认识过程,由于有了读者的生活经验,以及生活认知作为轨道之基,因此这样的阅读方向就不可能偏离的太离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已经统一使用部編本,在已有的使用地区,有人发现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使用中存在着不重视课型区分、不重视读写结合、不重视语法教学等偏差的情形,因而认为不得不进行纠偏,以通过对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提出相应教学改进策略[3]。

这里所提出的对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笔者以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这是教材分析以及文本解读的基础。当教师面临一则文本并试图进行深度解读,且想将自己的解读过程与结果去影响学生时,首先需要努力的就是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把握。

《黄河颂》这则课文引入教材的意图是一目了然的吗?除了其一目了然的壮阔的历史场景之外,我们还应当解读出什么?或者更深入的思考:我们还应当引导学生解读出什么?仅从原文的内容来看,从一开始的“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到后来的“我站在高山之巅”“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再到后面的“你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很显然,《黄河颂》既描述出了客观的黄河形态,也描述出了黄河所见证的历史,更描述出了黄河所见证的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这其中有一定的写实,也有丰富的艺术形象。那么这种写作意图,如何为学生所有效的把握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首先让学生去素读课文,然后根据直观理解,去初步建构对课文的认识。不出意外的是,此时的学生大多数感觉比较抽象,甚至还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也去过黄河边,怎么就没有这样的感受呢?”其实具有这种想法的学生,此时不在少数,而这也告诉我们,本节课教学的起点就在这里。

其次笔者提出问题:人们常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黄河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一条奔流不息、一半水一半沙的河流,为什么在诗人光未然的眼里,却是那么值得歌颂呢?我们常说黄河是母亲河,这又代表着什么含义?

问题的驱动,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而通过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学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有一位学生在组内讨论的时候大声的说:“黄河之所以值得歌颂,除了本身的壮观以及磅礴的气势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所见证的历史。无论是它所繁衍的炎黄子孙,还是所见证的历史变迁,尤其是中华民族所经历过的苦难,以及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的精神,都是值得歌颂的……”这个学生的声音很大,全班几乎所有学生都听到了,一些学生还自发的鼓掌,对他的观点表示认同。笔者以为,这就是学生对课文编写意图的把握。

三、初语教学,教材分析为基

初中语文教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必经之路。

通常我们认为,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的时候,途径是不一样的。初中语文中的内容常常有文学作品、文言文、现代文、说明文等文体。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人针对语文教学实践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的薄弱环节,提出综合解释学、接受美学、新批评的解读视角,又或者是通过文本细读、名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教材分析的大量实践,建立有实践意义、操作性强的文本分析、解读的有效模式的设想[4],这些设想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而大量的事实也告诉我们,初中语文有效教学,一定要以教材分析为基础,宏观的教材分析的视角下,对文本的解读又应当是重中之重,可以说正是一个有效的文本解读,建构起了教材分析的大厦。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教材分析以及文本解读,应当是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回避了这个主题,无论是课程改革中所强调的三维目标落实,还是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都是不可实现的。

参考文献:

[1]陈勇.学者眼光 专业引领——《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读后[J].语文学刊,2014(13).

[2]陈媛媛.师范生教材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以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为例[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6):155-155.

[3]钟汝达.基于教材分析的阅读教学纠偏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8.

[4]杨旭东,周艳楠.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的设想[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5):107-109.

范茜,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黄河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