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霜
春节对于中国人而言是最重要的节日,因为有春节回家团聚等习俗,涉及数亿中国人进行大迁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城里到乡下……围绕着春节这一场大迁徙,包括消费、出行、探亲等民众的线下实际体验,往往衍生出复杂的舆论场情绪,我们将之统称为春节焦虑症,围绕几个层面的舆论主流情绪,往往就能看清春节期间及前后舆情事件的生发机理。
1.个人遭遇焦虑引发的舆情。说到春节焦虑,往往大多跟个体遭遇相关。不同年龄段,关于春节的焦虑也不同,集中体现就是“怕”。在校学生怕被问期末成绩、奖学金;进入职场的中青年,怕被催婚,怕问工资、年终奖、职位;已婚人士怕被催生等等。过年同学聚会怕变成装精大会,在家蹲除了怕应付各类催问,还怕亲戚家的熊孩子闹得不得安宁:男人吃饭怕劝酒,女人吃饭怕“过年胖三斤”。
而关于过年,亲情是绕不开的话题,由此衍生出来留守老人、养老困境、独生子女等现实困境,折射到个人身上,照出的是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远走他乡,无法近距离照顾亲人,生存压力大挤压对老年人养老保障空间等尴尬现实。
围绕个体遭遇的普遍焦虑心理,往往会衍生出很多关于婚恋观念冲突.教育观念冲突、职业发展和生存压力等方面的社会热点舆情和事件。围绕被催婚压力,关于出租女友乃至涉黄营销等问题也值得关注。这类舆情看似无明确指向性,但渲染的是一种社会普遍的焦虑情绪。
2.文化焦虑引发的舆情。围绕春节,关于文化流失和欠缺方面的焦虑近年来越来越容易主导舆论情绪。包括“找不回的年味”“回不去的故乡”等,自媒体舆论场中,“十年前你是怎么样过春节的”等文章获得舆论广泛共鸣,相关内容指向年味缺少、民俗流失等文化领域问题和现状。
值得关注的是,文化焦虑背景下,呈现出舆论将矛头指向政府部门的趋势。如2018年春节期间,浙江嵊泗官方微信公众号“嵊泗发布”,因群众普遍反映春节期间县城区没有进行氛围布置、缺少节日氛围的情况,向全县人民发出了一封公开致歉信。再如春晚3D技术一年比一年效果好,但口碑却没有逐年上涨,反而吐槽春晚成了舆论的正确姿势。说到底,这跟年味缺失的大背景不无关系。
3.城乡区域差距焦虑引发的舆情。近些年,围绕城乡差异问题的讨论容易以不同的面目反复出现,且常常混合着社会问题引发舆论聚焦。城乡差距主要包括文化、生活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在自媒体内容里,农村和城市之间,有着信息闭塞与开放、文化的落后与先进、物质和基础设施的落后和先进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如外地媳妇回老家过年,城乡生活习俗的格格不入,南方媳妇回北方老家要给长辈下跪磕头、东北人不让女人上餐桌。城乡、区域的经济差距带来的焦虑,常常容易引发炒作和舆论共鸣,如近期《啥是佩奇》短视频刷爆朋友圈其中就有不少城乡差距类的内容,且作品还有夸大城乡鸿沟、丑化农村等倾向。低收入者骑摩托回家、讨薪类事件成为年关常见舆情,围绕中等收入者,关于逃离北上广等舆情也时有出现。此外,关于农村垃圾污染、水资源污染等舆情也屡见不鲜。
此外,圍绕城乡差距还容易衍生出所谓“阶层固化论”。主要切入点包括“寒门再难出贵子”“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等,通过个案来宣扬良好的教育需要大量金钱,而个别寒门学子即便考上好的大学,也是少数个例,且在工作后难与家庭优渥的同学相匹敌。如《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认为寒门学子通过刻苦努力最终也未能摆脱因贫穷带来的人生悲剧。城乡和区域差异引发的焦虑情绪,往往指向的是经济发展、宏观政策类的问题,长期存在容易给有关政策的科学性造成负面消解。
1.价值认知冲突。关于个人遭遇催婚、催生,问工资、问奖金等压力和焦虑,一方面体现了不同年代的人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也关乎不同时代经济发展不同背景的因素。
2.区域发展不平衡。围绕城乡和区域发展方面引发的焦虑,根源在于当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如南北、东西的人口流动和大迁徙,伴随而来的必然是文化差异的个体经历,而在文化差异下,关于城里媳妇回老家,其所见所闻中展现了文化、习俗、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
3.农业文明到工商文明的变迁。关于当下文化缺失方面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没有做好文化传承,老一辈人没有教授年轻一辈过年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有人认为是放假太少,春节假期只有7天,且有的企业还要加班。有人认为是缺乏仪式感,人们普遍将过年看得太随便。事实上,这背后体现的是从农业文明到工商文明的变迁,祭祀神祖、除旧布新、祈求丰年、家人团聚具有农耕文化色彩。 对此,建议一方面要对通过虚构杜撰内容博取眼球类文章敢于亮剑,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应加强针对性舆论引导,通过多元观点展现、去伪存真的深度报道,引导舆论全面、客观看待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