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四法宝,点亮时评写作

2019-08-27 08:21满斌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7期
关键词:时评节选自道德

时事评论,简称时评,是高考写作能力的重点考察内容。从考纲角度来看,《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从命题实践的角度来看,2014年全国卷,要求考生对“禁止给野生动物喂食”进行评价;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要求考生针对“爸爸在高速上不断打电话”给爸爸或者有关部门写一封信;2016年浙江卷,要求考生阐述“我看虚拟”;2017年全国卷一,要求考生通过关键词给外国朋友介绍中国;2018年全国卷三,要求考生对“改革开放三部曲”展开评述。

时事评论性文章,是学生开眼看世界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思考社会主流价值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结合教学实践,将时评训练的思辨方法总结如下:

一、定义明理

时评的第一要务是在个性思考的基础上,“自定义式”地理清材料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唯有如此,思路拓展才会具体,观点深化才会扎实。

教学题例(节选自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月考作文题,有修改):学校论辩社将举办一场以“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为辩题的论辩赛,请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论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学生在认真审题后,若支持“偶像崇拜弊大于利”,他们可以这样定义“偶像”:偶像是追名逐利的网红,是注重外表哗众无视内心空虚的“伪娘”“鲜肉”,是一股来自日韩的“洋”流,是一群诱引着观众娱乐至死的明星。若支持“偶像崇拜利大于弊”可以这样定义“偶像”:偶像,是一个时代最鲜明的旗帜,是一个社会的标杆,他引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潮流风尚。

贾岛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引导学生推敲,品悟,定义核心概念,能够让学生在个性思考的“茫茫大海”上,擦亮敏锐的眼光,发现深度品评的灯塔。

二、持果索因

时评的过程是一个由具体事件到抽象道理的思辨过程。引导学生抓住事件的意义或结果,主动质疑,拓展思索,唯有如此,评论才会更贴切,观点生发才会有的放矢。

教学题例(节选自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级语文测试题,有修改):在北大120周年校庆致辞时,北大校长林建华把“鸿鹄志”念成了“鸿浩志”引发许多人的质疑:堂堂北大校长,怎么还读错字呢?5月5日,林建华通过未名BBS论坛发表《致同学们》公开信,此信由他亲自写就,此信发出后,大批北大师生、校友乃至社会人士都在称赞林建华的真实、坦诚。但是也有些社会人士仍然议论纷纷。对于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学生在综合思考材料内容后,以各方态度为主线,持果推断后进行如下表述:“一份歉意,真诚背后是担当,北大校长以身作则,主动致歉,彰显‘北大二字的高风亮节,这双肩担当的是求真道义;一句抱歉,真诚背后是勇气,放低姿态,回归真实,北大校长不虑“德高望重”,不畏负面舆论,勇敢承认错误,风度因勇气熠熠生辉;一个发音的修正,真诚背后是坦然,北大校长坚持学问至上,不仅让我们看到学者身上的责任担当,更让我们体味到他们治学的坦诚。

辛弃疾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持果索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推断探究的过程,学生以事件结果(或意义和影响)为依据,在“按图索骥”中开展严密有序的思考,探寻着熠熠闪光的哲理。

三、依人求理

时评材料以事件为基本元素,事件以人物活动为核心。理清材料中不同人物的观点、态度,有利于全面关照事理联系,有助于整体把握材料内涵。

教学题例(节选自兰州一中2019届期末考试作文题,有修改):不久前,一个知名律师在微博中提及自己乘坐火车的经历。我和妻子带了两个孩子,买了两张分散的上铺,找人商量换成下铺,两个看似是大学生的男生先后拒绝。而后,两个女孩给我换了下铺。对此,律师写道:“那两位男生,你们的做法没错,只是有朝一日,你也会为人父,也会有带着孩子出行的时候。希望你们不会遇到当年的自己,遇到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女孩。”此博文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阅读以上材料,以某一当事人或网友的名义阐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在练笔过程中,学生从“女生或律师角度”做出如下评论:道德是人们内心自觉地向善意识。道德,没有多么高大,它是生活中的点滴友善;道德,没有多么崇高,它是点滴间温暖人心的美好展现;遵守道德,没有多么大的困难,它只要我们履职担责。道德展现,没有多么大的付出,它只要我们身体力行。从“男生角度”,学生评论如下:生活需多一点规则,少一点道德绑架,当你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别人,利用舆论力量为自己鸣不平时,想要借“道德”的幌子为自己谋私利时,你便成了名副其实的伪君子。从“网友角度”,学生评论如下:没有道德的法律好比酷寒的荒原,没有法律的道德又如溺水的鱼儿。康德说过:“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曾公亮写道“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依人索理的过程就是不断开拓学生胸怀和眼界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鼓励学生放眼远望,广泛思考,惟其如此,才能为写作的深度进行铺平道路。

四、褒贬评定

教学中,引导学生全面评价固然可贵,但我们应杜绝“假大空”式的高谈阔论,“客观评价,面面俱到”不是写作的第一要务,褒贬中的“个性论断”才能让写作独具只眼,魅力非凡。时评,教师应指导学生体悟材料的感情倾向,评出一个是非,辩出一个褒贬。

教学题例(节选自2018年济宁市高三期末考试作文题,有修改):日前,杭州图书馆引起了无数网友和一些主流媒体的关注。杭图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实行“零门槛”阅览,因此常有乞丐、拾荒者和农民工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此消息在网上传播开后,引发了网友的巨大关注,对此事件,你怎么看?

学生在仔细品读材料内容后,依照感情语境,评论如下:读书,何分优劣,何分地位,何分贫贱?毛姆曾说:“认为出身高贵的人一定要摆出一副高贵的样子,那只是暴发户的理解。”有此观之,那些自视清高的读者,所读的是所谓高人一等、自命不凡,还是蕴藏在书深处的真知呢?读者,何来限制,何来枷锁,何来禁锢?王守仁明确提出“人人皆可为圣人”。当今社会是开放共享的社会,国家大力宣扬全民读书,为何在读书路径设下重重障碍,阻碍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呢?

郑燮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面对一则时评,引导学生,耐心品味语境情感,鼓励其坚定自己的立场观点,明确褒贬好恶,独立自主地进行品评,勇敢果断地展开表达。

如果說时评教学是一根攀援在语文峭壁间的藤蔓,那么这四种教学尝试就是固结其上的法宝。正是有了师生同心,教学相长的合力,有了执着勤奋、逐梦杏坛的浇灌,我们的时评写作教学才会云藤漫天,学生的思维也会绿意盎然。

满斌,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时评节选自道德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时评的一般思路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集Hearts and Hands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十月
名家写夏天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