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之“学科核心素养3.审美鉴赏与创造”表述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课程目标第7条:“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而古典诗词异文比较教学恰是契合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这一要求。
传统意义上的异文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中用字的差异或原文与引文用字的差异。”异文现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大量存在。如果你是读书的有心人,翻阅不同的古籍,你会发现,许多家喻户晓的优美动人的篇章,竟然还有另外一副“新鲜”的面孔。教学中通过异文比较分出高下,理解更深;通过异文比较体味迥异,理解翻新;这对于推敲字句,探求古典诗词的奥妙,培养纯正的审美情趣大有裨益。
诗歌是最精练的文学品种,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较其他文学语言更准确、生动、精辟、凝练、优美、形象,尤其是古典诗词,讲究练字,常常牵一发动全身,往往一字千钧,一字震人心。
如杜甫《旅夜书怀》。
教科书:“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选自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星垂(一作随)平野阔。”
衡塘退士编章燮注疏《唐诗三百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星临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原野是这样的广阔,天上的星星闪耀着光芒,好像垂挂在低低的天幕上; 江面是这样的浩淼,月亮照耀在江面上,好像是从大江流水中涌跃而出。“ 垂”是自上而下,下文的“涌”是自下而上,两个字均从空间维度写天和水,通过视觉上造成的错觉极言原野的阔大和江面的浩淼。“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星追随着无边原野不断向远处分布,月亮在大江波浪间不断涌动。“随”字虽然也从空间角度写星与月处于动态之中,但是空间维度不够大开大阖,视野不够开阔,境界毕竟逊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临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臨”表明已夜,“平野阔”描写岸上之夜景;“月涌”表明夜深,“大江流”描写江上之夜景。从“星临”到“月涌”,重在点明时间在不断流逝,夜已渐深,与整首诗歌表现的壮阔意境不在一个高度。由此可知“垂”字在表境方面的韵味明显高于“涌”字和“临”字。
古典诗词异文之间往往一字之差,境界全变。异文比较教学,正是切中了这一要着,以言语为核心,在文字上下功夫,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言语的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因而更有机会深入作品的隐秘处作深度探寻。
由于异文比较教学以教材为核心辐射至相关的资源与材料,既沟通教材内外又沟通课堂内外,一方面使学生阅读的容量成倍增加;另一方面,比较阅读与分析的过程中,也是知识的迁移、思维的深化过程。在这样一个横向拓展纵向深化的过程中,由于许多与异文相关的文化现象的介入,使学生在提升其理性思辨性的同时又增加文化积淀。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一词是千百年来传诵不息的名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意态绝健,音节响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的边塞名作异文颇多,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现在所能见到的此诗最早出现在唐人自编的唐诗选《国秀集》卷下,原文为:
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中“黄河远上白云间”又作 “黄河直上白云间”,二者孰高孰低更是学者们津津乐道的焦点。多数学者认为“黄河直上白云间”,虽不乏大气势,但“ 直上”提供的视觉角度是仰视,使诗歌缺乏一种开阔渺远之感,改为“远上”则境界全变。清人王尧衢颇会此意,他评点道:“黄河源于昆仑。东流于边地之外,故从西望之,其渺远无际如挂白云间者,亦见边地之空阔。”所以“黄河远上白云间”,实属一种审美境界的开拓,完美明晰地体现了中国绘画理论中所谓的“平远”“深远”“高远”布局之法。
借助异文比较,还使学生进一步体味到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甚至音乐美、绘画美,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走进古典诗词,犹如走进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在古典清幽的芬芳中,我们的先人峨冠博带,从一册册朴拙的竹简、一张张柔薄的绢书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异文比较正是紧紧地以“言语”为抓手,对作品中异文之间用字、用词的差异或语序、句法的不同进行比较辨析。
陶渊明《饮酒(其五)》:
教科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选自《陶渊明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王孟白《陶渊明诗文校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校记:悠然,曾本云,一作时时。见南山,见,李善注《文选》作望,六臣注《文选》《艺文类聚》同)
“悠然” 二字言诗人之心境,与“采菊东篱下”的情致相一致;“时时”则言意不在“采菊”意在南山,心有旁骛,此非渊明之作风也。“见”表现的是南山于偶然间映入作者的眼帘,乃无意之所见。“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意与景会。”“望”,表明是有意远眺,有明显的动作性和心理意图,与“悠然”极不协调。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显更胜一筹。
异文比较教学能够准确地切入作品的紧要处、细微处,探究作品的语言秘妙,感悟作品的内在魅力。
人教版现行初、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所选入的古典诗词作品,大多数都是最优秀的经典作品。但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同一作品必定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据笔者两年来对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至九年级教科书、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至必修四的教科书、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涉及的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以及李煜、苏轼、李清照等人的主要作品的异文情况所做的不完全统计,发现异文在古典诗词中十分普遍,范围广,篇目多,数量大;通过异文比较教学,许多与异文相关的文化现象不同层次地介入课堂教学,使学生阅读的容量成倍增加,眼界进一步开阔,文化积淀日益深厚。
把异文现象引入中学古典诗词教学领域,在教学中进行比较阅读、品评赏鉴,必定使课堂教学文采纷呈;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这与当下倡导的“群文阅读教学”思路不谋而合。
★作者通联:福建武夷山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