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虹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也就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提出创造性的阐释,以独特的眼光感悟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火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部文学作品或一篇文章,它的内涵越是丰富,它的主题越是人见人殊。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批评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要实现以上不同层次的个性阅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及学习热情,需要以引起学生兴趣为中心,在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前提下,实现整体阅读效果的提升。学生本身的性格及行为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基于此,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予学生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学习热情,进而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培养及管理。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表达和被赏识的欲望,关键是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够自主感悟和思考文本。
个性化的阅读特点培养,是以问题设置为基础,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启发性,以此实现阅读引导效果的提升。通过实践教学探索及分析,从生活经验的角度,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探索思维以及阅读兴趣等方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尊重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生活行为及经验,以学生为主导的前提下,拓展学生的个性引导,提高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及个性。现代教育家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这样概括进步教育:主张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主张自由活动,主张从经验中学习——他主张的教育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这样强调:个性化的阅读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态度为基础,通过问题带动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进而提高阅读的理解效果。
我们知道每个个体的认识,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基本来源。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师应为个性化阅读积极创造条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但现实中有的高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的提问虽能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但有许多问题的提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千篇一律,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甚至习惯用教参答案代替学生的独特感悟,用一元论的单调来取代多元论的丰富,用专制代替尊重,磨平了学生思维的犄角,“个性化”在死板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渐隐。长此以往,极容易出现学生抢答积极性逐渐降低的情况,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训练及模拟,会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忽略学生的兴趣以及学生本身的思维动态变化,会直接影响问题引导效果。
在调查的基础上我对课文《边城》設计了如下几个开放性的问题:1.大家能理解翠翠情窦初开时的惆怅苦恼吗?2.大家赞同翠翠处理感情的方式吗?3.假如你是翠翠,该如何表达对傩送的动心?4.你心目中的男孩(女孩)是什么形象?5.女同学,假如你是翠翠,在得知傩送出走远离自己而去后,还会在碧溪苦等傩送吗?6.男同学,你能理解天保与傩送在爱情上互相推让的兄弟之情吗?7.男同学,假如你是傩送,在得知天宝遇难后会选择离开翠翠出走吗?8.故事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请大家想象翠翠将来的命运。
大家怀着强烈的兴趣带着以上问题阅读课文,然后在开放民主的环境中热烈大胆地进行交流讨论,在自我与作品人物位置互换的基础上,在新旧时代背景的对比上,理解了只有在原始闭塞、风光美丽以及民风淳朴的湘西才会有单纯美丽、多情羞涩、含蓄惆怅和寂寞苦恼的怀春情结的翠翠;才会有天保和傩送之间感人的兄弟之情;才会有乡民热心照看翠翠的浓浓乡情。从而深切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景美性情美,更为那个时代的爱情故事而感动。同时大家在集体交流讨论中慢慢感悟出如何正确处理青春期两性关系,如何在异性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如何恰当处理早恋等等。此举对学生正确的恋爱观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以生活以及个人观点,巧妙设置情感问题,对学生的懵懂情感、阅读理解以及心理动态变化等方面进行正向引导,发挥了个性化阅读的积极作用。
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运用多元论的读书方法,请写一份《别里科夫死亡调查报告》,说明是自杀还是他杀。2.如果你是华连卡,会爱上别里科夫这样性格的人吗?说说理由。3.有人认为别里科夫封闭保守,胆小卑劣,束己束人;有人认为他也有善良可怜值得同情的一面,请展开辩论。4.照镜子活动:从别里科夫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心理性格的缺陷与不足吗?如果有,请大家当医生开处方,说说如何克服性格缺陷,如何促进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以上问题的设计均突破常规思维提问,结合学生的人生体验和心理特点,敢于进行主题和人物的多元解读。学生在平等对话和必要辩论中实现了做阅读的主人,不仅掌握了知识性的理性思维,更重要的是达到了创新认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实现了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知识互动、情感交流。基于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需要从自身观点、学生观点、文章观点一致性的角度入手,在明确阅读方向及目标的基础上,利用情感共鸣以及问题引导,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个性化阅读的应用效果。
譬如我教《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当学习到作者史铁生深情痛苦地回忆母亲在自己因身体残疾而心灰意冷的时期所付出的一切时,我看到有的学生还未融入自己的情感,表情冷漠,还未深切体会母爱的伟大无私。我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唤醒情感冷漠的学生,让他们体会母爱的深沉,学会关心和理解母亲。我敞开心扉,跟学生讲述了我母亲的故事:“我母亲在得癌症那段时间,为了省下钱给弟弟读大学,拒绝花钱动手术。她为了不影响我的工作和休息,为了不让我痛苦和牵挂,她在病痛发作时用毛巾塞住嘴巴,从不呻吟。她在死亡之际,想到的不是自己,在母亲眼里,已三十岁的我仍然是她放心不下的孩子。再三叮嘱我在她死后不要痛苦悲伤,今后要快乐幸福地生活,要好好照顾自己——她死时只有49岁,没有享过一天清福,含辛茹苦培养出两个大学生,可还未享受儿女的回报就离开了人世——”我说着说着情不自禁流下泪来,此时我就势动情地问:“‘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人世间最大的遗憾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在,人人都有母亲,正处在青春期、富有叛逆性的你们是否也像作者当年一样不能理解母亲对儿女的爱?”学生深深地被我感动了,大家都动情地回忆母亲为自己付出的爱,表达要珍惜母爱,放假回家要与母亲谈心,消除误解,不再与母亲赌气,多帮母亲干家务活,学会早日关爱母亲,以免来日后悔。
我认为语文课堂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汇”。结合教师的生活经验提问能让学生的激情燃烧,让课堂成为激情广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在人的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全方位地拓展阅读资源,是扩展个性化阅读的基础,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行设置阅读问题,以小组或集体讨论的方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与观点共享,这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方面有积极作用。教师切忌用自己的条分缕析来代替学生的思考,要给予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要知道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如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在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乐于集体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学生可从三方面思索:一是发问自己百思不解之处,二是评价令人赞赏之处,三是质疑不妥之处。采用发散思维,学生要做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有个性化思维。
阅读教学中巧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多样,学生本身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所以,在个性化阅读中,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以及递进性,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及探索欲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巧设问题情景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以及阅读兴趣、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在利用问题情景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理解思维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动态变化,根据文章意境、学生心态意境,实现对学生求知欲望的深度开发。教师引导以及学生自主阅读,联系实际生活,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合理设置递进式问题,是进一步提高个性化阅读效果的有效途径。
★作者通联:广东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