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体系研究

2019-08-27 03:42王海舰袁嘉惠蒋艺涵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3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新工科

王海舰 袁嘉惠 蒋艺涵

摘 要:从新工科产生背景出发,进行深刻思考,得出新工科的提出背景主要是由新经济产生、工业的升级转型而生,并且对于新工科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新工科建设尚属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并且与产业的转型之间存在部分脱节,肯定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对新工科建设的实际意义,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了把过于细、小、片面的专业择优融合化,使之面对新的工业挑战,形成一个可以独立解决问题的独立分支专业。从体系目标:育复合型专业人才,产业需求为动力,国家战略为引领;体系整合性:专业培养计划制定、教学内容设置、创新实践引导;体系的适应性:培养平台构建、资源配置整合。三方面总结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培养体系的制定方法。

关键词: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体系

一、新工科建设的现状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但是尽管在高校积极响应政策之下,在现实建设中还是会遇到障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前会长瞿振元认为:人才培养缺乏明确标准、工程教育理科化倾向较严重、工程师价值观和工程师伦理教育被忽视、师资队伍建设没有满足现代工程教育要求、工程技术人才质量差强人意, 尤其是师资建设。确实如此,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缺乏明确育人标准,多学科交叉融合,学习多而碎片化,无法建立完整的工学体系,并且在分支学科上学而不精只会更加拖慢我国的新型工科人才培养的步伐。

当前我国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的壁垒主要包括:交叉融合学科的选取难,学科之间教育内容的取舍问题,学科融合师资力量的整合问题,新工科教育学位认可问题等。选取哪些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相关部门尚未给出一个引导方向,需要各高校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学科融合,而各高校对学科融合之后学科的国家认证,国际认可尚未确定。要整合相应学科院系师资,师资岗位应该如何计算,如何切实实现协同育人是目前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遇到的几大难题。

二、如何打造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体系

(一)培养体系的目标

(1)以新型人才的培养为落脚点。新工科的建设的目标是为了打造适应新时代产业升级的工程师,在工程领域有工科基本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在实际的生产中能够依据工科思维做出可行性分析决策的高级新型复合工程师。有机地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造新工科特色工程师。不仅在专业方面,更要在面向社会方面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打造具有更强的社会工业适应能力,与新经济共发展,与新工业共进步的工程师。

(2)以产业需求为动力。产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动力,是新时代工程师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新工科的提出背景就是建立在工业升级改造之下,新工科培养体系的目标也更应该以产业需求为动力,高校应对当前工业进行分析,深刻认识到目前的产业需求人才,继而对学科进行系统性分析评估,选择适合交叉融合的学科形成新的工科培养体系。顺应产业需求打造新型人才永不过时,在新工科专业成立之后也应该时刻关注行业动向,面对不断变换的行业形势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做出微调,使工程教育与产业转型精密结合,不要让新工科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变成“老工科”。

(3)以国家战略为引领。高校针对重大国家战略、项目、培养计划应当有机的融合进新工科的培养体系,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培养参考之一,合理地参考国家战略发展方向,洞悉国家发展命脉有助于高校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少走弯路。并且依托国家战略、项目为平台,更好地展现新工科人才的现实意义。引领新工科发展的大布局,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价值。

(二)培养体系的整合性

(1)新工科专业培养计划大纲制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应该汲取各学科对新经济产业有益的部分,舍弃被时代淘汰的老旧工业技术,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新工业时代的技术,使知识找到用武之地,更具现实意义。制定对新时代复合型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使目标明确化,让教育有更好的侧重点。明确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之后新专业的专业特色,舍弃多余的学科重叠部分,避免造成无谓的新工科就业竞争。融合新工科交叉的特性进行学科设计,并制定学年学习计划表,使多学科融合培养体系有条不紊地运行。

(2)创新实践引导。以国家战略—高校—企业为培养线索,针对工程项目中的实际工艺操作,仪器使用,参数测量等等实践能力进行有机培养,每个学期,高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新兴产业生产线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使学生与时代接轨,认识当下工业生产需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去生产线中进行实习,在实际的工业环境中操作才能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发现实际应用中所需要的专业素质,使学习更具有新工科实际意义及特色。

(3)多学科特色教育培养。从新功课专业层面来说,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后形成的是一个完备的、具有产业意义的完整的工科体系系统,融合了多个学科的长处,形成的新功课应该充分体现了自己在新经济下的就业优势。弥补了老工科的本专业的就业领域局限,学科专业知识片面化,专业知识陈旧的缺陷,提高工科人才的质量。

(三)体系的适应性

(1)综合培养平台的构建。打破高校之间的教育壁垒,各高校可以自主交流沟通进行多学科之间的强强联合,跨越高校之间的阻隔,实现优质专业的融合,实现专业资源的共享化,更好地打造国家级一流人才。制定合理的教学进度表,可以在不同的学期,学生在不同的高校学习新工科专业,真正达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强强结合,减少部分高校间的不良竞争。学生的学籍问题归两所高校共有,学生同时属于两所高校,毕业时可获得两所高校的对应时段的结业证书,最终毕业证书以及学位证书由中科院进行授予。

(2)资源配置的整合。中科院可以设立“新工科学科交融实践部”,该部门主要负责对接各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工作的进度监督,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后形成的新工科的可行性判定,新工科的学术认证,并且每年针对新工科的发展信息做出《新工科行业发展报告》:总结各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工作,面向社会各企业展现新工科建设进度,有利于完善企业人才招聘信息,也让高校了解到新工科建设的总体发展势态。该实践部应该针对新工科发展现状整合各高校优秀的师资力量进行对应的新工科专业书籍撰写,完善新工科的教学体系。

三、结语

面对新时代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我们应该运用新工科对新经济、工业转型的重要作用,进行多学科之间的有机交叉融合,保存学科的优势教学内容,舍弃老旧的、实用性差的知识,形成具有时代活力的新工科专业,以产业需求推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制定合理的属于新工科专业的教学体系,保持各新工科的专业独立性,特色化。構建全国性的培养平台,打破学科交叉融合中的高校之间的壁垒,鼓励高校优秀学科进行强强联合,打造国家级一流人才,为我国工业转型提供高质量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林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1):32-45.

[2] 崔庆玲,刘善球.中国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04):19-26.

[3] 费翔.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刍论[J].教育评论,2017(12):17-22.

基金项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研究”(2019YXW10);广西科协资助青年科技工作者转向课题“广西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桂科协(2018)ZC-25。

作者简介:王海舰(1987.06- ),男,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智能化监测与控制。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新工科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