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高等教育之“高”

2019-08-27 03:42李晶晶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3期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

李晶晶

摘 要: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和专门性的社会活动,其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所处的“位置”、组织形式和基本性质是高等教育之“高”的重要体现。另外,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之“高”的根本保证;培养高层次人才是高等教育之“高”的本质特征;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之“高”的重要保障。高等教育之“高”即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逻辑体系和特殊规律,科学分析高等教育本质规律更能促进其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深知识;高层次人才

高等教育到底是什么,高等教育究竟肇始于何处,高等教育之“高”体现在哪些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不同学者眼里答案都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思想可滥觞于西方柏拉图时代的阿卡德米学园和亚里士多德吕克昂学园的建立,而高等教育形成的直接源头则是欧洲中世纪大学学者行会组织的出现,现代大学的崛起则是伴随着德国柏林大学科学研究思想的出现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为标志。而高等教育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动态的概念,科学分析高等教育之“高”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何谓高等教育

(一)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高等教育的概念界定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层次说——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创始人潘懋元教授在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中论述道:“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1]以上权威性的论述认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是相比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处于更高级阶段的教育;二是要素说——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高等教育会议上将高等教育定义为:“高等教育是指大学、文学院、理工学院和师范学院等机构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其基本入学条件为完成中等教育,一般入学年龄为18岁,学完课程后授予学位、文凭或证书,作为完成高等学业的证明。”[2] 这种论述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指出高等教育包含的共同要素:高等教育的层次性、学生入学年龄、入学资格及学习场所等。虽没有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到底是什么,但针对高等教育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所进行的事实性描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涵义。三是功能说——在《中国百科大辞典》中对高等教育的定义是:“中等教育以上的专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可以看出,以上论述着重从高等教育的功能层面来界定高等教育概念,指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目前,学术界对高等教育的概念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似乎无论用何种定义方式都不能完全囊括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本文基于对高等教育的多方面理解尝试性地对高等教育概念进行界定:“高等教育是中等教育程度之上的主要由大学、专门学院、研究生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各种机构实施的以高深学问为研究内容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二)理解高等教育的“三方面”

除了对高等教育的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我们还有必要对高等教育的三个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来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何以为“高”。

其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首先,高等教育之“高”就表現为它在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再者,高等教育的“位置”也意味着高等教育的 “资格”和“水平”。这里的“资格”意味着对入学者资格的要求,要求其必须完成基础教育,必须有学历证明等。这里的“水平”意味着高等教育相比基础教育来说具有教育水平之高,教学水平之高,教师水平之高等特点。

其二是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高等教育之“高”也表现在它的组织形式多样化。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为了满足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高等教育组织形式由传统高度统一的、模式单一的组织形式向现代高度分化的、综合复杂的多样化形式转变。

其三是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是其专业性,无论高等教育如何变革始终不能离开高等教育的专业性特征。无论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以培养大学教授、法官和高级僧侣为己任的专业教育,还是在19世纪发轫于英国的大学改革浪潮和此后在“新大学运动”的背景下不断推进的专业教育,亦或是20世纪纷纷诞生的各种专门化程度较高的专业学院所进行的各种专业教育,均表明高等教育的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所在,也是理解高等教育之“高”的重要方面。

二、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之“高”的根本保证

(一)何谓高深知识

什么是高深知识呢?诚如伯顿·克拉克所言:“知识材料,尤其是高深的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3]此外,我国陈洪捷教授指出,他虽不能完全界定高深知识的概念,但在相关文献中描述了高深知识的外在特征:高深知识建立在一般性知识基础上较高深和深奥的部分;高深知识是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高深知识有专门的传播、发表和认可制度;高等教育机构是高深知识的制度化载体等。

综合以上论述看来,高深知识是基于一定时代背景下建立在一般性知识基础之上的具有不确定性或未知性的较高深的系统化知识,它以高等教育机构为主要的制度化载体,需要去生产、传播、研究、整合和应用。

(二)高深知识的“三种特性”决定高等教育之“高”

基于对高深知识概念的基本界定,其“三种特性”决定高等教育之“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深知识的高深性决定高等教育之“高”。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以高深学问为逻辑起点,教育的顶层关注的是深奥的学问。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机构是以高深知识为基本材料进行人才培养,高深知识的高深性决定高等教育必须探索和追寻更高深和深奥的学问,以求获得更高层次的知识整合和知识创新。

二是高深知识的不确定性决定高等教育之“高”。高深知识始终处于从已知到未知的形成过程,具有不确定性,这种特性也是体现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特殊性所在,是区别基础教育的重要表征。另外,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实践问题的探索要实现完整而统一的认识是绝不可能的,因此,高深知识的不确定性毋庸置疑确实客观存在,是决定高等教育之“高”的重要方面。

三是高深知识的创新性决定高等教育之“高”。高深知识得以存在的基本形态是学科、课程和专业。学科、课程和专业的创新性就体现了高深知识创新性,进而体现高等教育之“高”。学科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中最具核心力的组成要素,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斷发展、不断突破,是体现一所高校特色和优势的标志之一。课程作为学科的下位概念,适用于一切教育活动,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学生不断探究、发现、应用和重组新知识。专业是对知识进行凝练、革新和推广。

三、培养“高专批判性”人才是高等教育之“高”的本质特征

(一)“高专”人才

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培养“高专”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所谓“高专”人才,是指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性人才。这里的“高”指的是相比基础教育来说具备高深知识的各级各类的高级人才,这里的“专”指的是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要适用于学科、专业和社会职业的需要,具备一技之长。

(二)高等教育之“高”的本质引领:批判性人才

真正的高等教育不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只掌握事实性知识的学术工作者,而是培养出具有反思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创新性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国家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一振聋发聩的呐喊令我们唏嘘我国高等教育困境之余不禁反思我们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人才工作的严重忽视。

“批判性思维就是一种自主独立的知识获取方式,就是要让主体形成一种转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会扬弃、选择和践行。”[4]首先,高等院校作为引领科技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必然要求其人才具有一定的主体创造性和敢于超越的批判个性。其次,无论知识与科技成果创新亦或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的过程,都需要具有主体创新性和批判意识素质的人才来实现。最后,批判性人才有利于促进科学创新。科学研究领域的问题是永无止境的,“问题意识”是学术工作者具有的基本素养,不论是已有理论之间的冲突、已有理论和新理论的冲突亦或新理论面临的应然和实然的冲突,都要求培养出具有批判意识、怀疑精神、勇于探索和理性思考的人才。

四、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之“高”的重要保障

(一)学术自治:高等教育之“高”的制度保障

学术自治起源于中世纪大学的行会组织,学者自发组成学术团体,不受外来控制,专心管理学术事务。学术自治对于大学而言,是其重要的制度保障。

首先,学术自治是高等教育体现自身独立性的前提条件。虽然高等教育与社会其它子系统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但我们始终承认高等教育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子系统。学术自治保证了高等教育自身存在逻辑与其特殊性,不受外来干涉,能够进行客观的价值判断,实现其重要使命。其次,“自治是高深学问的最悠久的传统之一。无论它的经费来自私人捐赠还是国家补助,也不管它的正式批准是靠教皇训令、皇家特许状,还是国家或省的立法条文,学者行会(guild)都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5]可见,如果没有学术自治,高等教育极有可能陷入利益的旋涡而无法自拔,从而失去高等教育探索真理和独立自由和基本信念。

(二)学术自由:高等教育之“高”的精神根基

学术自由是指大学组织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学术领域内享有追求真理的权利,他们可以自由发布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而不被约束和威胁。学术自由既作为学者追求的共同理想,又作为大学组织管理的基本思想,是高等教育的精神根基。

首先,学术自由是探索高深知识的基本前提。高深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永远面向未知的领域,永远处在未完成状态,追求高深学问应完全出于学者和研究者的自由意志和主观判断,只有学术自由才能满足它的要求。其次,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的灵魂。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也就是说,高深学问的精髓在于自由探究。通过自由探究才能激发学者的智慧和潜力,才能焕发高等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科学解析高等教育之“高”有利于更好的理解高等教育本质规律和特殊性,以便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1] 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2] 卢晓中.高等教育:概念的发展及认识[J].高教探索,2001(03):60-63.

[3]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12.31.

[4] 闫书华.高等教育之“高”的本质引领:批判性“教”与“学”[J].教育评论,2016(11):29-33.

[5] 中国知网.http://gongjushu.cnki.net/RBook/Detail?entryId=R2007050190016280,2019-4-20.

[6] 陈洪捷.论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04):2-8+188,2019-4-20.

猜你喜欢
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