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成基础、主要特征和重要价值

2019-08-27 03:42尹承文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3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并在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重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坚守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回应时代提出的历史性课题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成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提出来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在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

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成基础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吸收借鉴中华文化的精髓,厚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坚守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回应时代课题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不忘本来: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影响深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为政以德”的思想[1],提倡统治者要施仁政,施德政。孟子提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2],认识到顺民得民,民心的重要性。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3],提醒统治者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宋代朱熹提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4],提倡君主要珍惜民力。明清时期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引用《诗经》篇章“国犹水也,民犹鱼也。”[5],表达了民众与国家相互依存的鱼水关系。习近平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实践,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要重视学习中华文化的“民惟邦本”[6]思想、引用“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7]阐述共享发展理念。这体现出他对社会民生的思考与关切,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文化源泉。

(二)理论奠基: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通过建构以实践为基础的新世界观,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缺乏实践维度,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导致只能从抽象的个体、直观的方面认识人。马克思提出要把对人的认识上升到实践的高度,由直观的感性对象上升到感性活动,因为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是人的第一需要,生产实践是人的首要活动。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们为了生存和劳动,需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而得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著名论断。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历史进程和历史发展规律考察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论证了这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和对人造成的异化。要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对人造成的异化,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马克思通过论述现实中的,处在一定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的社会实践,论证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历史作用。“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0],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阐述的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本质观和社会历史观以及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等唯物史观原理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

(三)坚守本色:对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继承和新诠释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毛泽东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提出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为实践党的宗旨找到了科学可行的途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邓小平提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12]他顺应人民的意愿,尊重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强调党要“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13]胡锦涛提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14],是对人民立场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人民立场进一步发扬光大,指出:“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15]

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建构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时体现了系统性和实践性,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时代特征。

(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6]。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是在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政治条件。坚持党的领导是在经济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制度进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经济条件。邓小平曾说:“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17]

(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规划设计:全面系统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和布局。一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目标,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重要举措,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18]。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将有利于民生福祉,有利于社会全面发展,使现代化建设目标更加全面。二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习近平协调推进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的统一,是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目标,“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19];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20];全面依法治国有利于贯彻落实“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21];全面从严治党是使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伟大事业的坚强保证。“四个全面”布局体现了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思想的战略性、系统性、联动性。以上方面体现了内容的全面性、规划设计的系统性。

(三)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立足点:实践性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贯彻落实,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要面向群众,注重实践,“向人民群众生动实践汲取营养,是领导干部提高执政本领的重要途径”[22],要用生动社会实践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3]“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24]习近平强调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重在实践,要落实到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落实到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他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25]。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

三、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价值

(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性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中,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实践形态,共享发展理念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时代化。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6]共享发展理念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7]

(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必将坚定人民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28]。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29],十九大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30]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1]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

(三)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必将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任务。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是人民的幸福梦,实现中国梦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梦要依靠人民来实现,人民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将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体人民正用实际行动,用智慧和力量,为决胜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推动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见《论语·为政》.

[2] 见《孟子·离娄上》.

[3] 见《荀子·君道》.

[4] 朱熹.诗集传[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 见[明] .顾炎武《日知录》.

[6]、[2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第170页、第41页.

[7]、[16]、[18]、[19]、[20] 、[21]、[23]、[24]、[25]、[2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第199-200页、第18页、第392页、第79页、第103页、第115页、第213页、第220页、第213-214页、第214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

[9]、[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第42页。

[11]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13]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 271页.

[14]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年版,第369页.

[1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10页.

[17]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38页.

[22]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第215页.

[28]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第37页.

[29]、[30]、[3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第5页、第50页、第23页.

作者简介:尹承文(1967- ),男,山东东平人,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