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福
图1 圣珠提梁
我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根基,位于江南的宜兴,人文脉络同样丰富而厚重,紫砂壶的出现,更为中国陶瓷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缩影。
紫砂壶以天然五色土为原料,经历代能工巧匠不懈创造,已成为我国陶瓷美术中造型丰富、艺术性极高的一个品种。宜兴,古称阳羡,清代诗人汪文柏曾作诗文“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咏赞的就是宜兴紫砂这一天然珍贵的宝藏。
“珠玉”二字或许是对于紫砂最直观和至高的表达了,甚至连这二字本身,都能引发历代紫砂壶人对壶艺创作的追求和执念。譬如,如何使一把壶呈现出独特的珠玉质感,或者如何使一把壶具备珠玉的高尚品性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精神共鸣等。纵观历代壶作,似乎都免不了对于“珠玉”这一精神内涵象征的追求,虽然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这种只可意会的感官效果,却是人们对紫砂壶美学认知所作出的实际尝试。
紫砂壶文化内涵创新中的美学追求,落实到具体创作中,其对应的元素是丰富多样的。“圣珠提梁”壶(见图1)就是对前人一直在尝试的“珠玉”效果进行再度提炼,但它更讲究在传承前提下的“度”的发挥,这份“度”,一指作品的艺术格局,二指作品的精神气度。因此,“圣珠提梁”壶的艺术性里虽然有前人创作的影子,但它实际上却是已经有自己“灵魂”的独创性表达,它的表达技巧主要通过外观造型来体现——作品并不仅是单纯临摹出一种“珠玉”效果,而是将其视作底层需求,用以表达高远意境和包容情绪。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无一相,是一座壶艺造型的艺术宝库。圆器、方器、花器、筋纹器各呈一态,惟妙惟肖,尤其在实际中,各类造型组合提炼,相得益彰,极具特色。“圣珠提梁”壶在立体空间里主要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提梁、壶身及嘴钮,并且两部分所占空间相似,这也就使提梁被放在了一个很重视的位置,它的构造对壶的文化立意起着引导作用。作品以“圆”为切入点,整把壶360°均无棱角相对,充分凸显对“珠玉”的理解。
壶身主体呈扁圆球状,鼓腹,显得张力十足,壶盖内嵌于圆壶口,严丝合缝,与壶身形成一个整体,壶底形成一种下沉的趋势,达到动中寓静的效果。壶钮于盖面中央自然承托向上,并与壶身对应,亦呈扁圆珠形,珠圆玉润,骨肉亭匀,相映成趣,呈现出圆器造型“圆、稳、匀、正”的特点。三弯曲流圆润通畅,一气呵成,圆嵌盖包镶于圆壶口之中,浑然一体,加之壶身、提梁均由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构成,使得灵秀无处不在,显得整把壶十分圆润可爱。在壶身主体形态中,直观的“扁圆珠形”和比例恰当的曲线,将珠玉感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骨肉亭匀的模样配合着胎体独有的哑光视觉效果,更显温润亲切。
提梁如飞虹掠过长空,线韵流畅,轻盈地横跨壶肩两侧,并与壶身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虚空间,提升了壶的立体高度,更使这一种空间感在无形中具备了精神力,它虽不是珠形,却成为壶的画龙点睛之笔。“圣”字在释义上代表了一种神圣和高远的意境,它既是这把壶的文化核心,也是对传统“珠玉”元素的美学提炼和新解,提梁的构造较好地运用空间感和物理力学的相关内容,使作品的精神感染效果更明显。
紫砂壶具有实用性、艺术性、人文性等特点,凝结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优秀载体,因此,创作紫砂壶也应从文化的角度予以深入细致的探究。壶似珠玉更胜玉,气若寰宇更丰盈。“圣珠提梁”壶中各种大小不同的“圆”构成了或具象或抽象的“珠玉”特征,大大小小,每一颗都像璀璨星辰,像寰宇明眸,带给人神圣抚慰的力量。同时,“圆”诠释了对圆融宽厚、包容圆满的向往,进而在“圣珠提梁”壶中,传递出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引申了壶的文化内涵,也是一次实际的美学互动。
紫砂壶只是一种器物形式,其内在所包含的抽象理念,才是衡量其价值的关键所在。对于紫砂壶创作而言,在壶艺作品中融入一定的文化内涵,使之与形象融会贯通,无疑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作为中国陶瓷的杰出代表,紫砂壶本身便是中华民族文化观念、民族心理、生活现象的外在表现。紫砂手艺人在实际创作中,应将壶作为思想表达、情怀诠释的一种艺术载体,并由此真正深入人心,才能起到更好的共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