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曙霞
图1 明椅提梁
说起中国的文化,历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一直有着从历史典故中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做法,这些频频被引用的“解答”,就被称之为“典故”。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直到今天依旧发挥着自身的影响力。所以无数的文艺创作之中,免不了要加以引用,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中华文艺创作天然带有的符号,并随着我们文明的延续代代传承。紫砂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自然也就承担了相同的使命,很多创作者会将历史上的种种典故引入壶中,内涵为先,形体为表,创作出一件又一件质朴新颖的作品,作品“竹报平安”套组便也是遵循相同的创作理念制作而成的。
作品“竹报平安”套组由一壶四杯组成,整体来看,形态皆如竹筒,形态及装饰的主题非常明晰,让人一眼即明,且壶身身筒与茶杯的外形相当统一,在工艺上都采用一整块泥片围拢镶接而成。当然在自然界当中是很难找到这么圆的竹子的,但需要注意,以竹作为题材进行创作,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完全重现竹的外观外形,而是借用竹子的形态特点,表达出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在这件作品上,圆形的身筒简洁、流畅,从视觉轮廓上非常干净利落,符合当下现代简约而同时带有复古的审美潮流。
同时,简约的外形必然要搭配简约的装饰,在这件作品上,茶壶与茶杯上的装饰都是贴塑的竹叶,但略有区别,很多人可能会在茶具套组装饰上产生一个误区,那便是茶壶上是什么装饰,茶杯上就采用一模一样的装饰,认为这样才是装饰的统一,但事实上,在很多时候,由于茶壶与茶杯体积不同,功能不同,需要表现的部位不同,采用完全相同的装饰并非是最佳选择。更好的办法是采用相同风格特点的装饰,然后根据装饰部位的不同加以区分。在作品“竹报平安”套组上,茶壶茶杯虽然都是贴塑的竹叶,茶杯较矮,竹叶是由下往上生长,茶壶较高,竹叶则是向下弯曲。也许很多人会产生疑问,在紫砂花货的制作当中,但凡仿生塑造,都要遵循自然界中的生长规律,不可能同样的竹子,一个向上生长,一个向下生长。但实际上,在眼前这件作品上并没有违反这一定律,之所以看起来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完全是为了增添装饰造型的吸引力。回到茶杯贴塑的竹叶本身,其部分叶面带有明显的动感,仿佛是一阵风吹过,竹叶随风飘舞,但茶杯上这样的装饰毕竟是孤立的,让人无法确定,这个时候,再结合茶壶上贴塑的竹叶以及连缀着的弯曲的竹枝,自然而然就能够构筑出一阵大风掠过竹林的场景,这样的装饰相互联系,相互印证,既有了动感,也引人深入,从而形成了装饰本身的吸引力。
同时,风在传统语境中,亦可以扩展成消息传递的含义,这与竹相结合,还涵义着“竹报平安”,当然这样的延伸阅读是孤立的,就如同茶杯上的竹叶贴塑一样,这个时候就需要更为简单直接的装饰方法,由于壶身雕为老竹二节,整高18厘米,黄金分割匀称典雅,在上半部分的空间中,直接用陶刻的方法,以文字点名整套作品“竹报平安”的主题。方竹提梁搭配两节竹流,整器秀挺端庄,略带朴拙,深具竹子朴素、高雅的风格。竹为草木中的君子。古人认为竹有“虚心、劲节,历秋风而不萎,耐霜寒而不妖”的气节品德。古代读书人常以竹自比,来体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故而于用具中也偏爱竹子题材。
这些元素整合在一起,便是在祝愿人应当如同君子一般品德高尚、一帆风顺,平安顺遂。有关竹的紫砂创作变化万千,但所有的这些创作,都离不开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和挖掘,在艺术创作中弘扬真善美,在壶艺的塑造中,洗涤内心,以君子之心塑君子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