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世辉 康承湘 叶友忠
幕上重型颅脑外伤(severe traumaic brain injury,sTBI)病情严重,并发症较多,包括脑挫裂伤、颅脑血肿等,容易导致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1,2]。手术是治疗这类疾病的主要手段,然而术中可能因迟发性颅内血肿、急性脑肿胀等导致急性脑膨出,影响患者预后[3]。为了降低急性脑膨出风险,临床必须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提高疗效。本院拟定对行大骨瓣减压术的幕上sTBI患者启动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为患者制定程序化的干预方案,致力于改善预后,现报道如下。
选取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行大骨瓣减压术的幕上sTBI患者1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65例,男性34例,女性31例,年龄范围 25~64 岁,年龄(43.19±10.65)岁;致伤原因:摔伤4例、坠落伤17例、砸伤2例、交通伤42例;GCS评分 3~8 分,平均(5.63±1.17)分。 观察组 65 例,男性36例,女性29例,年龄范围22~63岁,年龄(41.28±12.15)岁;致伤原因:摔伤 5 例、坠落伤 15例、砸伤1例、交通伤44例;GCS评分3~8分,平均(5.58±1.19)分。研究方案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因颅脑外伤入院;(2)术前无心衰、呼吸衰竭、凝血功能障碍;(3)有明显脑肿胀;(4)无血液系统疾病;(5)无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幕上sTBI的禁忌证;(6)有家属陪同,且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心、肺、肝、肾等脏器损害;(2)恶性肿瘤;(3)既往有脑血管病、脑外伤史;(4)全身系统性疾病;(5)血友病。
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术前准备。患者入院后,立即向家属了解其受伤时间、昏迷时间等情况,在昏迷期间是否存在呕吐、抽搐等表现,既往是否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入院后给予降颅压处理,根据患者情况补液,包括激素、脱水药、止血等,待生命体征稳定后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实施全麻,以颧弓上耳屏前1 cm处行切口,游离带颞肌骨瓣,选取顶部骨瓣旁,于该处开矢状窦,将硬膜剪开,针对硬膜外血肿予以清除。减压窗大小为12 cm×16 cm,将硬脑膜呈“T”字切开,使额叶、顶叶等充分暴露,将脑内、硬膜下血肿清除,针对帽状腱膜、颞肌筋膜予以硬脑膜减张缝合。
观察组:采用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具体措施:(1)常规措施:术前确保生命体征稳定,常规控压,针对硬膜下血肿者首先清除血肿,为后续手术操作提供条件。术中根据患者情况将头部适度抬高,给予脱水、通气等干预,并控制收缩压,使其约为90 mmHg(1 mmHg=0.133 kPa),必要情况下插入气管导管,行头颅检查,一旦发现对侧存在血肿,则立即行对侧开颅处理。(2)脑室外引流:必要情况下通过脑室外引流,将脑脊液逐渐释放,并给予浓盐水、甘露醇静滴,控制颅内压,使其约为20 mmHg。(3)弥漫性脑肿胀处理:行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尽可能将双侧硬脑膜同时剪开,确保颅内压处于平衡状态,同时避免脑组织移位,在操作时遵循“分层次减压”原则。(4)行平行切口:根据患者情况将硬脑膜平行切开,即选取邻近窗骨下缘与外侧裂平行方向,将硬脑膜切开,长度约2.0 cm,并行数条平行切口,间距、长度分别为0.8、2.0 cm,降低急性脑膨出风险。(5)采取顺序硬脑膜切开法:首先将颞部硬脑膜切开,切口与骨间距约5 mm。翻转硬膜缘,使其达颞肌起点,经手术针缝合。将颞部血肿清理完毕后,将额部硬脑膜切开,清理局部血肿,按照脑挫裂、脑压等具体情况明确减压范围。找到蝶骨嵴,以该部位为中心,将侧裂表面硬脑膜切开,对该处血肿予以清理。将顶部硬脑膜剪开,清理残留血肿,并给予止血、缝合。
2组患者均于术后给予饮食、运动等指导,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记录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诊断标准[4]:经肉眼可见脑组织外突,无法还纳,非常坚硬。(2)预后分析:术后6个月上门或电话随访,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参考GOS评分进行评估[5]:1分,死亡;2分,植物生存;3分,重度残疾;4分,轻度残疾;5分,恢复良好。预后良好率=(恢复良好+轻度残疾)/总例数×100%。(3)根据患者急性脑膨出发生情况,分成脑膨出组、无脑膨出组,比较2组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致伤原因、GCS评分、感染、预防性措施、迟发型出血、弥漫性脑肿胀、脑挫伤,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纳入多因素分析模型,多因素分析采取Los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有6例发生急性脑膨出,占9.23%,对照组有15例发生急性脑膨出,占23.08%,观察组急性脑膨出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0,P=0.032)。
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75.38%,高于对照组的56.9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例(%)]
脑膨出组的GCS 3~5分、无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迟发型出血、弥漫性脑肿胀、脑挫伤占比显著高于无脑膨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将GCS评分,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迟发型脑出血、弥漫性脑肿胀、脑挫伤纳为因变量,是否发生脑膨出纳为自变量,经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GCS评分(3~5分)、无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迟发型出血、弥漫性脑肿胀、脑挫伤是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P<0.05),采用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是预防急性脑膨出的保护性因素(P<0.05)(表 3)。
表2 急性脑膨出发生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例(%)]
表3 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分析
脑膨出是指脑组织隆起,其水平高于骨窗窗面,又因瘀滞、静脉怒张导致组织粗隆进一步加重,严重可导致头皮无法缝合,继而导致脑梗死等严重脑组织损害,预后较差。目前针对脑膨出的最佳方式为早期发现及防治,因此充分了解导致其发生的各种因素,对防治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对此,笔者针对脑膨出危险因素进行了探讨,临床需对各项因素引起重视,便于制定更精细的预防方案。
本研究发现采用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对患者进行干预后,急性脑膨出发生率明显下降,提示该模式的应用能降低急性脑膨出风险。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制定了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从构建预防小组到预防措施的实施,各环节均有专人进行操作。预防小组将急性脑膨出预防措施分为5个部分,包括常规措施、脑室外引流、弥漫性脑肿胀处理、行平行切口、采取顺序硬脑膜切开法,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实施。其中采用顺序硬脑膜切开法具有较多优势,具体如下:(1)能为手术操作者提供充足的清理血肿时间,有利于妥善止血[6];(2)逐步切开充分遵循了“分层次减压”原则,避免颅内压急剧下降,可降低迟发血肿风险,从而减少急性脑膨出发生[7];(3)能减少脑疝发生[8];(4)可缩短关颅缝合时间[9]。 此外,脑室外引流、弥漫性脑肿胀处理、行平行切口也是降颅内压的重要手段[10,11]。为了确保各项措施的可行性,预防小组在制定措施前查询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此进行整理,致力于最大限度减少急性脑膨出的发生。
通过分析2组预后,发现观察组预后良好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表明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的实施能改善预后。研究表明急性脑膨出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在手术过程中降颅内压,改善脑组织缺氧、缺血状态,改善颅脑水肿可预防脑损伤,改善神经功能[12]。在本研究中,观察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预防急性脑膨出,目的在于减轻脑损害,从而促进其术后神经功能改善,这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发现急性脑膨出的发生与GCS 3~5分、无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迟发型出血、弥漫性脑肿胀、脑挫伤有关。其中GCS评分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昏迷程度,评分越低提示昏迷越重,意味着患者脑损害越重,脑膨出风险越大[13]。迟发型出血的发生可能是因突发性颅内压下降、血肿清除不彻底所致,会增加急性脑膨出风险[14]。弥漫性脑肿胀与脑挫伤均可导致脑组织压迫效应的形成,这也是引起脑膨出的常见原因[15]。本研究证实在不采取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的情况下,患者脑膨出风险明显增高,进一步证实采取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急性脑膨出的预防模式的应用能降低幕上sTBI患者术后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可提高预后良好率,且急性脑膨出的发生与GCS评分(3~5分)、无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迟发型出血、弥漫性脑肿胀、脑挫伤有关。然而,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病例收集存在局限性,未来需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