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宇 李琰豪 王蜜蜜
摘要:在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理论上来讲,“双创”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但“双创"背后也隐藏着相应的风险与困难。本课题组以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为例,基于15-17届毕业生填写的200份问卷进行分析,同时以十多份学生和老师的访谈记录作为补充,为金融类专业本科生择业提供一些较为科学的建议。
关键词:双创;本科生;就业;影响因素;就业建议
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已成为目前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形势日益变化,就业形势也随之改变。“双创”政策的提出,经济下行的压力和各大城市吸引人才的政策等都对本科生就业带来不小的影响。此外,大量的本科生选择就读经济金融类专业,每年选择从事金融行业的本科生数量运远大于行业需求量,使得金融行业的就业形势愈发紧张。
一、文献回顾
(一)对当前社会背景下新就业形势的探讨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有传统的粗放型高速发展向质量型效率发展。随着经济增速放慢,就业岗位相对减少。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进一步发展则必然导致了结构性失业。再加上人口老龄化,贸易摩擦等因素,就业形势有了新的变化[1]。从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角度分析。从需求的角度看,劳动力市场市场化的今天,新兴产业的崛起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的同时传统产业的调整对低素质劳动力产生排挤。从供给的角度看,大学生就业既存在总量矛盾,也存在结构矛盾。高校教育大众化使得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而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量却增加缓慢。大学专业的设置过度重复且缺乏实践,使得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与市场需求不符。另外,高校毕业生大多选择在东部较发达地区就业,导致了就业的区域性结构矛盾[2]。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形势变化早于其他地区,就业形势变化也是如此。以天津、上海的就业形势和趋势为例,从劳动力需求视角看,两市第二产业就业岗位将逐渐减量化、技能化,而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将承载大多数劳动力;从劳动力供给视角看,两市劳动力供给数量难以再现以前的大幅增长,结构性矛盾也将长期存在。从高等学校毕业生来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大学生将成为二、三产业素质劳动力的主体[3]。
(二)“双创”政策内涵及影响的解读
自2014年“双创”政策提出以来,国内许多学者从政策的发展,内涵,对就业形势的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和不足等多个角度进行讨论。“双创”政策的研究还较为少见,一些地方政府的“双创”政策实际上只是创业。从“双创”政策的理论讲,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共享是发展的目的。“共创共享”思想是“双创”政策的理论根基,创新发展理念是“双创”政策的理论内核,互联网经济是我国“双创”政策的经济新业态背景。从“双创”的实施效果上看,“双创”政策在我国实施的总体效果良好,发展势头喜人。在微观领域,“双创”政策发挥的效果不尽相同,在不同的区域上效果个性明显。但随着“双创”政策初步取得一些成果,该政策在执行中出现的配套政策缺失,政策表面化和碎片化、管理模式落后僵化、缺乏创新型人才等问题日益显著[4]。有文章对不同群体创业就业情况进行了分类研究。该文章指出,大学生群体创业人数增长较快,往届毕业生为创业主体,但在校生创业人数增速较快。从创业模式分析,大多数创业大学生选择团队合作,创办合伙企业为主。从地域上分析,超过四成大学生创业者选择在东部创业。但选择在东北部,中部与西部创业的人数增速较快[5]。
从大学生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积极创新创业,有利于扭转传统就业观,拓宽青年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渠道;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促进“新经济”的培育发展;有利于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6]。在创新创业理念的贯彻和普及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都较以前浓厚。根据调查,大多数创业者都是受就业压力和政策导向影响,进行或主动或被动的创业,创业资金筹集较为困难[7]。另有学者对广州地区大学生抽样调查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不同年级大学生对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意向不一样。大二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虽然用人单位就业依旧是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的主流,但是自主创业会被大学生放在用人单位就业后第二个选择。第二,不同专业学科种类(理工科、文史科、艺体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愿也存在差异,艺体生的意愿较强烈,文理工类学生的则较弱,但差别不显著。第三,通过本科生毕业第一就业计划与第二就业计划对比,可以大致预测未来大学生自主创业将呈现出上升趋势[8]。
“双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虽已取得不小的成绩,但也表现出一些问题。政策落实中存在政策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创业,“双创”政策缺乏系统性,缺乏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等问题。
据此,对创新创业政策體系提出以下建议。学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园,应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培训。为改善创业环境,帮助创业者更好地创业,高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打造服务于创业者的创业孵化项目。同时,由于创业政策的扶持在创业初期起到重要作用,应通过多种渠道让创业者充分了解政策,帮助创业者做好创业初期的过渡。
(三)各大城市吸引人才政策的解读以及就其对本科生就业影响的探讨
从发达国家吸引人才的政策来看,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经验。第一,人才吸引政策照顾到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人才,注重对吸引人才分类分层。不但需要吸引顶尖人才,也应给正在就业市场成长的人才和未来潜在人才以政策关怀,形成可持续的人才供给。第二,人才吸引政策注重权威性和政策之间协调度,吸引人才注重政策体系建设。建议我国人才吸引政策提高法治化程度,增强权威性。第三,人才吸引政策基于国际人才流动市场规律,开放包容,合作共赢[9]。
从城市吸引人才的能力角度分析,我国的城市可以划分为多个层次。以北上广深为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在吸引人才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以北京为例分析位于第一层次的城市吸引人才的状况。通过在北京地区调研得知,部分大学生选择在北京就业,但由于经济或户籍等原因,无法在北京定居,造成了都市区人才的高流动性。不同人才考虑的因素不同,相对来讲 90 后大学生更关心自身发展,而80 后大学生更关注住房政策、医疗等家庭和健康问题。不同专业人才的关注点也有差异,文史类人才注重当下的生活质量,而对理工类人才来讲,他们更关注当地的安全及就业机会[10]。
位于中心城市周边的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等方面竞争力都弱于中心城市,造成人才大量外流。基于这样的状况,有学者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进行研究。多年以来,京津冀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普遍存在着流向过于集中、分配情况两极化严重的现状。经济较发达,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的北京、天津一直是京津冀地区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地,河北省则是被冷落的区域,每年河北有大量的毕业生流向北京和天津 [11]。
除了这几个城市群外,我国还有大量的二线城市,如武汉,长沙,南昌等。例如,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近些年经济发展迅速,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其发展。但是,武汉虽然有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但是由于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都选择在长江三角洲或是珠江三角洲就业,人才流失现象相对比较突出。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武汉迫切需要吸引外地人才进入同时避免本地人才流出,但武汉目前仍是人才净输出地。武汉市人才流出大致有以下五个原因:体制机制僵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薪酬待遇低于预期;人才保留政策的缺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12]。
以上总结了我国主要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以下几点完善政策的建议。
1.因地制宜,根据城市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善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优才计划、领军人物政策、“双创”政策等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需要互相协调配合,形成完整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政策的效用。特别是不同地区在引进不同类型专业人才时,根据人才的差异化需求进行重点改进。
2.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开通地方与市区的直通车,缩短到都市区时间。公共交通的完善能够提高地区竞争力,利于人才与企业的流入。
3.加强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医院建设,同时做好绿化等工作,建立宜居环境。
4.不断完善住房政策。随着人才年龄的增长,住房政策将成为影响他们工作选址的关键因素[13]。
以上,从社会背景对就业形势的整体影响,“双创”政策以及各城市吸引人才的政策三个方面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总结。本课题组发现,学者们对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形势、政策导向等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比较缺少针对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研究。因此,本课题组针对金融类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研究。
二、金融类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本课题组以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为例进行调研。以15-17届的近200位毕业生填写的调查问卷为基础,近十位毕业生和老师的深度访谈为支撑,本课题组对影响金融类专业本科生择业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果。
(一)“双创”政策对就业的影响
“双创”政策的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但对金融学院毕业生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政策渗透力度有限。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双创”政策的提出给了毕业生另一种选择。但是,由于创业不仅需要资金,人脉资源,极高的专业能力和深刻的行业认知等要素,还需要过人的勇气和毅力。创业的孵化成功率很低,尤其对于金融类专业本科生更为困难。因此本科生很少在毕业后直接选择创业。大多受访者认为,“双创”政策主要表现在共享公共资源方面,在提供资金帮助和技术支持方面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影响个人职业发展的因素
根据调研结果,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个人能力、学历及学校知名度、社会关系、专业知识以及大环境及背景。
(三)创新能力对当前就业的影响程度
60%的受访者认为创新能力在工作中是极为重要的,还有33%的受访者认为创新能力对于就业有积极影响。
(四)影响选择工作地域的主要因素
从调研结果看,影响选择工作地域的主要因素是“个人偏好”、“地域经济发展程度”,两者各占近80%。其次,“人才竞争程度”、“公司发展前景”和“家庭因素”三者占比较大,均有近70%。只有小部分受访者表示在选择工作地时会参考“双创”政策和地区引进人才的福利政策。
(五)影响选择公司及工作岗位的因素。
根据调研结果,薪酬福利,个人发展机会以及工作的地点与环境是大多数受访者重点考虑的因素,均占到80%左右。也有不少受访者会考虑公司发展前景和工作稳定性。兴趣爱好对于毕业生择业是一个较为奢侈的因素,极少数受访者会考虑这一因素。
三、从个人角度为金融类专业本科生出以下建议
(一)积极开拓眼界,了解整个行業的新动态
从行业的发展来看,金融类专业本科生未来在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智能金融等领域较有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二)了解自己需求,明确职业规划
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结合自身的性格与专业,给自己做一个职业侧写,锁定一些行业和岗位,提前确定一个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
(三)发现兴趣,提升自己
在自身感兴趣的领域尽可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可以通过考取专业证书、进入相关企业实习、在该领域进一步深造等方式多方面提升自己。尤其对于决心投身金融领域的学生,通过读研或出国深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开阔眼界,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极为重要。此外,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创新创业类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避免盲从,着眼未来
在初始择业过程中,应将眼光放长远,关注重心应放在工作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帮助程度。刚步入职场与工作3-5年后的薪资待遇差距是非常大的,因此刚开始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要过分在意薪资待遇,而应该考虑今后的发展状况。还应该用好用活各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更灵活地选择对自己未来发展更有帮助的岗位。
(五)选择创业,坚定信念
金融类专业本科生由于缺乏从业经验,在创业前,一定要对自己,团队以及产品进行充分评估,降低风险。如果决定创业,坚守,忍耐是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六)重视政策,灵活利用
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一定要重视政府出台的“双创”政策以及相关的政策体系,时刻关注政策导向。合理的利用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用可以帮助本科生在创业初期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余琳.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的就业形势及政策改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04):1-2.
[2]李付俊,孟续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回顾与展望[J].人口与经济,2014(06):91-101.
[3]王博雅,刘春雨,卢晓榆.东部沿海就业形势和趋势分析——基于上海、天津的调研[J].宏观经济管理,2014(09):53-55.
[4]李爱国,曾庆.“双创”政策态势与下一步展望[J].改革,2017(10):149-157.
[5]曾红颖,李志更.“双创”对就业的影响路径与群体特征[J].科技促进发展,2017,13(05):309-315.
[6]张则瑾,万劲波.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与政策支撑体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7,38(04):349-353.
[7]陈兴朝,潘青,曹大鹏,陈元秀,袁兵.高校“双创”政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的影响研究——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8(31):179-180.
[8]赵平萱,马韶安,叶龙坪,黄炳柱.“双创”政策对广州大学生就业趋势的影响[J].管理观察,2018(26):136-137.
[9]易丽丽.发达国家人才吸引政策新趋势及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03):45-49.
[10]高雪莲,张贝,马露露,王佳琪,薛雷雷.创新企业为何在都市区集聚——基于北京企业和人才集聚意愿的调查[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7,37(06):10-15.
[11]张毅,王宝林,白璐婷.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吸引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分析[J].职业时空,2016,12(04):98-101.
[12]李磊.二线城市人才流失问题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現代经济信息,2018(08):43+45.
[13]阮晓波.建设国际创新枢纽城市的人才战略研究[J].广东科技,2017,26(1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