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凤玲 王志国
摘 要 目的:探析急诊眩晕症经天麻素、异丙嗪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眩晕症患者50例,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比组予异丙嗪单纯治疗,试验组予异丙嗪联合天麻素治疗。观察不同疗法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率。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比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组不良反应率20.00%,虽高于试验组的4.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天麻素与异丙嗪治疗急诊眩晕症患者,其治疗效果良好,有助于病情改善,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眩 晕症;异丙嗪;天麻素
眩晕症为常见急诊临床证候群,有较高的发生率,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呕吐、恶心、头晕眩晕、心悸出汗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由于该病症起病突然,因此建议临床多选择药物治疗。有研究表明[1],对眩晕症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收治眩晕症者50例,予以异丙嗪联合天麻素共同治疗,现将疗效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
2017年5月-2018年8月收治眩晕症者50例,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比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23 - 63岁,平均(45.2±2.3)岁。试验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24 - 64岁,平均(46.3±2.2)岁。对比被选对象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间可比较。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①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被选对象均已确诊为眩晕症者;无心、肝、肾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被选对象均知情此次研究,并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伴药物禁忌证者;神经功能障碍者;血液病症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
方法:对比组异丙嗪单纯治疗,以肌注的方式将25 mg异丙嗪注入患者体内,1次/d,连续治疗3d。试验组异丙嗪联合天麻素治疗,异丙嗪的用药方法和剂量可参照对比组进行;行天麻素治疗时,在250 mL O.9%浓度氯化钠注射液内加入800 mg天麻素,并以静脉滴注的方式注入患者體内,1次/d,连续治疗3d。
评价标准[2]:予以被选对象为期4周随访观察,评定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①显效:患者临床体征、症状基本消失,如呕吐、恶心、头晕和眩晕等,且病情未复发;②有效:患者临床体征、症状有所改善,病情偶有发生;③无效:患者临床体征、症状未发生任何变化,甚至有加重趋势。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统计学分析:数据的分析统计可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百分比为计数数据,X2检验组间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对比临床疗效:对比组临床总有效率76.OO%,明显低于试验组的9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对比不良反应率:对比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20.00%),其中胃不适1例,口鼻干燥1例,嗜睡3例。试验组出现嗜睡1例(4.00%)。经比较,虽然试验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比组,但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有研究表明[3],眩晕症属于主观感觉障碍,其发病机制多因人体的前庭神经、脑干和小脑病变所致,而且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代谢障碍和脑动脉供血缺乏等,也和眩晕症的发生具有一定关联性。临床主要把眩晕症分为3类,即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及其他眩晕等,其中最为常见的当属周围性眩晕。一般治疗、对因治疗及对症疗法等是临床治疗此疾病的常用手段。然而,因眩晕症起病急,加之患者心理负担较重,使得医护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确定患者病因,所以为避免影响治疗疗效,加快患者病情改善,临床多采取对症疗法。异丙嗪能对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进行抑制,能对全身血液浓缩及血小板聚集进行阻碍,使局部水肿情况得到改善,将异丙嗪注入患者体内,在中枢性抗胆碱作用下,前庭感受器、呕吐中枢和中脑髓质能起到止晕、止吐效果,有助于脑血管痉挛的缓解,脑局部供血量增加。虽然此药物的应用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如果长期用药治疗,易使患者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建议临床与其他药物配合应用。天麻属于中药,能起到解痉息风、补肝滋阴作用。现代药理学显示,天麻有镇静、安眠和镇痛等功效,能有效调节大脑皮质功能失衡情况,对神经细胞予以保护,能起到焦虑情绪调节、抗惊厥和抗癫痫等效果。而且,该药物还具
有扩张脑血管作用,增加脑血流量,脑血流阻力下降,对小脑后下动脉、椎一基底动脉等供血不足情况实施改善,促进患者病情缓解。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天麻素联合异丙嗪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二者具有协同作用,能加快机体恢复,降低患者不适感,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迎君.天麻素与异丙嗪用于急诊眩晕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医药前沿,2017,7(9):209-210.
[2]林百顺.天麻素联合异丙嗪对急诊眩晕症患者107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5,36(17):3868-3869.
[3]黄忠绍.异丙嗪联合天麻素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3):6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