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视角下城中村居民的市民化问题研究

2019-08-26 06:44杨敏杰
商情 2019年31期
关键词:市民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中村规模也随之扩大。经过近几年的改造,不少村民虽然在空间上进入了城市,可惜却并没有完全成为“市民”。本文从居民角度出发,探究影响改造后城中村居民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微观视角;城中村居民;市民化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快速推进,我国的城市数目和城市建成区面积都有大幅增加。但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土地二元所有制、城市化进程过快等多种因素引发了“城中村”这一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中村已成为社会发展中一个独特、复杂又急需改造的存在。城中村内部往往缺少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人口混杂,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治安形势严峻。为了积极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在努力加快城中村改造,改造后的城中村居民从农村搬进城市小区,身份也转变为市民,生活环境和质量得到很大改善。但这些问题背后,城中村改造后居民市民化进程的艰难与缓慢同样值得关注,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等仍然停留在原本传统农民的阶段。农村的城镇化的关键就在于“市民化”程度,而没有那些迁移农民的市民化,城市化便只是“不完全城市化”,仍然会影响我国城市的发展质量和阻碍城市化进程。

二、市民化影响因素

(一)思想观念

居民的思想观念是影响居民市民化程度的重要因素,进入城市后,传统与现代的观念碰撞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思想观念一方面包括居民对于自己新身份的自我认同感,另一方面包括居民对所处社区的归属感。在市民化推进的过程中,居民身份发生改变,自我身份的错误定位易导致新型社区居民无法又快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与现代文明,甚至会阻碍周围其他成员的市民化进程。社区归属感指当居民居住在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比较自由和随意,相比之下,城市区的市民生活方式有很多约束和限制,居民对于新型社区的管理方式和行为规范一时难以完全接受。

(二)行为方式

从农村进入城市社区后,环境发生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会随之改变,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化。城中村改造前,人们居住的大都是低矮拥挤的平房和危险的违章楼房,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而且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治安不好。改造后搬进了规划合理,干净整洁的楼房集中居住,不仅治安良好,而且基础设施完备,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很大改善。传统的乡村社会通常是熟人社会,人际交往是建立在亲缘、地缘基础上,人们主要的交往对象是周围邻居和亲戚朋友。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城中村改造后,以前的朋友亲戚都分散开来,不便交往。而且由于楼房的不便利性和工作繁忙的原因,进入城市后,人们与周围邻居和其他居民的交往更少,交往方式变化很大。

(三)生活质量

社区生活的各方面明显优于原先的城中村,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改造前的城中村环境不好,内部道路低洼不平,对外出行交通也很不便利,外出往往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坐车。新建成的小区,不仅内部道路宽阔平坦,外部道路规划也更合理,上班和出行都较方便。小区建成后,居民的消费需求会带动周边餐饮和服务业的发展,大大小小的超市也会随即出现,小区的居民一出门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而且更加丰富和优质。小区有开放性免费的体育健身设施,用于满足小区居民日常的休闲需求,人们可以在此晨练,健身。在特殊节日,社区还会举办文艺晚会,体育竞赛等活动,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

(四)社会权利

相比在农村,城市居民得到的社会保障更全面。进入社区后,居民有了更多社会参与的机会,有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社区政治事务的权利,居民可以参与和投票。参与社区政治事务不仅有利于增强居民的权利意识和归属感,而且有利于维护社区的稳定。社区不光有政治活动,而且也经常举办很多社区活动,如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等,有了居民的广泛参与,社区活动才能丰富多彩。社区是居民们共同的大家庭,需要每个居民的管理和参与,居民可以积极建言献策,监督和举报不利于社区和谐的行为。

三、建议和对策

实现市民化程度的提升,这就需要政府、社区和居民三方共同参与市民化工程建设。

(一)政府

基础设施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它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政府应完善社区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还应完善新型社区管理,让居民享受到现代化社区服务,有利于居民在市民化进程中转被动为主动。应给予就业指导与技能培训,帮助居民解决就业问题,有助于改善失地居民就业困难的现状,使其生活水平向城市市民靠近。

(二)社区

在城中村转型的过程中,由村委会转变为社区服务中心,必然会经历管理结构和服务体系的变化,社区需要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根据具体情况来管理城中村改造后的新型社区,促进社区服务与管理水平的进步。不仅要对社区进行科学的管理,还应提高社区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和水平,让人们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生活的变化,更好地融入城市。

(三)居民

居民应转变传统观念,接受现有生活的变化,主动参与社区中的各种活动,体会到市民身份带来的幸福感,从而提高身份认同,主动融入城市生活。居民应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快地融入到城市中。还应积极学习各种技能,离开土地后依靠自身能力来养家糊口。

四、结语

总之,改造后城中村居民的市民化轉变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可以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质量和社会权利这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出发,需要政府、社区和居民自己三方共同努力,将问题逐个击破,相信市民化问题很快将会得到解决,城中村村民将顺利转化为社区居民。

参考文献:

[1]张智芳.河北省新型社区居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7.

[2]马翠翠.农民市民化的新型农村社区路径优化研究[D].青岛大学,2017.

[3]秦抗抗,常胜.城中村村民向市民转化的阻碍因素分析——以广州荔湾区城中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11):1011,45.

作者简介:

杨敏杰(1998-),女,汉族,河南新蔡人,本科,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市民化
中央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300亿元
工会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财政政策如何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山东农民进城落户不得强制退“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