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玉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1)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人教版高中教材《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1节的内容,是教材安排的第1个验证性实验。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上,过渡到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细胞中的有机化合物,克服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困难,并通过合作学习、对多种实验材料进行重复检测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此外,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但他们大多时候只是喜欢实验的轻松氛围,并未真正掌握知识,且本实验需要探究的内容较多,操作繁琐,学生会出现实验做不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为此,本文从实验原理的角度对此实验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给出改进方案,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1.1 颜色干扰
1.1.1 材料颜色干扰 马铃薯组织匀浆后若不进行抗氧化处理,则易发生酶促褐变而导致颜色改变。在完整的组织中,多酚氧化酶(PPO)与底物是分隔开的,不会发生褐变;但当植物细胞受机械损伤后,生物组织的完整性被破坏,O2的侵入造成酚类物质在酶的作用下迅速氧化成醌类物质,醌的积累使得醌进行多聚化生成黑褐色素[1]。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途径如图1,马铃薯邻苯二酚氧化机制如图2。此外,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和氨基酸,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非酶促反应—梅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使组织匀浆液颜色改变,干扰实验现象。
图2 马铃薯中邻苯二酚的氧化机制
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材料为苹果匀浆和马铃薯匀浆,这2种材料极易被氧化,而鉴定这些物质利用的是显色反应,要求待测样品与显色剂之间的颜色差别要大,显色时的颜色变化才明显,否则会干扰实验结果,影响实验者对实验的判断。用褐变的实验材料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颜色呈砖红色,颜色变化并不鲜明,由此得出苹果中含有还原糖的结论说服力不够。
1.1.2 试剂颜色干扰 教材将花生种子或匀浆作为检测脂肪的实验材料,虽然使用花生匀浆操作方便,但苏丹Ⅲ(Ⅳ)染液本身为较深的橘黄色(红色),滴加到花生种子切片或花生种子匀浆中依旧是橘黄色(红色),缺少对比,不能证明是苏丹Ⅲ将脂肪染成了橘黄色(红色)。
1.2 实验方法繁琐 在检测还原糖中,教材选用苹果或梨匀浆,虽然还原糖的含量较高,但需将苹果或梨清洗、削皮、切块、榨汁、过滤等步骤,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步骤用时长,工作量较大,且匀浆久置会发生褐变。
检测组织中的脂肪,教材要求制作子叶临时切片,切片要求用刀片在花生子叶的断面上平行切下若干薄片。徒手切片操作时间较长,有可能导致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难以完成本实验;且尖锐的刀片易划伤手指,即使有些学生的动作符合要求,所切的薄片也较厚;有些学生怕切到手,便像切菜一样进行切片,切出的薄片也较厚,导致实验基本失败[2]。此外,需用显微镜观察切片中被染色的脂肪粒,操作繁杂,用时较长。
针对蛋白质的检测,教材提供了豆浆和新鲜肝脏研磨液。豆浆廉价易得,实验效果明显,是备选材料的首选,而新鲜肝脏研磨液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但是有腥味且不及时清洗会黏附在试管壁。
1.3 缺少对照 对3类物质的检测,教材实验均只有一支组织样液试管,未设置对照,尤其是对于糖类和蛋白质的检测,其结果很难有说服力。
基于以上分析,按照生物学实验“单一变量、对照原则、等量原则、科学性原则”的基本要求,通过探究,对本实验进行改进。
2.1 还原糖的检测 在实验材料选择上,新增2种材料——白萝卜和葡萄。白萝卜廉价易得,组织液透明,可储备到第2天且不变色,能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葡萄中还原糖含量高,水分充足,无须研磨和粉碎,只需去皮挤压即可得到组织液。
在实验操作上,增设3 mL 5%葡萄糖液+3 mL斐林试剂及3 mL蒸馏水+3 mL斐林试剂2组对照组。在反应过程中,教材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 min,改进方案采用恒温水浴锅60℃水浴加热,温度可控且避免酒精灯加热的安全隐患。
2.2 脂肪的检测 经分析和实践,有4种方法可以解决脂肪检测中的问题。
1)双刀片切片法:将2片刀片合在一起连续切几次,这样在2片刀片之间很容易得到薄片,再将2刀片之间的薄片放至清水中,使各薄片分散,用毛笔蘸取最薄的一片用于制作装片。
2)涂片法:学生用刀片在浸泡并去除种皮的花生种子断面上轻轻刮取一些碎屑,做成涂片,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易找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实验得以顺利开展。
3)压纸条显色法:取一张白纸条,将其分为4个区域,并编号 A、B、C、D。取 1粒花生种子,去种皮,切成小块备用,对照表1进行处理。先用 A和D区域压榨小花生块(可用直尺辅助),使花生种子中的脂肪流出。然后在 C区域滴加适量的植物油,对比植物油与花生种子压榨物的颜色,之后在B区滴加指示剂颜色,作为指示剂颜色对照。最后在C、D区域分别滴加适量的苏丹Ⅲ(Ⅳ)染液,染色2~3 min后,观察并记录相应点位的颜色变化并分析得出实验结果[3]。该方法中花生种子直接使用,无需浸泡;无需刀片,不制作装片,减少了实验器材的使用并避免划伤;不使用显微镜,简化了实验装置。改进后的操作更简单,难度降低,现象明显。
表1 压纸条显色法的4个区域
4)肥肉涂片观察法:该法在材料选取上进行了创新,可检测动物组织中的脂肪。动物脂肪以脂滴(油滴状的微粒)的形式存在于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脂肪被染色,实际上是苏丹染料被脂肪溶解、积累并吸附在脂滴上,从而呈现染料的颜色。肥肉涂片观察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具体做法为将肥肉切成小块,用解剖刀刮取肥肉的油脂涂抹于载玻片上,制成涂片,用苏丹Ⅲ(Ⅳ)染色,镜检。
2.3 蛋白质的检测 针对实验材料,新增鸡蛋清稀释液和蛋白研磨汁(将鸡蛋煮熟,去除蛋黄,将蛋白研磨成汁)。该材料不仅可以用于检测,且二者之间构成对照,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认识:蛋白质变性后,虽空间结构被破坏,但肽键依然存在,这表明双缩脲试剂反应的本质是与肽键反应。
在实验操作中,除教材的实验组外,增设蒸馏水2 mL+双缩脲试剂A液1 mL+双缩脲试剂B液4滴的空白对照组。因此,鸡蛋清稀释液试管为浅蓝紫色,鸡蛋白研磨汁试管为深紫色,蒸馏水试管为蓝色,现象明显。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大量的科学知识来自实验,利用实验开展生物学教学,对实现课程标准理念的“核心素养为宗旨,教学过程重实践”至关重要。教材中的实验固然有许多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但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实验进行适当创新。此外,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问较多与实验原理相关的问题,教师应细致讲解实验原理,并进行一定的拓展,培养学生多思考的探究精神和实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