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王永军
1984年4月1日,齐鲁石化30万吨/年乙烯奠基仪式现场。
栉风沐雨、历尽艰辛,齐鲁30万吨/年乙烯工程的建成,对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改变我国石油化学工业落后状况,带动地方工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齐鲁石化30万吨/年乙烯工程建设,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四大乙烯之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成套引进项目,是国家“六五”“七五”期间的重点工程,承载着振兴祖国石化事业的重任。30万吨乙烯建设,是化工行业创新与突破的壮举,是中国工业一次蓄势待发的腾飞。
乙烯被称为化工行业的龙头,同钢铁、石油一样,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978年,全世界乙烯总产量6000万吨,占全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中国年产量仅有68万吨,就连老百姓所需衣服面料的材料都无法满足。1978年初,石油部、化工部组织国内专家,与日本、英国、美国、西德等国家的外商洽谈,引进大型化工成套设备,在全国上马四套30万吨乙烯装置,齐鲁石化30万吨/年乙烯工程是其中之一。
乙烯工程的建设,历经了起起伏伏。1978年8月20日,开始兴建第一批暂建工程;1979年6月23日,乙烯工程10套引进装置合同生效;1979年11月14日,乙烯工程新区大型土石方工程开工。
1981年1月,由于国民经济实行调整,乙烯工程暂停缓建。期间,乙烯工程建设指挥部,努力稳定职工队伍,维护好工地秩序,进行了引进设备的“接运、保管、检验”和工程建设前期准备工作。
1984年1月23日,国家计委批复齐鲁乙烯工程总体规划设计。4月1日9时,齐国古都临淄区西南10公里的金岭镇南侧汞山脚下,齐鲁30万吨/年乙烯工程开工典礼隆重举行。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芮杏文,山东省委书记、省长梁步庭,化工部副部长冯伯华,中国石化副总经理盛华仁为工程剪彩和奠基。
来自关东、金门、中原、燕赵、齐鲁的5万名英雄儿女,会同当地干部群众,在这片荆棘丛生的荒野上,高速度、高水平、高质量地开始兴建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开始谱写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瑰丽豪迈的伟大篇章。
乙烯工程总投资63亿元,共有16套主要生产装置,一座自备热电站和配套公用、辅助工程,其中10套装置从国外成套引进,5套装置引进技术和主要设备。按照国家确定的“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原则,30万吨/年乙烯工程分两期建设,主要工程项目在汞山北面,4套装置建在公司老区。
齐鲁乙烯工程征地1.7万多亩。4个村庄2000多户人家需要搬迁。为了乙烯建设,淄博市政府、临淄区政府对村民进行了广泛动员,一切让位于齐鲁乙烯工程建设。
一支5000多人和2000多辆独轮推车、地排车、马车和小拖拉机组成的支援乙烯建设的农民军,穿行在建设者队伍中。乙烯工程是用水大户,当地政府压缩了10万吨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加紧修建了太河水库配套工程,引水补源。在国家需要面前,地方政府和人民“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和巨大凝聚力。
1987年5月25日上午,时任齐鲁石化公司经理李毅中宣布:“经过全面检查、确认,乙烯装置投料条件具备,可以投油!”10点35分,乙烯装置裂解炉正式投油。经过128个小时运行,至5月30日18点30分,生产出合格的乙烯产品,仅用了不足5天半的时间,创造了当时亚洲乙烯行业装置开车的最快速度。
6月1日零点,低压高密度聚乙烯装置开始引进乙烯,经过12天运行,第13日零点,生产出合格的高密度聚乙烯树脂,实现了我国气相法生产乙烯树脂零的突破。
7月8日11点,一期工程最后一套装置,丁苯橡胶装置生产出合格的丁苯橡胶产品。至此,生产装置全部实现化工投料试生产一次成功,全部生产流程顺利打通。
乙烯装置投料开车一次成功,创出了“五个新水平”:即时间新水平、产品质量新水平、经济效益新水平、安全新水平、环境保护新水平。
1986年4月1日,齐鲁乙烯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与一期工程化工投料试生产同时交叉建设的二期工程,是以自备热电站为重点的大型工程,是国家“七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并被列入国家“五保”重点项目。
1988年4月11日,乙烯二期工程炼油配套建设15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中交,5月20日产出合格产品,齐鲁石化原油加工能力达到800万吨/年,跃居全国首位。
1990年10月30日,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打通全流程,产出合格粒料,标志着齐鲁30万吨/年乙烯工程全面建成投产。齐鲁石化实现了从炼油向乙烯发展的提升,成为我国当时最大的塑料、烧碱、橡胶、原油加工油化一体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当年的建设者们,没有宿舍住工棚,没有食堂搭起帐篷开火,数九寒冬,饭菜冻得结了冰碴儿,他们却抱定了这样一个信念:乙烯提前建成一天,可为国家创造275万元的利税,国家需要乙烯,人民需要乙烯。
1.5 万名青年职工组成了189支青年突击队,奋战在乙烯工程建设工地上。工地上,随处可见“青年突击队”的队旗猎猎飘扬,突击队员们的身影在塔林管线间闪现。
乙烯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徐吉亨是个有名的工作狂。1981年国家决定乙烯缓建后,为了防止球罐组片等长期存放仓库变形等问题发生,他带领大伙儿制定了就位保管方案,亲自跑到化工部请求,得到了批准。“就位保管”也成为乙烯缓建中最精彩的一笔,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后来,许多单位前来参观学习。
为了参加30万吨/年乙烯工程建设,年过半百的刘进森自告奋勇,从胜利炼油厂调到了烯烃厂,担任水汽车间主任兼党支部书记。1986年,随着预定乙烯开工锅炉点火的日子越来越近,刘进森身兼指挥员和战斗员双重身份,白天处理日常事务,晚上研究技术资料,编写开工方案。他几乎24小时扑在现场,指挥着精制水、锅炉除氧给水、循环水、西消防泵站等控制点开车。一个个难关被攻破,乙烯开工锅炉成功点火。刘进森被誉为“登上齐鲁30万吨乙烯第一个台阶的人”。
1996年,受原料价格和产品市场影响,中国石化系统遭遇经营危机。时任裂解车间主任、现任公司党委书记的张绍光提出,把挖潜增效工作的重点放在优化裂解原料和生产操作,提高乙烯收率,降低加工损失率上。为此专门成立乙烯专业攻关组,实施了一系列技术改造,当年直接经济效益达数百万元。他还首创了独具特色的车间领导、专业管理人员、单元、班长、操作员五级铭牌封闭式巡检制度,使装置顺利完成两周年的长周期运行,为1997年首次实现“两年一修”目标提供了保证。
1998年夏天,30万吨/年乙烯装置正在改建到45万吨/年。当时工程施工与乙烯装置生产深度交叉进行,在工程建设紧要关头,裂解炉区突然发生事故,瞬间现场浓烟滚滚,情况万分危急。时任烯烃厂裂解车间生产主任、现任公司总经理的韩峰,迅速命令操作工用消防炮对准事故区,自己却不顾安危冲进了现场,及时控制住事故。事后许多人问他:“太危险了,你不怕吗?”他回答:“我是生产主任,我不上谁上!”
1998年9月27日,改扩建后的齐鲁乙烯装置实现一次投料开车成功,年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1999年生产乙烯49.54万吨,超越了设计能力;2001年产出乙烯55.5万吨,位列全国榜首;2002年乙烯产量再次勇夺全国桂冠。
2002年3月15日,国家批复了齐鲁72万吨/年乙烯二轮技术改造方案,并列为国家“十五”重点技改项目。2004年10月7日,历时83天的72万吨/年改扩建工程一次开车成功,乙烯裂解装置产出合格乙烯产品。齐鲁乙烯的改造成功,使齐鲁乙烯再次跻身国内乙烯的第一梯队,成为齐鲁石化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2005年,中国石化批复了《齐鲁乙烯填平补齐技术改造项目可研报告》,齐鲁石化当年完成了改造工程,2006年乙烯生产能力达到80万吨/年。2005年、2006年乙烯产量连续两年夺取全国同类装置行业冠军。2007年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引入“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体系”(TnPM),使烯烃厂成为中国石化第一家达到三阶管理水平的单位。
在齐鲁石化业绩展览室里,收藏着“信得过班组”5个行草大字,这是1991年7月14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烯烃厂控制室亲笔书写的。
开好乙烯装置要靠技能,也要靠管理。齐鲁石化人在拼搏奋进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信得过”班组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今,“信得过”已成为一种文化品牌,创“信得过”车间、“信得过”班组,做“信得过”职工,正不断发扬光大。
走过35年历程的乙烯工业,也正如日中天,日趋坚实与强壮,不仅为国家石化工业提供了样本,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齐鲁石化自身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固本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