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强 胡新元 陆立银 罗爱花 谢奎忠
(1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兰州730070;2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兰州 730070)
马铃薯是粮菜饲兼用作物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富含淀粉、蛋白质、Vc 和氨基酸,是一种全营养主粮[1-3]。甘肃省中部干旱少雨,土壤瘠薄,降雨季节分布极不均衡,作物种植风险较高,由于马铃薯抗旱耐瘠薄特性,使其成为甘肃的主要农作物[1,3]。近年来,“引洮工程”在甘肃中部贯通,给中部旱区作物灌溉带来方便,马铃薯垄膜滴灌技术逐步完善,成为马铃薯高效栽培的主要模式[4-5]。为此,文章结合甘肃中部气候特点,以课题组多年研究数据为依据,广泛调研甘肃中部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栽培的适宜品种、高效机械组合、施肥、病虫防控技术参数,系统总结了甘肃中部旱区马铃薯黑膜垄作滴灌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为区域马铃薯高效优质生产提供参考与技术支撑。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试验地点位于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香泉村,103°52′~105°13′E、34°26′~35°35′N 之间;海拔约2577.3m,无霜期122~160d,年均降雨量350~600mm,蒸发量1400mm[1,3]。试验于2015 年4-10 月实施,4 月下旬整地,深耕45~55cm,旋耕耙耱,施肥。起垄、覆膜与施肥采用全程机械化,播种采用人工穴播,播种密度为3500 株/667m2,播种深度为7~9cm。试验地每hm2施肥量为:N 180kg、P2O590kg、K2O 108kg。试验地土壤基础肥力见表1。
表1 试验地土壤基础肥力
1.2 试验设计试验材料为主食化马铃薯品种3个,即陇薯9 号、陇薯10 号和陇薯14 号。副处理为栽培模式3 个:黑膜垄作旱作双行(株距32cm)、黑膜垄作滴灌双行(株距32cm)、黑膜垄作滴灌单行(株距16cm),共9 个处理,3 次重复,27 个小区。小区长7m,宽6m(5 垄区,每垄1.2m),每小区42m2。
1.3 试验指标测定成苗率为单位面积收获时马铃薯成活数量/种植的马铃薯株数;产量为小区单行产量的折合亩产量;病薯率为小区病烂薯块数量/小区总薯块数量。数据采用Excel 分析统计。
2.1 定西旱作区不同栽培模式对主食化马铃薯成苗影响从表2 可以看出,在黑膜垄作旱作双行、黑膜垄作滴灌双行和黑膜垄作滴灌单行3 种模式下主食化马铃薯陇薯9 号、陇薯10 号和陇薯14 号的成苗数在黑膜垄作旱作双行和黑膜垄作滴灌双行模式下变化不大,覆盖垄作下,陇薯9 号和陇薯14 号滴灌双行较旱作成苗率略高,陇薯10 号在滴灌双行下较旱作双行降低0.89%。然而,滴灌单行模式下的成苗率降低幅度较大,陇薯9 号、陇薯10 号和陇薯14 号3 个品种分别降低10.11%、16.08%和7.69%。
表2 定西旱作区不同栽培模式下3 个马铃薯品种成苗情况
2.2 定西旱作区不同栽培模式对主食化马铃薯产量情况影响表3 列出了3 种模式下主食化马铃薯陇薯9 号、陇薯10 号和陇薯14 号的产量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和黑膜垄作旱作双行相比,3 个品种在黑膜垄作滴灌双行模式下产量分别增加17.04%、17.30%和51.25%;3 个品种在黑膜垄作滴灌单行模式下产量分别增加11.23%、8.72%和33.09%。说明黑膜垄作滴灌仍然是定西半干旱区马铃薯高效栽培模式。
表3 定西旱作区不同栽培模式下3 个马铃薯品种产量情况
2.3 定西旱作区不同栽培模式对主食化马铃薯薯块发病情况影响从表4 可以看出,3 个品种在黑膜垄作旱作和黑膜垄作滴灌模式下病薯数量变化很大。和黑膜垄作旱作双行相比,3 个品种在黑膜垄作滴灌双行的病薯数量分别增高75.00%、75.00%和62.50%;黑膜垄作滴灌单行的病薯数量分别增高25.00%、175.01%和87.49%。说明,垄作覆盖栽培模式下,滴灌可能导致土壤湿度太大,造成薯块更加容易感染病害,病薯数量增加。
表4 定西旱作区不同栽培模式下3 个马铃薯品种薯块发病情况
在定西半干旱区,黑膜垄作旱作双行、黑膜垄作滴灌双行和黑膜垄作滴灌单行3 种模式对主食化马铃薯成苗影响不大,但是黑膜下滴灌能有效促进马铃薯产量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马铃薯病烂薯块的数量。从3 个品种的产量数据来看,在滴灌、种植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双行栽培模式比单行栽培模式更有利于马铃薯产量提升,但双行种植马铃薯的烂薯数量反而少于单行种植模式,这可能是因为垄作覆盖栽培模式下,单行栽培的株距仅为双行的一半,株距太小,致使植株生长中养分与空间占有极大减少,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产量下降[5-6]。综上所述,在甘肃中部旱区,黑膜垄作滴灌双行栽培是马铃薯高效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