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实践能力取向”与幼师培养保障体系的构建

2019-08-24 05:58赖志群宋京芸
文教资料 2019年16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

赖志群 宋京芸

摘    要: 本文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以“专业实践能力取向”为出发点思考幼师培养策略,从培养目标的专业实践能力取向;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时间的保障;理论与实践融合课程体系的保障;实践教学条件的保障等方面构建完善的幼师培养与幼儿园教学无缝对接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 专业实践能力    幼师培养    保障体系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提出“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基本理念。同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提出“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突出强调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的实践性特点及具有的专业实践能力。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師培养计划的意见》再次强调学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性。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强调要创新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性课程,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专业实践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未来幼儿园保教工作,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必需的。“专业实践能力取向”是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必然选择,然而从幼师培养现状看距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标准还有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入职适应期长、实践能力不足、保教综合能力欠佳等,因此如何在“专业实践能力取向”视域下思考幼师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幼师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构建完善的幼师培养保障体系,以强化幼师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出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最终实现幼师人才培养与幼儿园教学的无缝对接。

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观念偏颇,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未受重视。

在幼师培养过程中存在两种偏颇的实践教学观念:一是受高师学术性思想影响,重学术轻技能,体现为重基础学科的理论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一些院校延续着“学术性”课程体系占主导地位的传统,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忽视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教育理论扎实,思维能力强,但缺乏观察与分析儿童行为、指导幼儿一日生活和游戏及环境创设等能力。二是受以往观念的影响,幼儿教师的专业形象和专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把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单纯理解为艺体技能的训练。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一些高职院校以大面积压缩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作为代价,片面加大艺术类课程的设置比重,片面强化学生艺体技能训练,结果培养了一大批“能歌善舞,但是缺乏保教能力的幼儿教师”。

2.实践教学内容表面笼统、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时间过短。

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或多或少体现了实践教学设置,但在具体操作与功能定位上存在问题。首先实践内容表面笼统,轻内涵建设,通常笼统定位于保育和教育两方面,对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哪些模块、如何安排、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其次,实践教学形式表面单一,一直以来视实践为一个教学环节、验证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所以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两种形式;实践时间短、不连续,有些工作只能走过场,难以深入下去。

3.实践教学条件缺乏,实践训练平台较少。

实践教学条件缺乏,主要指实践基地缺乏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校内缺乏实验实训模块,甚至没有实践操作平台。校外缺乏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一些院校的教育实习多数是临近实习前才落实实习点,甚至一些学校要求学生自己解决实习问题,缺乏教育实习基地。同时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高校教师理论性较强但对实践能力关注不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这是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4.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估制度不完善,内容狭窄,形式单一。

实践教学缺乏整体的规范管理和评估。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评价不科学。在宏观上尚未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在微观上缺乏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所以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监控体系。

二、专业实践能力取向的幼师培养保障体系构建

1.培养目标的专业实践能力取向的保障。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的定性描述,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与质量标准。《专业标准》突出强调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指出“能力为重,突出保教实践能力”,《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这些都是国家和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幼儿教师是一个专业实践能力很强的职业,所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明确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目标可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热爱儿童和学前教育事业,具有健全的人格、扎实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备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素养和保教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幼儿教师或托幼事业等其他专门人才。目标强调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的融合,为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实践性知识与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础上再构建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层次有特色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成为“艺术型”“双师型”等“复合”应用型人才。

2.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时间的保障。

树立“全程实践”教学观,将实践教学贯穿学习整个过程,体现全程化和梯级渐进的过程并精心设计。时间上,从学生入校第一天起实施,涵盖学生在校全过程;内容形式上,拓展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将实践教学内容拓展到专业知识、教育理论与师德、职业技能、科研能力等教育实践,形式上从主要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扩展到包括课堂、课外、观摩性(现场观摩和案例观摩)、参与性(一日活动、一周见习活动)、模拟性(案例设计、片段教学、说课试教)、研究性、整体性等教育实践,按照教育观察——体验感悟——模拟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与反思——实践总结的思路,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理想信念、专业能力和发展的实践教学内容,并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发展要求,设计相应的实践目标、实践内容与实践形式(具体见下表)。

3.理实融合课程体系的保障。

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既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又包括专业实践课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实践性,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全程融入实践理念,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学生尽早入职打好基础。

(1)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融合。建设“学前教育理论+专业能力+一技之长”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学前理论课程模块、专业能力课程模块、专业特色课程模块。这三大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基础,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的融合,设置课程类型和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比如在课程设置中可根据各课程的特点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根据各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比例设置课程类型,把课程分为三类:纯理论课(A类)、理论+实践课(B类)和纯实践课(C类)。规定这三类课程的实践课时比例及这三类课程在全部课程中所占比例。A类(纯理论课)课程主要是公共类基础课程。B类(“理论+实践”课)课程主要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专业课程,这类课程均需在教学大纲中规定一定比例的实训内容;C类(纯实践课)主要是技能型课程。

其次,酌情增加专业技能课程的总课时数和课程的跨度,舞蹈、声乐、琴法、美术等专业技能课程应贯穿大学整个时段,低年级重视基本功的训练,高年级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某一类技能,开设小方向的课程,如早教方向、美术方向、幼儿音乐方向、幼儿语言方向、幼儿英语方向等课程,同时还开设一些应用性较强的充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性的特色课程。如“幼儿艺术体操”“幼儿语言表演”“感觉统合训练与指导”“奥尔夫音乐教育”“蒙台梭利教学法”等职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职业能力模块与拓展课程,提高学生的專业实践能力,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

(2)实践理念的全程融入,将实践理念融入各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挖掘专业课中的实践元素,在“学前卫生与保育”“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游戏”等课程中都有很多实践元素,比如“学前卫生学”中包含幼儿的保育、幼儿一日生活的观察分析、安全教育等;“学前心理学”对幼儿各年龄阶段的观察与分析,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施中的心理学分析;“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过程观察分析、环境创设、游戏活动、家园合作等观察分析和设计等包含很多实践教学的内容;将这些实践元素与各实践环节有机联系,形成实践教学的最优化组合。首先,制订各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目的、内容、形式等做出明确要求,以实践促理论。其次,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除采用课堂讲授还通过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探究式学习、教学观摩和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式学习、反思,帮助学生在实践、分析、反思中形成问题意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专业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相结合,将幼师培养与幼儿园教学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4.实践教学条件的保障。

(1)校内外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建设。专业实践取向下幼师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实践教学导师团队可由高校基础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幼儿园骨干教师等共同组成,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一方面通过加快对现有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实践、下园锻炼等将他们打造成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聘请有工作经验的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等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承担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同时还可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老师,从而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将专业教师的理性分析与幼儿园教师的师范与实践反思相融合,增强学生对学前教育知识的感悟和认知,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2)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的拓展。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高职院校应建立比较稳定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首先,应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实训条件,扎扎实实地建设好包括幼儿活动实训室、感统训练室、琴房、舞蹈室、微格教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求体现职业的真实情境。除此之外,在信息化时代下还需借助信息化手段,依托学习通、智慧教室等建立模拟、仿真、全真的实训场所;其次,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高校争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等各方面的支持,通过立足自身特点采取“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相对稳定的幼儿园实践基地,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在圆满完成教育实践任务的同时与基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促进高校和基地幼儿园共同发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办自己的附属幼儿园,作为集高校幼师培养、培训、研究为一体的教育机构;再次,依托学生社团和活动的开展。比如组织开展周末大舞台、幼儿教师风采大赛、幼儿教师基本技能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等各级教育、科技、体艺及专业范围的设计与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锻炼平台,强化学生职业理念,锻炼学生职业技能,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与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最后,给学生提供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平台。如育婴师、早教师、蒙氏教学、奥尔夫培训、钢琴考级和舞蹈考级等,推行“双证书”制,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成为“艺术型”“双师型”等“复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高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6(06).

[3]吴育红.“实践取向”的幼儿园教师培养实践与探索[J].晋中学院学报,2017(12).

[4]王冬岩.地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层级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培训,2016(7).

[5]王小鹤.关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11).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高职高专幼师培养与幼儿园教学无缝对接的保障体系研究——以实践教学为依托》(课题编号JXJG-15-46-5)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
四川工商学院“二三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川工商学院“二三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
勇立改革开放潮头 创新粮食保障体系
信号系统安全软件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加快构建法律保障体系,促进我国碳交易发展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