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筱 陆琰敏 汪纯佳 赵思佳
摘 要: 为解决师范生就业问题,提高师范生教育质量,本研究以教师供给导向为视角,探究应用型高校师范生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提升路径,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对“创业教育”“教育供给侧”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进行概念界定,其次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等方法调查分析我国应用型高校师范生素质与创业教育现状(以某应用型高校的师范生创业教育为例),再次对日本的应用型高校师范生创业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探究我国师范生创业教育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师范生 提升路径
一、“创业教育”“教育供给侧”的概念及其研究
(一)“创业教育”概念的研究。
“创业教育”的概念首先由专家柯林·博尔提出,国外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既培养个人的开创能力,又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主要推动力。
在国内,邱化民、孔洁珺等诸多学者提出创业教育是一种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培养大学生事业心、创造性思维和开拓性行为方式为目标,以培养创业观念、知识、能力为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1]。
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创业教育概念的界定,本研究认为创业教育是一项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观念、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在内的开创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时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主要推动力。
(二)关于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国内相关研究。
1.关于创业教育现状的相关研究。
从“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出发,马永斌、柏喆、万荣跟、曲小远等国内研究者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可将目前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五点:创业课程、创业师资、创业教育开展模式、创业实践和创业教育评估。
学者李伟铭、李萍、胡桃、黄林楠等基于国内创业教育现状,对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相关研究,分别提出了要“更新学校顶层设计(构建分阶段的师范生培养方案、构建分级管理体系)”[2]、重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体系、开展教学改革、完善创业实践资源体系、“构建完善的社会评估体系”[3]等意见。
2.关于师范生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
许羚菡、杨清溪、周良灏、谭晋钰、薛珊等研究者主要从师范院校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支持体系、训练实践体系、指导服务体系、顶层制度与运转机制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在师范生创业教育模式方面,徐生林、王彩华、王淑娉、金艳红等研究者进行了改良探索,如“三加一”创业教育模式探究,师范生的双向分流教育模式分析,王淑娉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探索基于“问题、实践、市场”导向的创业教育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当今中国的社会经济基础,并更好地促进师范生教育朝纵深处发展[4]。
(三)关于“教育供给侧”的相关研究。
“供给侧”概念始于经济学,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扩大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由此,“供给侧”作为政策术语进入大众视野,并被教育学研究者作为学术术语开展相关研究。“教育供给侧指通过调节劳动力(教师和学生等)、土地(基础性资源)、资本(学校资金和无形声誉)和创新(思想、理念、制度、文化)等要素,促进教育发展”[5]。
如今,从教师市场的需求看“教育供给侧”的重要资源——师范生的培养,却不甚乐观。以往的师范生培养侧重教师职业技能与相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与心理学理论、语言文学知识等[6],对于当今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能力、管理能力等的培养较匮乏。
从“教育供给侧”的师范生培养角度来看,缺乏“有效供给”,即缺少提供与教师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育供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师范生受时代浪潮的影响,毕业后不想成为一名体制内的教师,此时导致教师职业技能和相应专业知识的无效供给;第二,学校并不重视师范生的创业教育,对想从事教师以外职业的师范生来说,缺乏创业知识、管理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沟通交际能力等创业教育方面的“有效供给”。
二、我国师范生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方法说明。
在对师范生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中,研究组选择以某应用型高校的教师教育学院及其他培养师范生的学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以分专业按比例抽样的形式选择调查样本展开调查。共发出学生问卷228份,成功回收222份,回收率为97.4%,同时研究组根据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选取该校管理者、教师及校外教育机构管理者作为访谈对象,开展访谈调查。根据研究组对于创业教育的概念及开展情况的影响因素的理解,研究组将问卷的主要指标定为: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与品质,创业条件,创业教育观念、创业教育形式和师资力量。并将问卷有效回收,采用大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收集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类总结,形成图表。在此调查研究基础上,整合学校管理者及教育机构管理者的访谈要点,以此探寻原因,寻找措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调查结果与分析的呈现主要依据调查方案设计的调查维度展开。
1.创业意识。
师范生普遍倾向于毕业后在稳定的教育单位工作,且大都认为创业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少部分人认为是为了增加就业岗位。但在对创业的态度上,7成的人持积极态度。说明师范生创业意愿普遍较弱,且社会责任感较缺乏,但他们的支持态度为师范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及师范生的成功创业提供了可能性。师范生的创业教育在强化師范生的社会关怀意识方面可以有所作为提高他们的创业意愿。
2.创业知识、能力与品质。
师范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创业能力,特别是决断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有近7成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缺乏创业知识,尤其是经营与管理知识。近4.5成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缺乏创业品质,尤其是敢于行动、敢冒风险、敢于拼搏、勇于承担行为后果的品质。在对所需创业素质的排序中,被调查师范生认为知识素质和信息技术素质最重要,其后为心理素质与理想信念等,市场认知能力被师范生排在了最后,反映了多数师范生重视知识与心理素质,而对交际管理与市场认知素质的重视不够。
在和教育机构负责人的访谈中证实了这一点。他们透露,当前一些新教师缺乏管理能力,难以胜任“班主任”这一职务,还有在语言沟通和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另外,众多教师在学科知识的理论储备上基本没有问题,但在实践动手教学中能力明显不足(如科学实验课的教学),这反映了教师动手实践能力较弱。与师范教育特定的培养计划与教学计划、创业实践机会少和教师这个职业的惯性都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从市场需求出发,当前应用型高校在管理知识与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上的培养方面存在“有效供给”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创业教育的改革。
3.创业条件。
在师范生创业条件的调查中缺乏好的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素质、技能及社会关系是当前师范生创业面临的三大困难,资金场地限制、缺乏社会认可和政策支持也是多数师范生面临的创业困难。由此可见,师范生创业面临诸多困难。在师范生创业劣势的调查中,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主要有:教学内容偏重于师范生技能训练、创业教育少、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师范生创业意识弱、追求稳定工作,特殊培养方式导致创业渠道窄小。表明高校要适当改变当前这种重就业轻创业的培养方式,加大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比重,融入正确的创业观,强化师范生的创业意识。另外有近两成的人认为当今政府几乎没有针对师范生的鼓励政策,加之高校缺乏经验,导致在师范生创业上的投入资金和实践基地缺乏,给师范生成功创业加大了难度;创业低成功率反过来降低了师范生的创业信心,成为阻碍师范生创业的内在因素。
4.创业教育实施情况。
调查发现,在教师教育学院中有35.48%的师范生认为未接受过创业教育,在除教师教育学院的师范生中,63.27%的学生认为未接受过创业教育,未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师范生所占比例不小。在接受过创业教育的人中,55%的人认为有一定帮助,较有必要,28.75%的人认为有必要但有待提高。这一结果显示师范生对于创业教育的价值普遍持肯定态度,现如今开展情况有待改善,与期待值还有差距。在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形式中,高校主要通过开设创业选修课程、创业讲座和就创业培训开展,创业实践和创业竞赛等形式较缺乏。总体而言,形式较为单一,且忽视实践训练,未能与企业、政府建立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在对课程的调查上,部分师范生认为所授的知识应更具系统性和专业性,其次是课程需要进一步与市场接轨和需要更多实践成分,希望与专业对口,有更多的创业基金、创业设施、创业平台,获得半数左右的支持,创业课程的开设也应该优化。在创业教育师资的调查中,只有13.75%的人认为师资力量强,且有专门的教师教授,目前不存在问题。师范学院的教师大多是传统应用学科的教师,属于单一精准型的教师,师资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开展和普及[7]。总体看,课程开设不全、与专业结合度不高、模式较单一、师资匮乏都是当前师范生创业教育开展存在的问题。
三、日本应用型高校师范生创业教育研究
(一)以ESP理论为中心的创业教育理念。
从整体看,日本的创业教育大体上以ESP理念为理论框架。ESP理念是一个培养创业家的三维体系,有五个相互交叉的部分作为周围软环境的配合,分别是学生创业教育、大學校园指定空间、服务网络、社会力量、数据库资源和信息网络,中间交叉的部分是大学风险企业。由此可见,日本高校十分重视学生风险企业的创办,并以此为中心展开工作。周围软环境建设有赖于学校提供的各项创业支持,如资金、技术、创业园地建设、创业指导、项目对接、信息支持等方面,因此加强周围软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
(二)官产学协作体系。
基于这一理念,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套官产学密切配合的支撑体系,如企业能直接参与高校教育的改革过程,并与其合作动态培养创业师资。总体上,呈现出政府积极主导、产业界积极参与的特点,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官产协作支援体系。
(三)构建主副渠道相结合的创业教育。
在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方面,日本将创业课程的主渠道与包括创业实习、创业竞赛、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在内的多方辅渠道结合,形成了创业教育的开展合力。在创业课程上,根据学生专业、学历、意愿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划分为四类:MOT课程、MBA课程、独立的创业课程和其他形式的课程。而且相较于中国,他们的课程更具系统性,注重与专业的结合,为创业教育提供了更明确的分向,避免了“泛泛而谈”。此外,还将理论传授与实践项目联动,导入长期见习制度,提高了创业教育的社会实践性。
四、我国师范生创业教育提升路径探究
(一)加大师范生创业支持力度,构筑官产学社会协作体系。
1.政府支持
第一,应建立完善的监管服务组织机构体系支持师范生创业教育,保证分工的明确和创业支持的全面性。
第二,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为师范生创业减缓阻力,提供合适的创业环境,如明确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纠纷、研究员兼职、合伙人责任认定等。
第三,应制定政策引导应用型高校推进师范生创业教育,引入重点研究经费竞争机制和业绩外部评估机制,将师范生的创业能力作为考核师范院校的标准之一,按照考核结果分配有限的创业研究经费。
2.社会支持
第一,相关企业、组织等应加强校企合作,贡献场地、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结合企业特色参与高校的课程开发、实施、评价过程,为创业教育提供市场导向,提升师范生创业教育的实用性。
第二,在政府的倡导下,社会力量应在高校结合地域与自身特色的资源优势基础上,积极与其开展校际、校企、国际合作,创造师范生创业的积极市场环境。应构建完备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主要工作是为学生创业提供信息咨询、政策指导、风险评估、技术咨询等后续保障服务;再与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合作,让学生直接管理企业的某个经营项目或某个具体环节,从而切实提高师范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熟悉程度,促进创业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
(二)优化师范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教育资源多元化。
1.丰富教学实践,在交流中促进师范生创业教育资源多元化。
第一,高校应加大师范生创业支持力度,整合校内外创业资源,完善师范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校外加强与社会企业单位、其他高校的合作交流,校内鼓励师范生与不同专业学生合作创业,实现专业间的优势互补。高校拓展校内外实践基地,支持创业社团发展,设立师范生创业支持计划与竞赛,同时为其配备创业指导教师和一定的创业资金。此外,高校提供更为贴近实战的实践性课程,如创业经验交流、创业沙盘模拟、创业仿真实训等。
第二,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开展榜样教育,定期邀请优秀校友来校分享师范生成功创业经历,培养师范生的创业热情与敢为冒险精神,提升创业心理品质。
2.完善课程体系,在改革中提升师范生创业教育课程针对性。
第一,高校應构建教材开发、课程实施、教学评价的完整师范生创业教育机制。在教材开发上,高校应组建一支由高校教师、企业管理者、课程专家组成的教材开发团队,开设针对师范生的创业课程,使课程内容更具实用性和市场前沿性。在课程实施上,高校应将主渠道(课程与讲座)与辅渠道(实习、竞赛、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协作教学。在教学评价环节,高校应立足应用型高校使命,以发展全面的人为目标,建立创业教育的多元评价指标。
第二,高校应创新师范生创业教育教学方式,根据师范生专业特色因材施教,提高创业课程的针对性与时代性。高校要开设针对师范生的常识类课程,如“创业基础|”“创业案例分析”“大学生创业指导”等,借此让师范生了解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创业政策、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创业要做的一些基本准备等常识[8];针对有意愿创业的师范生设置更专业、更系统的创业选修课程,培养现阶段创业者所需的一些重要的创业素质,如信息技术、人际协作与管理、礼仪等,使学生掌握更系统、深化的创业知识。高校可借助互联网实现师范生创业教育资源交流共享,成立创业数据库实现师范生创业教育科学化,采用创新教育方式丰富师范生创业教育内容。在丰富的师范生创业教育课程形式中实现必修与选修课程、专业与创业课程、线上与线下课程相结合,坚持学科课程、实践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并重,多方位、多层次地加强师范生创业教育。
(三)提高师范生创业教育师资水平,促进教育指导专业化。
创业教育教师是具有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的潜质,对如何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有一定的认识,并且拥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综合型、复合型教师[9]。
1.重组一支高水平、全方位的师资队伍。
第一,高校定期培训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组织企业参观交流活动,制定政策鼓励创业教师进行创业实践,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邀请政府人员、专家、成功企业家和企业中的经管、风投人员等作为兼职导师,通过开展短期讲学、研讨会、创业论坛等形式向学生分享真实的创业经验和最新的创业政策、理念,弥补高校教师在创业实战经验上的不足。
第三,通过暂时引进别校的优秀教师,带动本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此期间的成长,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快速衍生。
2.建立全新的师范生创业教育教师评价管理体系。
美国学者Talor Hubor和 York建议应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从而激发其教学热情,因此高校应对每位教师创业教育的开展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估[10]。在此过程中,评价者不仅要将学生的创业成果和创业综合素质等教学结果作为重要依据,还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开展过程,如创业形式是否丰富、教学方式有无创新、教学内容有无脱离市场需求等。这些方面的考量可以通过实践调查、问卷调查、自评、他评、师评等方式完成。另外,在完成相关教师的教学评估后,应对教学成果显著突出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建立科学有效的创业课教师绩效考评机制。
参考文献:
[1]孔洁珺.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2]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3-50.
[3]王佳伟.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发展现状及优化路径[D].杭州:浙江大学,2018.
[4]王淑娉.基于“问题、实践、市场”导向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5]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4(1):123-127.
[6]蔡明,王军.谈高校师范生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
[7]孟波.师范院校创业教育及其本土化[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1).
[8]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6).
[9]胡林,李欣晏.师范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九江职业大学,2014(10).
[10]任路瑶,扬增雄.创业教育:第三本教育护照——国外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云南财经大学,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