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为循环法”在篮球投篮教学运用的实验研究

2019-08-24 03:36平,花
运动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练命中率实验班

黄 平,花 荣

(1.江苏省江阴市山观高级中学,江苏 江阴 214437;2.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江苏 江阴 214441)

篮球比赛中,投篮是得分的唯一手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投篮都能命中得分,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技术层面正确的投篮技术等之外,还需要持球人的主动作为,表现为持球人对防守的阅读、对投篮时机的选择等等。传统篮球教学中,过于强调技术层面的学与练,学生大多“会”技术而不会 “用”技术,学生大多被动地参与练习,而无主动建构技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尝试采用“三为循环法”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在掌握投篮技术的同时,在主动建构中运用技术,提高投篮命中率,服务于篮球学习。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三为循环法”在篮球投篮教学中运用效果。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万方等期刊硕博论文,收集“篮球教学”“三为循环法”的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为研究提供依据。

1.2.2 实验法 对江苏省XX高级中学高二年级篮球选项班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他们都是高中以来第一次参加篮球选项学习,随机选定一个班为实验班,一个班为对照班,实验班、对照班人数均为40人。实验时间为2018年2月26日—2018年6月15日,共计32课时。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实验班采用“三为循环法”进行教学。实验班与对照班由同一教师进行教学,教学进度、教学主内容、每节课用于投篮教学练习的时间均一致。

1.2.3 数据统计法 收集各阶段学生投篮(急停跳投、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单手肩上投篮)练习的数据以及课中学生投篮出手主观感觉的相关数据,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为循环法”的阐述

三为循环法是班主任班级创新管理的一种方法,是指在班级管理的3个阶段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管理的思想、方法,表现为有为阶段的全面指导、全程监督;无为阶段的顺应自然之道、个性发展、适时提醒;无不为阶段的无所不为、自由随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该方法的使用,激发了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之否定中获得积极而肯定的自我。

具象到篮球投篮教学中,表现为:(1)有为阶段:对篮球投篮动作进行有序的、全方位的指导,多次反复练习。练习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出现错误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投篮感知觉和肌肉工作记忆。此阶段的学习,帮助学生基本掌握了正确的投篮动作。(2)无为阶段:为了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设定2种练习模式:一是意念(表象)练习法。应该讲,每个篮球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对偶像的投篮动作和技术特长都比较了解,而且会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们的动作。鉴于此,利用偶像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借助视频、图片等媒体资料,针对投篮动作进行从无球到有球的模拟动作练习。长时间、反复地模仿练习,让每个学生的投篮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也使得每一个学生的投篮技术得以“个性化”。二是情境练习法。教师在练习场地摆放不同的障碍物,创设特殊的场景,帮助学生从无球到有球、无防守到有防守的预设的模拟情境下完成相关投篮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实战中运用投篮技术的能力。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和特点自主练习,给学生相互交流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教师逐步放手,不做过多的干预,发现明显错误,适时提示。此阶段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了适合自己的投篮方式,加深了对投篮的理解和认识。(3)无不为阶段:通过比赛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一切技术都是为了比赛,通过比赛来呈现,通过比赛来发现不足,也通过比赛来再次提高。让学生自己组织比赛,对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技术统计员作合理分工,并多次循环轮流体验。通过这样的比赛安排,学生能全方位接触篮球运动,进而从篮球运动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投篮。整个过程,教师大胆放手,以实战比赛为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生理结构特点全面参与比赛,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此阶段的学习,帮助学生在比赛运用——自我改进——再比赛的循环往复中、周而复始中提升自我,实现目标。

2.2 “三为循环法”对学生投篮主观感受的提升成效显著

主观感觉是指个体头脑中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主观反映,是自我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的内在动机。

实验前、后,对学生投篮主观感受的成效进行了统计(参考标准见表1)。统计显示,实验前,实验班学生投篮主观感觉“一般”的有34人,感觉“好”和“很好”的合计2人;对照班学生投篮主观感觉“一般”的有36人,感觉“好”和“很好”的合计2人。实验后,实验班学生投篮主观感觉“一般”的有10人,感觉“好”和“很好”的合计28人;对照班投篮主观感觉“一般”的有21人,感觉“好”和“很好”的合计18人。实验班感觉“好”和“很好”的人数比对照班多10人,占总人数25%。主观感觉是自我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的内在动机,实验班学生在投篮主观感受上的优势,说明学生对投篮技术的掌握更为扎实,投篮更为自信。而这种转变,更多的来源于学生学练态度的转变,来源于“三为循环法”教学对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对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来源于“无为”“无所为”阶段在教师放手的情况下的积极、主动的苦练。

表1 队员投篮主观感觉评价参考表

2.3 “三为循环法”对学生投篮能力的提高成效显著

2.3.1 实验前学生急停跳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前,对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进行1min急停跳投测试。由表2可知,实验班一共出手444次,命中104个,人均命中2.6个,命中率为23.4%。对照班一共出手450次,命中100次,人均命中2.5个,命中率为22.2%。t检验显示,P>0.05,可以认为2班学生成绩在实验前无显著性差异,2班队员基础相当。

2.3.2 实验后,学生急停跳投成绩差异显著 (1)实验班学生急停跳投命中率高于对照班学生。实验后,再次对1min急停跳投进行测试。由表3可知,实验班一共出手576次,命中236次,人均命中5.9个,命中率为41%。对照班一共出手568次,命中176次,人均命中4.4个,命中率为31%。t检验显示,P<0.05,认为2班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基于“三为循环法”的投篮教学优于传统的教学,其学练效果值得肯定。

对比表2、表3可知,实验前后,对照班、实验班出手总次数和命中个数都有了提高,实验班由444次提高到576次,提高了132次,命中个数由104个提高到236个,提高了132个。而命中率方面,实验班由实验前的23.4%提高至41%,提高了17.6个百分点;对照班由原来的21.3%提高至31%,仅仅提高了9.7个百分点。实验班学生的命中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在投篮技术上,实验班学生对急停跳投动作技术的掌握更为牢固,出手更稳。在教学进度、教学主内容、每节课用于投篮练习时间均一致的情况下,实验班的表现表明“三为循环法”带给学生的学练态度的改变,学生更为自信、更为积极主动。

表2 实验前对照班、实验班急停跳投成绩统计

表3 实验后急停跳投成绩的统计

(2)实验班学生比赛中投篮命中率高于对照班学生。篮球教学比赛中,对投篮的运用成效进行了统计。由表4可知,实验班一共出手176次,命中56次,命中率为31.8%。对照班一共出手163次,命中30次,命中率为18.4%。实验班命中个数比对照班多26个,命中率比对照班高13.4个百分点。分析表3、表4可知,在有对抗的情况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命中率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应该讲这种下降是符合篮球竞赛规律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有对抗的情况下,对照班的命中率表现为较低的18.4%,且下降了12.6个百分点;而在有对抗的情况下,实验班的命中率稳定在尚可的31.8%,下降了9.2

表4 篮球比赛中投篮成绩的统计

个百分点。比赛中投篮命中率的差异,表明了实验班学生对投篮技术的运用能力优于对照班,可以认为,基于“三为循环法”的投篮教学,尤其是“无为”阶段教师放手下的意念(表象)练习、情境练习以及“无不为”阶段的以实战比赛为平台,学生全面参与比赛,并在比赛中自我改进的循环往复练习,学练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参与学练,而是主动的构建自己的“独门秘籍”,提高投篮命中率;认识上,提升了学生对防守的阅读的能力,提升了学生选择投篮时机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对投篮的理解能力,投篮不是单纯的技术动作,而是篮球比赛中得分的唯一手段,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3.1.1 “三为循环法”对学生投篮主观感受的提升成效显著。学生对投篮技术的掌握更为扎实,投篮更为自信。而这种转变,来源于学生学练态度的转变,来源于“三为循环法”教学对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对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3.1.2 “三为循环法”对学生投篮能力的提高成效显著。基于“三为循环法”的教学,学生对急停跳投技术掌握得更为牢固,出手更稳、更为自信,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参与学练,而是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独门秘籍”,进而来提升投篮命中率。

3.1.3 基于“三为循环法”的教学,提升了学生对防守的阅读的能力,提升了学生选择投篮时机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对投篮的理解能力。

3.2 建 议

3.2.1 “三为循环法”是传统教学方法上的拓展、延伸。在实施过程中,不可盲目执行,要在熟练掌握技术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学练。

3.2.2 “三为循环法”的实施,需要把握好时机和尺度。在每一个阶段都要把握好学生的生理负荷,心理负荷,观察学生情绪反应,审时度势;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张弛有度,如“无不为”阶段的“随心所欲”并不是完全放任,而是老师从台前走向幕后,更细心全面地观察、分析。

3.2.3 “三为循环法”在篮球投篮教学中运用成效显著,最本质的原因在于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应该讲,这种能力是学习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课堂中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建议逐步将“三为循环法”教学运用到体育教学其他课程中。

猜你喜欢
学练命中率实验班
体育教学中的顿悟学习
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的课程创生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有效性研究
基于文献回顾的罚球命中率与躯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学练标准”:课堂学与练更有效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超常发挥的“幸运儿”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让子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