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了柴来江先的画作,他的画作,有其特色。其画品,讲焦点透视,强调观色变化。不闻于物外肖似,多抒情达义的主观感受。柴来江先生因其画品追求形似神近,苦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感觉。但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有一股强劲的西洋画的那种讲求“以形写形”,掷形予外的“神”的归依。因而柴来江先生画面强调整体感、概括意,所以,其画品有西方画技的“再现”与中国传统画的“表现”力度。本文介绍了其画作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国画;焦墨
【中图分类号】J233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多次采访中始知柴来江先生一生坎坷,不计个人得失,是一位只为追求画艺的平民画家,这常常使我不能释怀。我决定写写这位画家——甘肃武威的“柴牡丹”。
“柴牡丹”这雅称,在当地名重一时,家喻户晓。柴来江先生初学绘画便师从莲花山隐士,时人称“王牡丹”。值得一提的是,柴来江先生画工笔牡丹,着重用笔,如写小楷,不打底线,直接用笔,用点法落纸便气韵顿生,富贵之态浑然天成。
纵观柴来江先生的画作,有其特色。其画品,讲焦点透视,强调观色变化。不闻于物外肖似,多抒情达义的主观感受。柴来江先生因其画品追求形似神近,苦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感觉。但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有一股强劲的西洋画的那种讲求“以形写形”,掷形予外的“神”的归依。因而柴来江先生画面强调整体感、概括意,所以,其画品有西方画技的“再现”与中国传统画的“表现”力度。
柴来江先生学前人、学西方,其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但他画工笔不打底稿,总是“收墨”书写,笔法周正入细,着色层次分明,细处精道入微,用精细笔触暮物外形,而其写意呢?苦心营造不二意趣,意到笔到。但他的那些兼工带写的画作则有工笔和写意的综合,又有西洋画的空间感运用。正如唐代张彦远论吴道子画:“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也。”清代恽寿平说:“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倘能于笔墨不到处观古人用心,庶几拟议神明,进乎技已。”这无疑在柴来江先生画作中体现了,也表达了,也圆润了,透亮了。
其画作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手法上揽万物与平面,大有“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空间与整体感。其画品用散点透视法,如《清民上河图》。
在这一点上,柴来江先生的焦墨山水画体现得更为具体。但其水墨山水却有西洋画焦点透视,才有“山林薮泽、平远险易”的效果。他的画就像实录,好像定其观察点,受空间局限,但又不以点固定,不受视觉局限,而是柴来江先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在不变化的点上作画。纳万物于笔端,绘五彩世界。
因而,倘若仔细看其画作便有了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因而这位平民画家在画作的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方面便有了新的东西。
柴来江先生作画造型的重要环节在用笔与用墨。他在遵前人画法的基础上表现物体的真实感,特别是空间感,更多地用了擦法,用了浸法。所以,柴来江先生用力始终挺直,特别是起笔和落笔亦用大力,中间气不断,住笔内敛,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物造形,溶归自然。柴来江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这些更多地表现在柴来江先生的墨牡丹、墨山水之中。用墨亦如用色。柴来江先生用墨之妙在于浓墨与淡墨在相生相对处表现立体感,特别是动感。在浓淡之间,分层如“五色”,在一色中表现出层次高低、明暗光色,柴来江先生之用笔妙处所在。因此,其画作本身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先生每作画全神贯注,清代恽寿平说:“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籍。”可谓,对画爱之深、爱之切。也正因为如此,柴来江先生以吸纳古今,通学西方绘画技法,又学以致用,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力。而今,耄耋之年的柴来江先生童心未泯,仍孜孜于山水之间,得之心而寓之“画”也,正是柴来江先生晚年生活的写照。
文至此处,笔者关于说画,也该结句了。但总觉得还想说说柴来江先生。柴来江先生出生于武威民勤,今天叫羊路的地方,据传是汉使苏武牧羊时踩踏出的路,故名羊路。識文断字、能书善写的父亲影响着柴来江先生刻苦读书。因而,好学伴随他的一生,加上他玉石般坚贞与刚直不阿的品性,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高洁如荷的人格投射在绘画上,使其画作分外耀眼。柴来江先生一生从不见异思迁,不论逆境顺境,都“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从不欺世盗名,不贪慕权势,活到老,学到老。如今白发灿然,仍流连山水,用画笔、用相机书写着“江山如此多娇”。
作者简介:周燕,女,汉族,甘肃武威人,大专,群文助理馆员,凉州区凉州书画院干部,研究方向:书法、绘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