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卫卫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采取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序贯疗法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对比观察。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儿科收治的112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红霉素组(对照组n=56)和阿奇霉素组(观察组n=56),就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小儿支原体肺炎采取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可有效缩短患儿临症状消失时间,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可减少不良反应率的发生,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故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疗法
近年来我国小儿支原体肺炎不断呈高发病趋势,3~12岁为肺炎的多发年龄,占小儿感染发病人数的40%,该疾病发病较急,如未及时进行治疗,对患儿的生命安全会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临床中一般采用红霉素及阿奇霉素进行治疗,需治疗2~6周。为探究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现特作如下报告: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1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56例,患儿年龄在6个月~10岁之间,平均(3.9±0.35)岁;其中男患儿32例,女患儿24例;病程1-5周,平均(2±1)周。观察组56例,患儿年龄在7个月~12岁之间,平均(4.2±0.2)岁;其中男患儿36例,女患儿20例;病程2-7周,平均(3±1)周。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记录验证分析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儿经诊治后进行退热、止咳、祛痰等常规治疗,除了治疗过程中所需的抗菌药物外,禁止使用其他抗生素,必要时给予吸氧治疗,并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对照组采取红霉素治疗,根据患儿体重给予25mg/kg剂量加入混合浓度为5%的100ml葡萄糖进行静脉滴注,1次/d,连续使用5d后改为口服红霉素片进行治疗,3次/d,连续治疗一周。
观察组采取阿奇霉素治疗,根据患儿体重给予10mg/kg剂量加入混合浓度为5%的100ml葡萄糖进行静脉滴注,1次/d,连续使用5d后检测患者体温及白细胞等指标,若恢复正常改为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治疗,连续口服3d后停药观察指标与病情,4d后再口服阿奇霉素,1次/d,连续治疗半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患儿经过治疗,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消失,即为显效;患儿J临床相关症状有所改善,即为有效;患儿临床相关症状未改善或加重,即为无效;②两组患儿在不同用药相关症状消失时间的比较;③两组不良反应率的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文中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录入并展开统计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不良反應率采用(%)表示,施以X2检验;其中相关症状消失时间采用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即具有统计学意义。
2.1观察组中临床治疗小儿肺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观察组退热、咳嗽、肺部湿哕音症状消失时间比对照组时间短(P<0.05)。见表2。
2.3两组不同用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率进行比较
对照组出现皮疹2例、恶心呕吐1例、腹痛腹泻1例;观察组出现皮疹4例,恶心呕吐6例,腹痛腹泻3例。两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7.14%、23.21%,且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得到缓解,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咳嗽为主要症状,是小儿科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疾病。发病初期无明显特征,极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现象,一旦感染往往病情较重。该疾病除了本身具有的肺炎特征外,可能还会导致患儿全身多个器官的病变,再加上患儿自身抵抗力差,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对药物产生副作用,因此患儿抗感染治疗周期较长,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痛苦,还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了重大影响。
目前,对其治疗一般采取药物治疗,其中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是最为常用的两种药物。但红霉素静脉滴注时会造成严重的胃肠道反应,而长期静脉滴注容易刺激血管引发静脉炎,此种方式疗效欠佳且还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对患儿的预后和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可有效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率,该药物具有抗菌作用强、半衰期长的优点,组织渗透性较好,而序贯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模式,将同一种注射剂的药物利用口服进行替代治疗,能够有效避免患儿依从性差、间断用药的事件发生,提高患儿的康复周期。本次研究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在退热、咳嗽、肺部湿哕音消失时间明显短于红霉素治疗,且疗效显著于红霉素,对患儿胃肠及其他器官影响较小,大大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率的发生,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肺炎的治疗采取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较红霉素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故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