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视角下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发展研究

2019-08-23 05:28任秋娟霍红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制度变迁产业链

任秋娟 霍红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农产品物流作为连接农业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步入加速发展阶段,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但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同质化严重,这导致了物流企业主要以价格竞争为主,其缺乏模式创新能力。冷链运输能力不足也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的发展。对此,文章从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基于VEC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产品物流总额和农产品货物周转与农村经济发展成正向关系;农产品物流运输里程和农产品货运量与农村经济发展成反向关系。对此,要从政策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等环节优化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进而打造健全完善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   制度变迁   产业链

引言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构建了一个为人们提供经济、政治与社会等方面产生交换的场景与结构,农产品物流作为连接农业生产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农产品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农产品物流逐渐将业务拓展到其它相关领域,形成了包括农产品包装和加工、农产品运输与仓储、农产品物流管理、农产品物流配送、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等完整的产业链条,这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及现代化农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我国在农村经济制度方面的创新包括土地产权制度、农业组织形式、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见表1)。农产品物流并不等同于农产品流通,二者具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对于农产品流通而言,其指的是最终农产品由生产端流向消费段,主要体现为为农产品空间上的移动。而农产品物流则是农产品在转移过程中的所表现出的价值运动,是整个农业产业链资金流、商流、物流与信息流的综合表现。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其为农产品物流中的“信息流”与“商流”提供了多种发展思路与方法,这极大的提升了农产品物流流通效率。但与此同时农产品“物流”环节的发展却较为缓慢,这导致了农产品配送存在成本高、运输效率低等问题,这也是制约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亟需对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进行升级与创新。

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输发展现状

第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市场总额也在不断增加。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市场总额由1978年的527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3.72万亿,市场总额提升了70.6倍。并且,随着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关注度的提升以及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建设等涉农发展计划的确立,可预见我国未来农产品物流配送市场总额还将保持继续增长。在农村物流运输体系方面,我国已基本建立融合生产、存储、装卸、加工、包装、运输、配送等环节的一体化农产品物流运输体系(见图1)。但由于我国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异性,不同农村地区间的物流发展水平存在极大的不平衡,这仍需进一步改善。

第二,我国区域产业结构逐渐改善,农产品物流体系也得到逐步完善。在经过“十二五”发展后,我国四大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各地区均呈现了由工业化转向服务化的发展态势,这为我国农产品物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具体而言,2011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48.9%、53.5%、50.9%、52.3%,而在2015年底,其各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到43.5%、46.8%、44.6%、43.0%,与此同时同时期的第三产业比重均呈现明显提升,由2011年的44.9%、34.1%、36.3%、36.9%分别提升到50.8%、42.4%、43.4%、45.6%。在物流体系发展方面,我国农产品物流已形成了具有生产、加工、运输、存储,装卸、配送等环节的服务体系。在各地政府的推动下,各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均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借助区位优势发展最快,其物流流通机制最为完善,中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相继在后,而西部地区受制于地理环境因素的限制其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最为滞后。

第三,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为农产品物流配送发展迎来全新契机。农产品物流政策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政策方向与特征。例如,2016年我国政府主要出台了供给侧改革及“互联网+物流”政策措施,以期实现我国物流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带动下,政府针对跨境物流出台了中欧班列、全国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等政策。2017年我国政府为鼓励物流企业创新,增加了对我国电子商务及智慧物流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当前,我国有关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内容广泛,其主要包括降本增效、短板完善、跨界合作、及市场安全规范监督等,具体如表2所示。

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输发展问题与实证分析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输发展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创新与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制度创新与改革的内容包括土地产权制度、农业组织形式、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及农村金融制度等方面。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输体系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统购统销模式逐步朝向市场化经营演变,这与我国农村经济制度改革与演变特征相一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型农产品物流运输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企业+农户+保险”、“企业+合作社”等形式的农产品物流运输模式。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农产品物流运输产业中,形成了“互联网+农产品物流”的新型农产品物流運输模式,但从农产品物流发展整体角度来看,其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由于农贸市场波动频繁、农业经营呈现复杂化、多元化,同时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故“加工企业+独立农户”的农产品物流模式难以为继;其次,我国农村地区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程度与互联网建设的落后,导致我国农产品物流企业难以获得第一手农业生产信息,生产信息的滞后降低了农产品物流在存储、运输、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的运转效率;最后,由于农产品的贮藏存在特殊性,如生鲜类产品需要保持长久低温,这对我国农产品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由于我国大部分农贸市场的农产品存储、加工、运输等能力较弱,从而导致了农产品的运输损坏率较高,这间接的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输成本。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输发展实证分析

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发展现代化农业物流不仅可以改善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战略性转型,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本文采用矢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农村经济制度变化对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影响。其中农村经济制度用符号Y表示,农产品货运周转用符号AGT表示,农产品货运量用符号APFV表示,农产品物流运输里程用符号MAPLT表示,农产品物流总额用符号TLAP表示,农村经济制度用我国农业产业增加值与农村乡镇企业增加值之和来表示,同时本文通过将研究对象的外生变量作为模型的内生变量滞后值函数进行模型建造。为避免伪回归,需对数据进行对数变换,对此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7中国物流统计年鉴》等资料,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一阶差分结果可以看出,所有时间序列的概率值均小于0.05,即保证了时间序列的稳定性避免了伪回归,符合要求。

本文通过构造VEC模型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可得出整个序列的协整个数。由检验结果可知,在采用循环检验规则及基础上假设至多有一个协整关系的假设下,其概率值大于阈值0.05,表明原假设成立,即该模型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由协整关系可知:农产品物流总额和农产品货物周转与农村经济发展成正向关系,而农产品物流运输里程和农产品货运量与农村经济发展成反向关系。对此,本文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具体测量方法是是使用残差平方和预测误差,通过F检验来判断方程Y的系数是否为零,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农村经济制度的改变是农产品物流总额、农产品货运量的格兰杰原因。农村经济制度对农产品物流总额及农产品货运量影响显著,而对农产品运输里程及农产品货物周转影响不显著。

结论及建议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依托城市资本、人才、技术及市场等要素的产业融合,其进而发展为涵盖经济、生态、文化、营销、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农业发展模式。现代农产品物流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是连接农业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枢纽,也是现代物流管理与农业发展的结合。通过对农业事前生产、事中生产以及事后生产等环节所产生的各种信息流的管理,可以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战略性转型、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速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文章在构造VEC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使用残差平方和预测误差,发现模型存在协整关系,即农村经济制度可以促进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具体而言,农产品物流总额和农产品货物周转与农村经济发展成正向关系,而农产品物流运输里程和农产品货运量与农村经济发展成反向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本文发现,农村经济制度的改变是农产品物流总额、农产品货运量的格兰杰原因,但农村经济发展不会对农产品物流运输里程及农产品货物周转产生影响。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输仍处于低级发展状态,农村经济发展只是农产品物流运输发展的外在因素,故农村经济制度对农产品运输里程及农产品货物周转影响不显著。对此,想要农产品物流运输得到进一步发展,需加强内在因素的提升,如技术水平提升、管理手段提升等,并需要在国家、区域、行业以及企业四个层面分别对农产品物流模式进行改进、升级与优化,从而建立新的农产品物流模式。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要加强对我国农产品物流供需主体的培育。对此,可通过职能分工的方式,将企业内部高层到基层的工作人员组织在一起,从企业、家庭、政府、非政府组织四个农产品物流需求主体出发,创新我国农村物流模式;第二,政府要统筹全局,加强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对此,政府要重点布局我国农产品运输工具,推广冷链运输技术,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农业政策保障平台,加强物流交通线路、仓储设备等的建设;第三,农产品物流属于新兴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决定了农产品物流效率。因此,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农产品物流行业相应的行业规范与行为准则。企业自身要加强内部信息化建设,提高对互联网技术及相关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对农业信息和资源进行统一调度与管理,进而改进物流企业物流组织形式、推动农产品物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谷成,范丽霞,冯中朝.资本累计、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对1978-2011年中国农业增长与资本存量的实证估计[J].管理世界,2014(5)

2.席利卿,彭可茂.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周期性增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3.潘福斌,宋达.农超对接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4(2)

4.董玉峰,刘婷婷,路振家.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现实需求、困境与建议[J].新金融,2016(11)

5.曹雷.新时期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效果评估:基于总体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6(1)

6.李国英.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15(11)

7.李晓锦,范秀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规制及其专业化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6(8)

8.马士华,陈习勇.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构成及其特性研究[J].管理学报,2004,l(l)

9.施先亮.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5(7)

10.胡宗义,刘亦文.金融非均衡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县域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10,27(5)

11.许崇正,高希武.农村金融对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状况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9)

12.刘晓光,侯晓菁.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制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1)

13.宋冬林,李海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2009年的数据检验[J].经济问题,2011(10)

14.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5.陈永平.基于资源拓展视角的农产品物流业价值创造能力提升[J].当代财经,2014(4)

16.范静.国外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6(8)

17.项俊波.国际大型涉农金融机构成功之路[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18.马林,张.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物流重构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5(7)

19.周密.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农业制度创新[J].农村经济,2008(4)

20.陳宝丹.广东省农产品绿色物流系统构建及其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8)

21.张予,林惠凤,李文华.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J].农村经济,2015(7)

22.王静.我国西部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4(11)

23.Lin Mingfeng,Prabhala N.R., Viswanathan S. Judging Borrowers by the Company They Keep: Friendship Network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J]. Management Science,2013(1)

猜你喜欢
农产品物流制度变迁产业链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重构研究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