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有昕,沈思捷,朱悦,王文秀,白子荣,王宇航,吴云川,王萌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市210023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是指伴有腰部、腰骶部或臀部疼痛达3个月以上,但病因不明(如肿瘤、感染、骨折、骨质疏松等)的临床综合征,是骨科和康复科的常见病症[1]。据报道,全球成年人慢性腰痛期间患病率,1个月为30.8%,1年为38%,终生为38.9%[2]。目前CNLBP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和针灸推拿等,目的在于减轻患者疼痛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然而,以上疗法对治疗CNLBP仅能起到轻微至中度的效果[4]。
肌内效贴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疗法,兴起于运动医学界,后广泛应用于临床腰痛的治疗。肌内效贴是由日本加濑建造博士(Dr.Kenso Kase)于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一种具有良好弹性的透气防水胶布[5],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淋巴回流,消除软组织疼痛、增加感觉输入等作用[6]。尽管肌内效贴被全世界范围的物理治疗师广泛应用,但目前能够证明其有效性的证据仍不充分[7]。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以观察肌内效贴对CNLBP疼痛缓解及功能改善的疗效。
1.1.1 研究设计
本次系统评价只纳入有关肌内效贴对CNLBP疗效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RCT)研究。文种为中、英文。
1.1.2 研究对象
①年龄18~70岁,反复腰痛史,病程>3个月,不限定性别和病例来源;②查体可见局部腰背肌紧张;③影像学检查可排除脊柱病变为本次腰痛的责任病灶;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
1.1.3 干预措施
治疗组给予肌内效贴治疗(贴扎方式、持续时间和疗程不限);对照组不接受肌内效贴治疗(无刺激)或给予安慰剂贴布(假刺激)治疗。
1.1.4 结局指标
本次系统评价关注的结局指标有:①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NPRS)进行评价;②功能障碍,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Roland 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oland 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进行评价。
①原始数据缺失且索取无果;②无法获取全文;③治疗方案交代不明确;④以中、英文以外的语言发表;⑤重复发表。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信息资源系统(VIP)和万方数据库。收集从建库至2019年1月发表的RCT。
以CNKI为例,中文检索策略为:
#1“腰痛”或“腰背痛”或“慢性腰痛”或“慢性下腰痛”或“非特异性腰痛”
#2“肌内效贴”或“肌效贴”
#3#1和#2
以PubMed数据库为例,英文检索策略为:
#1 kinesio taping*OR kinesiology taping*OR tape*
#2 low back pain[MeSH Terms]*chronic low back pain*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lumbar spine disorders
#3#1 AND#2
①运用EndnoteX9去除所获文献中重复的文献;②由2位独立的研究人员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初步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③进一步阅读全文,根据排除标准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
2名研究人员分别阅读所纳入文献的全文后,提取以下资料。①文献基本信息,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国家、样本量、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疗程和结局评定时间;②患者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和基线情况;③结局指标,包括疼痛指标(VAS、NPRS)和功能障碍结局指标(ODI、RMDQ);④偏倚风险评价。提取信息后进行交叉核对,出现分歧时由第3名研究人员参与并达成共识。
采用Cochrane系统推荐标准[8]进行RCT偏倚风险评价,包括7个方面。①随机方案的产生;②分配隐藏;③盲法(受试者及治疗实施者);④盲法(结局评价者);⑤不完整数据;⑥选择性报告;⑦其他。偏倚风险程度分为“低风险”、“高风险”和“不清楚”(文献未提供足以进行分析的信息)。同时采用改良Jadad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1~3分视为低质量,4~7分视为高质量。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采用均数差(MD)和95%CI表示连续性变量。通过χ2检验和I2值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若P>0.10,I2<50%,认为纳入研究间具有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P≤0.10,I2≥50%,则认为纳入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无法判断异质性来源时,则不进行Meta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
数据库初检索获得175篇文献。运用Endnote X9剔除重复发表文献,余138篇。经阅读标题和摘要后纳入20篇。进一步阅读全文后最终纳入9篇[3,9-16],包括8篇英文文献[3,9-15],1篇中文文献[16],共545例受试者。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续表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2.1.1 纳入人数及基线情况
所纳入的9个RCT中,共计545例患者,其中治疗组252例,对照组293例。1篇未提及病情程度[15],1篇未提及男女比例和病情程度[13]。其余7篇文献均进行各组间的年龄、男女比例以及病程比较,具有可比性。
2.1.2 干预措施及疗程
在所纳入的9篇文献中,7篇研究[9-14,16]设计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对照组不使用肌内效贴或给予安慰剂贴布(假刺激)。2篇研究[3,15]设计为三组,包括肌内效贴布组、安慰剂组和空白对照组。在所纳入研究的干预疗程中,最短疗程48 h,最长疗程12周。
2.1.3 结局指标
疼痛评价指标主要为VAS或NPRS:6个研究采用VAS[10-13,15-16],3个研究采用NPRS[3,9,14]。功能障碍评价指标主要为ODI或RMDQ:5个研究[10-11,14-16]采用ODI,3个研究[3,9,13]采用RMDQ,1个研究[12]同时采用ODI和RMDQ。
纳入的9篇文献均为RCT,其中4篇文献[9,11,14,16]采用随机数字表法,4篇文献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法[3,10,12,15],1篇文献[13]未指明随机方法。分配隐藏方面,4篇文献[3,9-10,12]详细表述,其余文献均未描述。盲法方面,较难做到实施者和参与者双盲,未提及使用盲法的有2篇[11,15],其余文献均报道盲法的实施。6篇文献[3,9-10,12,14-15]报道结果数据的完整性,其余文献均未对结局数据的完整性进行说明。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估及各偏倚所占百分比分别见图2、图3。根据改良Jadad评分标准,高质量文献4篇[3,9-10,12],低质量文献[11,13-16]5篇。见表2。
2.3.1 疼痛
图2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项目的判断
图3 纳入研究产生偏倚风险的项目所占百分比
评价指标为VAS或NPRS。4篇以VAS评定[3,9,15-16],1篇[14]以NPRS评定,共计171例患者。异质性分析显示,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05,I2=57%),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肌内效贴组疼痛评分优于无刺激组(MD=-0.76,95%CI:-1.43~-0.08,Z=2.19,P=0.03)。见图4。
2.3.2 功能障碍水平
评价指标为ODI或RMDQ。3篇[14-16]以ODI评定,3篇[3,9,13]以RMDQ评定,共计191例患者。
ODI评分: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P=0.31,I2=15%),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肌内效贴组ODI评分显著优于无刺激组(MD=-6.02,95%CI:-8.63~-3.41,Z=4.52,P < 0.001)。见图5。
RMDQ评分: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06,I2=64%),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肌内效贴组与无刺激组RMDQ评分无显著性差异(MD=0.69,95%CI:-2.35~3.74,Z=0.45,P=0.66)。见图6。
2.4.1 疼痛
评价指标为VAS或NPRS。5篇全部以VAS评定[3,10-12,15],共计100例患者。异质性分析显示,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001,I2=86%),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肌内效贴组VAS评分可能优于假刺激组(MD=-1.10,95%CI:-2.22~0.02,Z=1.93,P=0.05)。见图7。
2.4.2 功能障碍水平
评价指标为ODI或RMDQ。3篇[10-11,15]以ODI评定,1篇[3]以RMDQ评定,1篇[12]同时运用ODI和RMDQ评定,共计100例患者。
表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估结果
图5 肌内效贴组与无刺激组ODI评分比较
图6 肌内效贴组与无刺激组RMDQ评分比较
图7 肌内效贴组与假刺激组疼痛比较
ODI评分: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P=0.16,I2=43%),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肌内效贴组ODI评分显著优于假刺激组(MD=-4.11,95%CI:-5.82~-2.41,Z=4.73,P < 0.001)。见图8。
RMDQ评分: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P=0.73,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肌内效贴组RMDQ评分与假刺激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MD=-0.17,95%CI:-1.43~1.08,Z=0.27,P=0.78)。见图9。
本研究就肌内效贴对CNLBP疼痛缓解及功能康复疗效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与无刺激或假刺激比较,肌内效贴在改善CNLBP患者疼痛方面具有优势,而在功能改善方面,ODI评分结果有显著意义,RMDQ评分结果无显著意义。
疼痛指标选取 VAS(0~10)和 NPRS 评分(0~100)。在进行Meta分析时,将数据统一为10分制。功能障碍指标中ODI评分采用百分制,RMDQ采用0~24分制。对比ODI问卷和RMDQ问卷,在内容方面,ODI问卷对疼痛、单项功能和个人综合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评定,优于单一疼痛评定[17];RMDQ问卷由24个与腰痛密切相关的问题组成,较ODI问卷更细致。在问卷信度和效度方面,ODI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脊柱外科和观察保守治疗效果评定的金标准[17]。因此,RMDQ评分结果无效的原因可能为:RMDQ问卷评定范畴局限、总分值区间小,以及本系统评价中纳入以RMDQ作为结局指标的文章数量较少。
在所纳入文献中,3个研究[3,10,12]将肌内效贴与安慰剂进行对比,其中2个[10,12]研究证实单纯使用肌内效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CNLBP患者的疼痛及改善功能障碍,但其有效性较低,不能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6个研究[9,11,13-16]将常规康复疗法结合肌内效贴与常规康复疗法进行对比,证实肌内效贴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康复疗效,且肌内效贴可持续贴扎3~5 d[18],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张安邦等[19]将肌内效贴作为针灸治疗CNLBP的辅助疗法,结果显示肌内效贴组疼痛评分优于针灸组,表明肌内效贴作为针灸治疗CNLBP的辅助手段有良好的效果。
肌内效贴的设计接近于人体皮肤的特性,不含药物成分,且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达原长的130%~140%[18]。贴布三层结构依次为:防水弹力棉布、医用压克力胶和离型材料[20]。作用包括改善局部循环,促进淋巴回流,缓解软组织疼痛,减轻水肿,增加皮肤感觉输入,放松或促进软组织功能活动等[6]。其作用原理可能为贴布贴于皮肤表面时,增加皮肤与软组织之间的间隙,减轻贴扎部位的局部压力,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从而减轻相应部位的水肿和疼痛。
图8 肌内效贴组与假刺激组ODI评分比较
图9 肌内效贴组与假刺激组RMDQ评分比较
本文还存在以下局限性:①目前有关肌内效贴治疗CNLBP的RCT较少,纳入本系统评价的研究仅9篇;②只选取中文和英文文献,文献可能存在收录不全的情况;③在结局指标的评估上采用不同的量表,评估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④纳入研究的样本量、患者病程及干预时间不一致,对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⑤仅部分文献观察治疗后的随访情况,随访周期均较短,所以未能对肌内效贴的长期疗效进行验证。
①未来期待在肌内效贴治疗CNLBP方面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设计科学的RCT,为临床应用提供更为确切的循证医学证据;②在即刻疗效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周期治疗效果的随访,观察肌内效贴的中期及长期效应;③肌内效贴的贴扎方法缺乏统一标准,期望未来规范肌内效贴的贴扎方法,并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