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廉
◆摘 要: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叙事”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自我发现、自我提升的过程。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用此方式,梳理内在的生命体验;通过对教学经历的反思,逐渐理解在那个经历中所隐含的意义和体验。我在讲授北师大语文三年级上册《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时,从强调课前导入、运用思维导图、采用多媒体技术三方面切入,论述了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结合自身对新教育理念的思考及教学实践中的生命叙事与反思,由衷谈论新教育理念中我对“高效课堂”构建的一点点感悟。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命叙事;高效课堂;思维导图;课前导入
从教二十余年,就在新教育开展的轰轰烈烈之际,我也以一线语文教师的身份,走近了新教育,和新教育之间发生了许多令人回味的故事。
北师版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主题词是“声音”。通过以前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我班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其实有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只要我们用心聆听,就能够发现。并且同时,孩子们也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接触到了象声词。在看到这篇文章时,我被文章开头的前三段所吸引,但心里也丝丝失落:美妙的声音在我们的身边是无处不在,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有太多美妙的、细微的声音却被忽视了。于是周末我布置给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声音了,寻找你平时充耳不闻的声音,寻找你认为最美妙最动听的一种声音,寻找最能打动你的一种声音。
首先,课前导入的过程中,我利用了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静音播放了无障碍微电影《侧耳倾听》的片段,将学生的思绪从课堂引入到听障患者的无声世界当中去,声音通过字幕中的象声词展现,仿佛近在咫尺,但所有的声音却悄声无息,从而营造出身临其境之感。为我后续教学内容的有序展开打下了堅实的基础。这是一篇对于小学生而言略显抽象且耐人寻味的课文,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你一天天长大。却逐渐失去了听的兴趣,好象自己的耳朵已关闭”?教育学生用心倾听周围的世界。同时,已在上一课时指导了字词认读书写,划分段落大意等预习工作,因此,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熟悉,阅读、朗读均无较大障碍,拥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文本的情感内涵。
《你一定会听见的》这是一篇文笔十分优美文章。若是能够指导学生依据课文仿写,那么学生就更能体味出文字的优美以及作者真挚的情感,也同时高效渗透式地教会他们一种学习写作的方法——仿写。所以我在前一课时结束前,布置学生写一写自己生活中所听见的一些声音,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着用心听,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养成一种及时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的点滴的习惯,这是一种语言习得,更是一种生命习得。
随即,我请了几位学生发言,学生的发言很是精彩。
在黑板上运用思维导图的格式,简要记录了学生的发言关键词(图1)。
下课前,我播放了一段声音,大约描述的是火车站母子离别的场景,人声、环境声与火车汽笛声交织出现,要求学生仿写课文。
在本节课上,尚有一些方面欠缺许多,在此叙写下自己的一些反思与心得。
首先,要更加注意体现教学的民主性,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请学生发言时,由于时间关系,忽略了一些积极举手的学生,并且上一课时结束时,在问题的设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可以更加细致化。例如分小组让学生收集声音,避免太多的重复。
其次,我在课堂上较为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朗读能力的培养上有所欠缺。课后借鉴了一些资料,请教了一些资深教师,我们可以在朗读的培养上,向学生设置以下环节: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想想怎样才能读好?”
“同学们,现在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互听互评)。”
通过对这一课文的认真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阅读和写作,可以成为一个东西。它们就像鸟儿的一对翅膀,看似彼此分离,实际上相傍相依,血脉相连,互动而成一体,折损哪一个都会使飞翔失去平衡。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尽力伸展这双翼。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在阅读中欣赏语言,在阅读中学会表达。让学生有一双“自己的眼睛”,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咀嚼课文,作出自己的解释,这就像数学的一题多解一样;还要学会用自己的眼光从周围世界中发现并汲取,用手中的笔表达感受和体验。在这堂课上,如果说,太多的机械式问答,太多的思想灌输,只会使得学生失去自由的思考空间,只能跟着教师的思绪,甚至可谓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如果能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可能对于文本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但是,学生却能从自己的内心理解到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这时,教师再引导式的说出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学生和教师之间就能产生共鸣,课堂教学才会得到一种真正的愉悦。
参考文献
[1]曾爱群.课前导入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影响[J].华夏教师,2017(0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