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钦
隨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深,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但我国的旅游教育与旅游人才之间的供需矛盾突出。基于此,笔者以山西大学和日本立教大学为例,对比了中日两国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分析了我国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关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建议,希望对培养更多优秀旅游管理人才
有所裨益。
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人才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具有现代管理技术的旅游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就业形势低迷。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模式进行改进。吴云超等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的供需状况进行了详尽调查和分析,他认为我国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低迷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不合理的就业观念,期望值与市场现实的偏差和自身能力的限制,而导致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学校的培养体系未能很好地将市场需求与学生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他提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当更新观念,优化教师队伍并合理设置课程。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山西大学和日本立教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探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以期对提升我国本科旅游管理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裨益。
一、中日两国旅游管理本科生培养比较
(一)两国培养目标比较
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旅游管理专业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其既掌握人文社科知识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及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能应用旅游管理及旅行社、景区和酒店管理的相关技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事业单位或企业从事旅游管理工作。
日本的旅游管理专业,以日本立教大学为例,其培养目标是为掌握多样化复杂化的观光全貌对学生进行综合性教育,使学生能进入企业或服务于公共机构、新闻事业等领域。为满足旅游事业的需求,培养学生从大处高处着眼、客观看待旅游,并且具有开拓新局面的分析能力和执行能力。
分析两国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较为狭隘,其立足点仅仅是为学生在特定行业就业,而日本该专业的教育目标则在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两种截然不同的培养目标反映了两国教育理念的差异。
(二)山西大学与日本立教大学教学方案比较
1.课程结构设置比较
从总体课程设置来看,日本立教大学的必修课主要包括观光概论、交流文化学、观光地研究、观光调查法等学科,选修课程设置涵盖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方面内容。在其教学课程计划设置时每一门课的介绍,都包括授业目标、内容和计划,成绩评定方法与基准,参考文献,追加授业日程的介绍。此外,还针对亚洲人才培养设置了专门语言课程,同时针对语言运用能力设置了高级商务日本语课程来教授会议语言运用等内容。
山西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旅游学概论、管理学、旅游地理学、旅行社经营管理等,选修课分为两个方向,主要涉及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内容。
在选修课程上,日本以历史、地理、经管学为主,我国则以旅游方向的细分内容为主。两者相较,日本的选修课程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利于建立从大处着眼的思维意识。
2.实践教学环节比较
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相关技能的习得绝不是依靠在校看书学习就能完成的。日本立教大学深知这一点,在早期的体验项目中便设置了企业实习、海外现场实习等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体验机会。具体的实际操作课程设计覆盖了学生大二、大三、大四三个学年,依年级升高内容依次加深。
山西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主修课程主要是针对《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设计了旅游规划专题、饭店专业技能培训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习的考查方式主要以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参与实践,其考查依据是学生的实习报告。
3.教育资源配置比较
从师资力量的角度来看,日本立教大学为旅游管理专业配置了雄厚的师资。这些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旅游管理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并引进了许多日本旅行社、酒店高层经营者作为其特聘教授。这些教授不仅受邀讲课,而且还负责小班制的演习。同时大学还邀请众多企业的高管来讲课,使学生接触到产业界的最新动向及经营实态,保证了学生知识经验的与时俱进。
山西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配置以专业授课教师为主,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学历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熟识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内容,但相对而言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因此,对学生就业后的工作环境缺乏客观的认识和判断。
二、我国旅游管理本科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日两国关于旅游管理的课程设置,主修课程内容差别不大,都会涵盖旅游管理相关的经济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内容。但对比日本立教大学旅游管理的课程设置不难发现,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的设置都非常注重层次感,由基础认知向深度研究延伸。而我国相关的课程设置则平行度太高,专业课程缺乏层次感,没有针对学生的学习层次对其洞察力、审美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深度挖掘和激发。这种平行度过高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不利于激发学生潜力,不利于引导他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易造成学生学习态度的懈怠,不利于他们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
我国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涉及面窄,设置课程时以专业学科为导向的功利性很强,这也许是从学生就业的角度考虑的。但对于选修课而言,其更为重要的目的应当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应用学科内容。
(二)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分析
1.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的矛盾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各行业呈现出融合趋势,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方能很好地立足于社会,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然而这种以基础理论学习和极强的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目标使学校在制定相关课程时,无法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设置相关教学计划,导致相关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过程忽略了宏观导向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及国际视野。
2.实践环节与企业要求的矛盾
当前,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具有现代管理技术的专业人才,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智商、情商及学习主动性,并要能依据客人的具体需求提供专业的个性化服务。而我国旅游教育的实践环节往往过于简約,如蜻蜓点水,不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无法适应企业需求。
(三)资源配置薄弱
对比日本立教大学,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我国教师学历硕士以上比例虽然超过50%,但学科专业构成上较为单一,基本都是企业管理或旅游管理专业出身。从职称上讲,我国教师的副高职称不足整个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总数的10%。从教师社会经历上说,中国的教师大多都没有实际的旅游相关行业从业经验。从师资数量上来讲,我国采用大班教学的制度,师生配比低于1:50。
三、完善我国旅游专业本科生培养机制的对策
(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大处着眼要求学校站在一定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和洞悉社会需求,以满足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出发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为社会输送更为实用的人才。为此,学校一定要优化教育理念,因为教育理念是学校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决定着学生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着眼于学生,以着力提升学生素质为导向制定相关的教育教学规划,设置课程并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小处着手要求学校必须平衡自身发展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培养三方面之间的矛盾,找准契合点以实际行动来弥补学校教育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课程设置来讲学校要合理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和比例。学校在设置这两类课程时要通盘考虑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层次性的教育教学规划。
(二)面向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跨地区旅游和观光已成为一种趋势,国家和社会对于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旺盛起来。因此,学校必须培养具有一定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在师资力量上有必要引进一些具有国际交流经验的教师来填补这一空白。有必要通过国际交流体验的教师来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从实践活动的设置来讲,学校可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来带领学生亲自体验国际化的教育教学和相关的旅游实践活动。
当前,跨国跨地域旅游的不断发展对双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面对这一需求,创新型双语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培养创新型双语人才首先要通过大量各具特色的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来磨砺学生,使其逐渐建立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次学校要给予外语教学适当的重视,使学生具备完整扎实的外语实践应用能力,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人才培养机制中的参与要素——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最终离不开就业,企业要想获得高素质满足自身需求的人才,有必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将自身需求有效传达给学校,并帮助学校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充分体验行业要求,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不断改善自我,迎合企业和行业需求。就业后更快地融入企业,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四、结语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山西大学和日本立教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来探讨和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对比两国的教育教学方案,发现我国的课程设置中主修课缺乏一定的层次感,选修课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实践课环节的教学未能有效对接行业和社会需求,由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国际交流不够深入等原因,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当注意优化教育理念,以国际化的教学视野引领教学规划,合理设置课程课时、内容及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推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交流。另外,学生在既有的条件下要主动了解行业需求、社会需求,尽可能参与同旅游行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明确自身责任,以主人翁意识为改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做出各自的努力。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