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对策*
——基于演进分化视角

2019-08-22 07:53卢凤君
农业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农户现代化成本

◎程 华 卢凤君 刘 晴

一、引言

新时期,“一带一路”的开放共享导致全球化价值链分工日益明显,“互联网+”和共享经济催生了“龙头企业+平台+集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导致企业产业高新化、平台服务高端化、功能业态融合化。新时期的特征,使农业发展的机会挑战并存,需要探索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满足国内外市场转型、资源配置、贸易格局调整的需求。

2018年1月2 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提出2035年农业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彰显了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对中华民族崛起的重要性。

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中,产业主体做了创新性探索,但当前遇到了阶段性的困境,亟需解决。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农业现代化推进历程及困境,旨在提出针对性对策,为政策体系制定提供支撑,为产业创新实践提供指导。

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分析

农业现代化推进中,需要利用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手段、经营模式促进包括人才、科技、信息、金融等要素的迭代,进而促进产业动能和产能的升级,提升资源要素利用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1]。农业现代化过程是产业生产力资本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

(一)对标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力

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力处于高水平,并且一致性非常高,分布方差较小,为高水平的正态分布。我国农业生产力异质性较大,分布方差较大,且整体水平偏低,为较低水平的偏态分布,见图1。

图1 我国农业生产力与发达国家的对比

(二)共生演化视角分析农业现代化进程

产业主体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生产资源要素的拥有者和支配者,产业主体的分化是农业现代化推进的关键[2]。

第一阶段是产业原始形态。呈现下偏峰分布,呈现出高成本低效率的无效状态,部分主体以寄生或附生的形式存在。上半部分主体中,存在领先和追赶两类主体,共同提升使上半部分整体水平提高且方差减小;而下半部分主体进行现代化的理念意识不强、动力能力不够,依赖传统发展路径,因此逐渐分化形成过渡阶段的双峰。

第二阶段是产业过渡形态。资源利用效率低,成本较高,存在无效的部分,存在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双峰的上峰继续生产经营,规模化程度提高,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上升,实现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市场竞争力提升;双峰的下峰由于效率低,占用资源又无法充分利用,监管成本巨大,不经济,市场竞争力弱,因此不会长期存在,其中的主体会以要素的形式融入到上峰或被淘汰。

第三阶段是产业的目标形态。成本下降,主体间形成协同,存在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至此,产业进入高级阶段,呈现出偏斜的高水平单峰分布。农业现代化进程,就是生产力从下偏峰分布到双峰分布,再到上偏峰分布或高水平单峰的演变过程。

综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是产业主体及要素分化的过程,需要第一阶段示范、第二阶段带动、第三阶段融合,见图2。先进生产力掌握能力较高的涉农龙头企业,促使生产要素逐渐等级化、标准化、匹配化,提高资源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在农业现代化推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图2 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

(三)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

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过渡阶段,上峰与下峰的发展目标不同,上峰关注基于信息化、现代化的产业提质增效与竞争力提升的经济问题,下峰关注基于工业化、城镇化的生存路径与生活收入的社会和政治问题,面临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冲突,陷入“二元格局”。

农业的发展目标由原来的“农民增收就业”单一目标转变为以“市场竞争力提升”为终极目标的“农民增收就业”“质量安全”“生态保护”多个目标,见图3。当前,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根本问题是多目标实现的冲突。

图3 农业发展的目标结构

三、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

涉农龙头企业,是农业现代化推进的中坚力量,其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就是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

(一)规模化推进中的困境

规模化是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管理手段、经营模式的前提,能够实现规模经济;规模化也是农业逐步标准化、工业化、信息化、自动化的前提,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3]。

种植方面,土地流转是规模化经营的前提,但土地流转中遇到了农户不愿意流转、与农户的流转契约不稳定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养殖方面,农户传统的养殖圈舍是落后的,改造升级的成本并不低于进行现代化设施建设的成本,如自动化养殖、信息化、物联网、废弃物处理等装备的置入,但涉农龙头企业进行现代化养殖圈舍的规模建设,势必加重新旧产能的阶段性过剩。

同时,现代化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匹配的是综合型高层次人才。如果按照市场竞争规律,直接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及产能,则大量只具备从事传统农业劳动能力的农民将失去唯一的生存路径,会产生社会问题。

(二)产业结构引致的困境

当前农业“规模小、分布散、群体大”特征仍然显著。根据产业组织SCP 理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仍然近似完全竞争市场,产业门槛较低[4],涉农龙头企业的定价权力较小,现代化推进面临着多重困境。

对价格敏感,但产量不易调整。假设净收益的公式为NE=[P-AC]*Q,其中P 为产品价格;Q 为产品销售数量;NE 为净收益。净收益NE 对价格P 求导数为即规模越大,净收益对价格变化越敏感。规模较大的涉农龙头企业的对产品价格较为敏感,而且固定成本投入较大,不易进行市场应对性的产量调整,调整的机会成本非常大。然而,农户不仅对产品价格相对不敏感,而且容易进行规模的调整,且机会成本非常小。

成本结构复杂,价格波动承受能力弱。涉农龙头企业对原有资产升级改造或置换,以及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采纳,均需要大量的投入,成本提升。根据“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原则,农户比企业的承受能力较大,原因在于农户追求剩余最大化而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农户与企业的成本结构不同。农户仅核算疫苗、兽药、饲料或农药、种子、化肥等农资成本,而涉农龙头企业需要核算技术采纳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人工费用、土地租赁费用、废弃物处理费用等。企业较农户的边际成本高,则要求边际收益处于高水平,因此价格降低至一定程度,农户仍然可以接受但企业无法承受,以致企业的投资回报期增长,甚至现代化推进的动力和信心受到打击。

(三)创新驱动中的困境

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5]。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需要以科技创新主导的组织管理创新、运营模式创新,需要以协同创新为主的集成创新、体系化创新,基于农业现代化整体需求的多元化创新是增值发展的根本。

然而,当前科研院校的知识创新链到产品物质链的衔接对接出现脱节现象,使得科研成果在产业实践中的转化利用率较低。创新成果转化利用率非常低,导致大量的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低、产出投入比率低、综合效益差,产业实际需求问题更加突出。所进行的创新未满足产业需要并实现产业价值增加,因此也无法得到更丰富的分配和更有效的激励,以致创新的积极性降低,使得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下降。

表面原因在于缺乏创新成果向产业实践转化的集成匹配技术、配套服务体系,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满足产业实践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及协同创新。

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对策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与农业的融合、复合型现代化创新人才的培养、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探索需要时间,提供更多就业空间的城镇化、以传统农业作为唯一生存路径的劳动力弃耕弃养、传统落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淘汰都需要时间,因此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避免推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保证现代化的稳步推进,针对现存困境提出对策。

(一)改变成本结构,提升运营能力和转换新旧产能

面对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多目标实现的冲突,共享经济时代可以通过联合的方式形成产业链组织,多主体共同进行现代化资产投资,形成紧密合作的供应链,分担固定成本、降低无效成本、减少交易成本,优化管理成本,改变成本结构,从而改变价格策略,使得涉农龙头企业的价格弹性提升,提升现代化涉农龙头企业的运营能力。

为避免农业现代化进程可能引起的农民失业无收入的社会问题,以及新旧产能交叠产生的产能阶段性过剩问题,农业新旧动能和产能需要逐级替代。涉农龙头企业可对耕地或养殖圈舍采用托管、OEM、ODM 等形式,降低固定成本的同时对传统生产要素梯次置换,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经营模式激活旧产能,促进传统产业生产要素的逐级替代并孵化培育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新型农民。

(二)打造综合服务平台,促进服务规模化和创新驱动

根据行为经济理论和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耕地对于农户是多维度的价值组合(V 为价值,Ui、Ci 为i维度的效用、成本),不仅有经济价值而且有锻炼身体价值自供自给价值心理归属价值等,土地的价值对有些农户是不可替代的。企业流转土地时,只考虑了经济价值,而未考虑其他维度价值,农户没有动力配合流转。因此,在城镇化提供足够的就业空间和仅依赖传统务农方式的劳动力弃耕弃养之前,服务规模化比种养规模化更重要,现代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非常关键。

为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创新价值的认同和回报,也需要建立综合配套的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因此基于信息服务主导的综合服务平台是关键。综合服务平台,能够促进产业实践主体敏捷的参与到创新过程,形成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创新,构建创新促进增值、增值促进创新的良性互促机制;能够高效链接面向实际需要的政府、科教、社会等资源,形成一站式服务的集成解决方案,循序渐进的推动农业现代化。

(三)政府科学引导,注重产业政策的长效性与持续性

政府应注重产业扶持政策实施效果的前置评估和科学预判,避免因一个政策的实施而引致其他更严重或更多的产业问题,提升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长效性和持续性。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离不开政府针对阶段特征的科学引导和政策扶持,尤其是在尊重市场运行规律的前提下制定产业政策,避免政策实施的负向效果。

例如:在区域范围内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仍然给予补贴、降税或贷款等政策招商引资,吸引涉农企业进行现代化的产能建设,对原有已经贷款主体的经营造成冲击,导致大量贷款无法如期归还、主体信用下降,地方投融资环境更加恶化;通过产业扶贫政策吸引大量涉农企业进驻,使得贫困农户确实得到了地租、分红等,但引起了市场供给过剩、价格下降,企业资产利润率变低、回收周期长,且偿债、运营、盈利、成长四个财务能力都降低,涉农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受阻,产业扶贫缺乏可持续性。

五、结论

我国农业现代化是生产要素及产能逐步分化更迭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当前多目标实现的冲突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涉农龙头企业可利用共享经济组织模式或轻资产运营模式分摊资产成本、降低无效成本、减少交易成本、优化管理成本,改善成本结构,提升市场风险抵抗能力,破除困境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为避免农业经济发展同时引起的社会问题,生产性的规模化服务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综合性的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是关键。平台同时有利于现代化创新成果向产业价值的转化,形成增值与创新互促的可持续良性循环机制。另外,政府科学长效的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能够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

猜你喜欢
农户现代化成本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