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石
当革命利益和个人得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一个革命工作人员应该无条件地抛弃个人利益去服从革命利益。这是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但,这个很普通的道理中却包含着多少不同的思想斗争啊!《一个女报务员的日记》,就是写这个主题的短篇小说。
我们知道,有不少年轻人还不能把自己的利益——“私事”,和国家的利益——工作,统一起来,处理得很对头。比如有一些人为了恋爱不去上班,上了班也心不在焉;当组织调动他,与他自己“不利”的时候,就闹情绪—— 一句话,他们还不能以社会主义思想——“先公后私”的原则,而是以非社会主义思想——“先私后公”的原则去处理问题。显而易见,这样是不符合我国过渡时期任务的要求的。这篇小说通过了一个比较生动的故事,具体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它的教育意义是普遍的、较大的。青年人读了它,一定会有所感触的。
小说一开始写了她们的恋爱。从这里,我们比较真实地看到了今天青年的爱情生活——她们的恋爱是建立在政治、工作、学习、同志友谊的基础上。这种恋爱,在它还没成熟的时候,读者已经可以嗅出来幸福的芳香。
在她们恋爱过程中,作者比较巧妙地写出了她们对工作热爱及认真负责的精神。李淑英经常以和蔼耐心的态度对待用户,简化受理电报的手续,想尽一切办法,把没有地址的电报送到收报人手里……张昆呢,半年不出差错,积极学习,帮助同志送电报……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爱情友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发展的。
当李淑英听到上级要调她到旅顺,离开她所爱着的张昆的时候,她没能一下子甘心情愿地服从这个调动,她陷入了矛盾的深坑。经过了几天的思想斗争,又经过苏联军官给她的启发,她才觉醒过来,安然地服从了组织分配,乘火车去旅顺了
正因为李淑英是一个热爱工作、对人民、对伟大的苏联友人有正确认识的青年团员,所以她最后的转变,才不是突然的。当她看到苏联同志为拍一封电报,要跑出一百里地,花费几个钟头的时候,她的手颤抖了,她的心痛了,她的良心受到责备——这是真实的,自然的。
这是一篇很吸引人的短篇小说。它没有一般化地去说明、解释这个主题,不仅故事情节穿插得自然巧妙,并且也在相当程度上,生动地写出了人物——女报务员细致的内心变化、丰富的感情抒发以及她那热诚、坦率而又娇羞的少女的性格。增加了艺术的说服力量。
听说,这篇小说排版的时候,曾引起年轻的拣字工人的注意,下了班,争着看小样。
为什么这篇小说能够如此的吸引住读者呢?我想,主要的是因为作者真实地、朴素地、不粉饰地写了生活,尤其值得提出来的是对生活细节描写的真实、生动。比如:
以前早晨看质量表时,总是先看自己的,再顺着次序看别人的……最近以来,看完自己的就很自然地看他的,有时竟不顾看自己的先去看他的——心里盼着他的红线能上升。我也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种心情。
多么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女孩子初恋的心情。再比如:
小钢炮说张昆晚上学俄文学到11点。他这人太热心了!累坏了怎么办。但我又怀疑:是不是小钢炮发现我关心张昆而故意打趣我呢,还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呢?
看来像是不关紧要的话,但却把一个女孩子爱了人又怕别人知道的神气写出来了。再比如:当她听了苏联同志的住址是旅顺,为拍一封电报要跑到一百多里路时,她的良心受到责备,“手颤抖得厉害,‘旅顺’一词竟写错了一个字母。”虽是小小的一个动作,却深刻地写出了她激动的心理变化。
当她心情苦闷时,作者写道:“一连两天没晴天,闷极了!”当她转变时,作者写道:“天终于彻底的晴了。雨后的早晨空气格外新鲜。”等等,这对人物的心理变化及故事发展给了很大的帮助。
由此,我记起了丁玲的话,她说:“作家就要在极平常的生活中去发现大道理,他同各种各样的生活细节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这千丝万缕的平常人不去注意的生活细节缝缀起来,完成了一件天衣无缝的杰作。”
可以说,这篇小说是开始往这方面努力了,而且有了一定的成绩。当然还有一些缺点,特别是对张昆的描写还有些概念的,模糊不清。但对一个初学写作者的第一篇习作,我们不应该要求过高,希望作者再接再励,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原载《旅大文艺》195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