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旅游业发展,旅游者的素质提高,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与目标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色彩,音乐作为艺术的重要形式,代表与产生着不同民族与国家的特色和魅力。防城港京族文化旅游对当地特色旅游具有宣传、增加旅游项目和吸引游客的起到重要作用。本论文主要以防城港京族音乐为切入点,对京族旅游开发和音乐的价值开发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京族音乐;防城港;文化旅游;产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音乐与旅游的有效结合,能够实现旅游和音乐的双赢。挖掘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一方面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者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京族是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唯一的一个海边少数民族,目前京族主要集聚在中国大陆与越南交界处的巫头、万尾、山心三个小岛,因该三岛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的京族唯一聚居地,故习惯称“京族三岛”。而京族音乐文化已经成为防城港当地的特色旅游亮点之一。
一、防城港旅游现状:势态分析——SWOT分析法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处于中越边境地区,音乐资源颇为丰富,也是中国最大的海港之一,优势资源可通过势态分析法——SWOT分析模型了解京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分析当地旅游开发的优势与不足,为当地防城港旅游提供现实依据,推动京族音乐文化可实施和执行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竞争优势(Strengths)
1.文化产业链优势
主要以京族音乐与文化旅游有效结合为切入点,从文化旅游角度出发,挖掘京族音乐闪光点,边境地区模式背景下京族音乐的有效融入,开发音乐文化旅游产业链有充足的资源优势。
2.区域优势
京族音乐文化旅游开发,扩大内外开放,内联外拓的的重要交流平台。通过对传统音乐产业挖掘,开发边境旅游,互通合作,活跃边境旅游经济,区域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
3.边境地域特色优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标志着边境口岸、边民贸易互市点日益繁荣,中越边境逐渐成为全国经济开发的活跃地带。
4.音乐旅游的辐射优势
边境京族音乐旅游的快速发展,对于防城港城市建设、辐射其旅游服务、文化传播与传承、文化创意园、创新创业等辐射区域的发展有优势。
5.资源特色优勢
防城港边境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防城港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西南端,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防城港市总体旅游资源有土地、气候、水、生物、海洋资源等独特的资源种类,加之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从近几年旅游人数可以发现防城港在旅游人数和收入上都呈现递增趋势。
(二)自身劣势与不足(Weaknesses)
1.京族语言文化的衔接松滞
广西民大赴我市开展京族语言调查促进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工作的新闻中指出“京族语言文字是我国一种濒危语言文字。作为全国京族唯一的聚居点东兴市江平镇,京族语言主要是山心、巫头、万尾、贵明等几个村的人们经常使用,部分京族文字只有少许高龄老人知晓,语言保护刻不容缓,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传唱难度,旅客的体验感与满意感限制对京族文化的了解。
2.京族音乐文化旅游开发基础薄弱
传承与流变是对京族音乐文化最主要的保护方式,同时也是在当下视社会发展与文化观念视域下的重要挑战。针对京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大多在于独弦琴、京族“哈节”、传承与流变等方面,对于音乐与旅游资源的开展的有效整合,较少研究,其研究基础薄弱,以及音乐资源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消失,大多在以情歌为例,以前的寮房对歌、订亲、迎娶等仪式都逐渐被取代,其文化底蕴所赖以生存的土壤随之单薄。
(三)防城港京族音乐文化旅游开发的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
国家、地方政策支持。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市长班忠柏在《中国旅游报》中写到以边境旅游试验区批复为契机,打造全国边境旅游“试验田”,形成开放新格局。
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
旅游品牌打造机遇。音乐文化旅游的有效开发,来源于音乐的传播与宣传,音乐旅游得以开展,也依赖于音乐的传播和宣传作用。音乐人物、音乐地点、音乐产业的打造,体现在旅游产品,以此产生音乐文化品牌。
(四)防城港京族音乐文化旅游开发的挑战(Threats)
1.京族人口的外出流动,传统音乐文化易受冲击
京族人口在广西不足3万人,地处沿海对外开放的前沿,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务农人员较少,大多为老人和儿童在家中,随之对外开放的凸显,京族音乐易受外在文化影响,工业化进程加快与改变京族音乐文化赖以生存的方式和环境,传统的京族音乐文化很容易受到冲击。
2.京族音乐文化旅游缺乏整体规划,可持续动力不足
京族音乐是防城港独特的音乐文化,是其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但目前处于分散、缺乏整体的状态,未能较好的形成具有边境特色的文化品牌,缺乏整体规划,可持续性动力不足。
二、防城港京族音乐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创新路径研究
(一)打造防城港特色音乐旅游品牌
音乐作为一种特色旅游资源,在国际上较多大城市利用音乐来打造城市形象,例如利物浦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开展披头士音乐之旅,营造音乐城市氛围,这既是一个典型的通过音乐资源来实现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案例。
广西南宁举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融文化、旅游、经贸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节庆活动,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从本质上艺术节本属单纯的文化活动,但加之文化旅游元素使其提升了城市品牌,彰显了“歌海”城市形象。
反观防城港这座边海城市,可以打造防城港文化旅游博物馆、主题音乐旅游、印象港城、及定期举办民俗节目等音乐活动开展以打造和提升防城港旅游文化城市形象,结合广西自治区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契机,打造防城港的边境地区音乐旅游产业发展,再者从边境旅游产品、特色餐饮、文化演艺、农家乐、土特产加工销售等联动音乐旅游,加快体育小镇旅游建设,提升马拉松赛事服务,充分利用好京族“哈节”“三月三”开海节等文化品牌效应,节庆期间音乐系列活动。
(二)政府在观念上重视、在政策上扶持、在行为上引导
1.由政府牵头,加大资金投入,统一规划,整合民族特色文化,展现民族特色魅力,可充分利用特色节假日平台,定时定点演出,政府给予资金、政策上的扶持
政府支持下,加大宣传,音乐博物馆的建立,例如防城港科技馆中各类音乐机的体验就是较好的范例,防城港音乐博物馆的建立,可以对民族文化、民族特色物品的汇集,或对防城港京族音乐博物馆,对京族文化的产生、流变及发展,独弦琴名人堂、音乐制作等,实现休闲、娱乐、教育、学习于一体的参与体验的博物馆,加强吸引力。
政府资金投入下,音乐主题公园的建立。以歌舞为核心的商业运营模式,民俗村的建立都能较好的以音乐为媒介,例如设立独立的小空间来保留少数民族文化的原生态环境,使其不受影响在一个独立的小空间内保留不受外界影响,让旅游者亲身体验这里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接触到不同的少数民族古老的民族文化,同时很好地增加防城港经济收入。
(三)加强音乐旅游理论研究,让其有据可依
尽管从某些角度上看,以音乐为目的的旅游在每朝每代都有,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和意义上,音乐还是属于新生事务,这就需要音乐界不断的去挖掘各地的宝贵音乐文化资源,对于频临消失的民歌、戏曲、防城港京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上需加强创新的传承方式,不能单纯简单地传唱方式,或说简单地收集与整理。
(四)挖掘京族音乐音乐资源,开发京族音乐产品
鼓励发展音乐旅游资源,开发京族音乐附属产品开发,例如在京族音乐的主打产品——独弦琴。在独弦琴方面,是否可以从简单轻便、小板型的独弦琴能够让旅游者快速的学习、体验到京族乐器魅力。将音乐乐器定位为简练、优美、便于掌握,能更好的来开发音乐产品。
(五)继承与创新结合,科学开发传统音乐旅游资源
京族音乐独特的音乐文化内涵和民风民俗不断的吸引众多的消费者和旅客,在京族音乐开发的过程中,需注意传承与创新的有效结合,积极探索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同时加大音乐旅游方面的宣传,将京族音乐文化和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有效结合起来,设计优美的京族旅游线路。
(六)充分的利用好防城港的几个“一”
“一枝花”“一夜情”“一根弦”“一姑娘”。一枝花即为防城港的特色之花——金花茶,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之一;“一夜情”则为红三鱼,因被捞起来的寿命只能为24小时,因此被称之为“一夜情”,鱼肉丰富,食用价值高;“一根弦”则为当地特色的独弦琴,京族古老的民间竹制乐器,2010年5月被列入传统音乐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姑娘”即为红姑娘,是东兴三宝之一,200多年的植被历史,是中国地理標志保护产品。利用好防城港几个一充分发挥旅游特色。
三、结语
音乐文化资源是地方文化的时空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流,音乐文化旅游,结合防城港边境地区特点京族音乐文化的有效开发,将京族音乐为旅游开发媒介,以音乐资源为基础,音乐旅游业也是音乐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京族音乐旅游资源的发展不仅对京族音乐的有效保护与创新,同时也促进防城港旅游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将防城港京族音乐文化旅游开展的“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唐嫚丽.音乐旅游开发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8(5).
[2]张灿,张倩芸.中越边境线上的京色音声——广西京族音乐文化研究的中文文献综述[J].北方音乐,2016(15).
[3]王璐.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舟山音乐文化旅游的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7(2).
[4]叶峰.新时期京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音乐时空,2015(14).
[5]张燕燕,符玉梅.海南黎族音乐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J].城市旅游规划,2018(8).
[6]谌春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音乐传播季刊,2016(3).
作者简介:龚红梅,女,湖南常德人,现任广西财经学院专职辅导员,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音乐与舞蹈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