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汉苏武》通过歌剧这一体裁讲述中国古代的故事,表达着中国的情怀,传递着几千余年藏于人们心中的思乡之情与爱国之义。本文从音乐聆听的角度分析歌剧音乐的情感力量与精神力量,同时探讨《大汉苏武》在思想、艺术、市场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
【关键词】歌剧;大汉苏武;音乐评论
【中图分类号】I233 【文献标识码】A
大漠无边起雾烟,身陷异国坠深渊。
忠心耿耿因情重,鸿雁翩翩盼梦圆。
雪裹羔羊寻野草,风吹蓬帐弄琴弦。
一朝荣返发须皓,千载英名缀史篇。
现仍巡演的歌剧《大汉苏武》从上演至今,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等多项殊荣,主创团队包括导演陈蔚,剧作家党小黄、作曲家郝维亚、指挥冯学忠等创作精英。作为陕西省歌舞剧院“汉代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其贡献必然会成为中国歌剧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其深远意义也将载入史册。《大汉苏武》以汉元年“苏武牧羊”这一历史事迹为载体。中国古代故事离现在很远,转头千载春,断肠几辈人。反映了古代义士的浩然正气,通过音乐与戏剧的平衡,凸显出苏武身上鲜活存在的爱国信仰,以及为之灼灼燃烧的生命。叙事艺术往往是令人心动的,其捕捉到了时代大潮中个体人物的命运和悲情。笔者曾有幸于2014年11月11日在武汉举办的中国歌剧节中观看到此剧,当初观看后感动于大国大义大情,现在回想起来仍记得其磅礴之势。
一、孤寂的牧羊者
苏武是大国忠臣,但也是孤寂的牧羊者。全剧中苏武(扮演者:米东风)的出场总是伴随着淡淡的笛音,吹奏出他坎坷一生的淡淡清愁,但铜管乐总是适时出现,展示着苏武永不放弃的决心。
第一幕:乐声奏响,和平使者。匈奴再次举兵来袭,苏武与李陵(扮演者:张海庆)为出兵之事各抒己见,坚持用言语感化匈奴的苏武是孤独的,在弦乐柔缓短弓的伴奏下,木管组哀愁的旋律似句句劝说,在苏武请愿出征之时,铜管乐和弦乐的旋律性突然变强,节奏坚定有力,展示着苏武的英雄气概。在铜管乐与弦乐交替出现的故乡旋律中,苏武来到匈奴的领域,尽最大的努力传递着和平休战的愿望。但因副将劫持国太,苏武被扣押,他跪倒在地,旋律从铜管乐的咄咄逼人走向平稳的不和谐音进行,铿锵有力的清唱是苏武立证大汉真善的呐喊。
第二幕:被流放的牧羊者。木管组后附点的节奏型,以及向下进行的不协和音程的使用,营造出地牢阴暗的环境,苏武的唱段是悲愤的,是级进迂回进行的小調旋律,在他倒下前刻,旋律转向大调,三连音的节奏型带来动力性,这是苏武扎根心中的信念的涌现。无论是面对单于的威逼利诱,还是回望故乡时的孤寂,又或是李陵带来悲痛噩耗之时,苏武始终坚定的心怀对故乡、亲人、国家的情感。苏武是远航的孤舟,流浪在苍茫的雾海之中,他的心始终找不到停泊的港湾。他在孤立无缘之时,思念故乡,感受着草原的辽阔清寒与知交半零落的怅然。
第三幕,做爱情的离人。爱情是情感中的永恒命题,它总能在不同时空的境遇中获得新的意义。情感的冲突在苏武与索仁娜(扮演者:周晓琳)的重唱中得以爆发。二人从初识到离别,四季略过,了结情缘,是牵挂,是爱情。分别之刻的重唱,将痛心与不舍渲染全场,是深情的旋律,是不舍相望的眼眸,是紧紧相拥与缓缓松开,是无力的落泪与将离的无奈,爱情主题变慢、变缓、变重、变厚,直至彻底离别。苏武与索仁娜的合唱、对唱,其音乐已不止于感人,更多的是撩人心魄,具备了一个爱情故事所应具备的一切。这是草原的爱情,十九个冬春,他和佳人被迫分离,是不舍的感伤,却又是无可奈何。苏武回到长安,这段历经沧桑的世情让他早已醒透,这段匈奴往事,也只能在心中情系,那忽略的情,搁浅的缘,终究只能到老来怀念。乐声、人声,动情之时,最能触动人心。苏武在流年中行走,看着光阴逝去,来者已来,不可抗拒,去者已去,无法挽留,但他,无论在哪段年华中,都是孑然一身。
二、政治冲突与情感对立
精神力量在歌剧中不断被强调,政治责任与个人情感的冲突、对峙正是这部正歌剧的一大亮点。本剧的政治冲突体现在男高音苏武和男中音李陵一次次的音乐碰撞之中,全面、客观地刻画与表达历史人物的人性特征,其矛盾指向的是二者心中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坚持,是坚持爱国,还是背弃恩德,如何抉择,可从其音乐矛盾变化中窥见一斑。苏武与李陵在大汉之时,交响乐队振聋发聩,管弦乐震震作响,营造出庄严、厚重的政治性气氛,其旋律音调是激昂向上的,体现着大国威严与坚定信念。在匈奴叛乱这一事件的处理上,二者的理念相违背,音响的强烈碰撞,让人无法不注意到苏武强大的精神世界,以及其侠胆英魂。苏武的每一次出场,从振奋到哀痛,再到面对匈奴诱惑、李陵劝说时的不屈,音响也从整个乐队奏响,到单薄的铜管乐发声,是苏武沉重的内心,不屈的精神,单薄的身体,仍支撑着他强大的爱国之心。面对李陵的降服,铜管乐与打击乐器相继奏响,节奏越发密集,描摹的是苏武悲愤交加的内心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身体。最终在李陵自刎后,苏武的心中充满的是对故人矛盾的心情。在合唱队的伴衬下,一个五度音程的长音,是苏武的呐喊,是对这突如其来的分别的痛心与不舍。
在整部歌剧中,无论是在鼎盛之时,还是在乱世之间,铜管乐厚重的音响始终代表着苏武坚毅的形象,每一次的出现,音程、旋律、节奏都随着情绪上下起伏,展示着他铮铮铁骨的一面,也展示着他温暖柔情的一面。这是一部关于压迫、痛苦、牺牲、勇气引人入胜的戏剧,整部作品在政治上也符合潮流,与其说这是一个历史故事,不如说这是作曲家谱写的内在道德乐章。苏武是中国西汉时期国格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所具备的爱国情怀、忠勇品质,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而这些精神,我们可以从音乐中听出来。文字是静止的故事,而音乐则是流动的故事,我们可以在音乐中感受苏武的情感、思想,可以学习他坚忍的道德情操。
歌剧,从听觉到视觉,无一不冲击、占据着现场观众的心。全剧通过对苏武坚守祖国忠诚,以及个人命运的跌宕,折射出国家之义和时代的曲折,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经历家庭的悲苦伤痛,还是敌人的质问凌辱,苏武都坚定地选择了对家国的忠诚。这是艺术创作中“人性”的体现,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深化的情与义,是人在特殊情境下的升华与陨落,是这部作品的要义与要旨所在。
三、“实”“意”相融
当代化意识与国际化面貌是歌剧在思想、艺术、市场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国际化视野下创作出的中国歌剧已经不再止步于对西方歌劇形式的模仿,而是熟练地运用西方歌剧的框架与范式,将中国元素及精神合理运用其中。其一,较之早期的中国歌剧创作,作曲家郝维亚先生在剧中并非刻意使用中国音乐元素,而是对剧中人物的命运和内心有了深切的思考之后,因故事情节的表达需要而合理地使用剧情所需的音乐元素,如开篇的埙,氤氲气氛将思绪瞬间拉回至汉代,抑或是中国打击乐器与吹管乐器对苏武思乡情感连续的描绘。这一点较之前人,是当代作曲家音乐创作思想理念的转变,从有意为之到按需所取,中国歌剧在不断完善。其二,传统歌剧中的情节是在矛盾的出现与解决中推进,而《大汉苏武》则是将矛盾一一呈现,“国家主题”“苦难主题”“爱情主题”相继发问,直至结束才得以解决,这不同以往的创作思路,使得该剧的音乐极具动力性。其三,如歌旋律至上的音乐创作思维也在悄然发生改变,“爱情主题”中的独唱、合唱、重唱是该剧优美咏叹调的集中体现,但女高音索仁娜这一角色仅仅是作曲家为了平衡歌剧声部而创作的支线情节,并非全剧的主线,而为苏武创作的咏叹调《干渴像刀子一样割裂着我的喉咙》《我老了》等,观众听到的是苦难,而非优美,从中可窥见表达本身比“好听”更为现代作曲家所重视。其四,该剧的过渡性场面也极具情感,作曲家在唱段的连接处设置充分施展音乐力量的完整旋律,既有分隔之意,又巧妙进入下一场景。《大汉苏武》作为一个交响乐般的三幕大歌剧,以中国地道而丰富的“歌剧式”音乐展开情节,在音乐语言的运用中,作曲家以交响化的器乐思维和纯熟的配器手法,出色地将全剧主要音乐主题和风格意蕴展示。
《大汉苏武》是具有国际化面貌和中国风骨的歌剧,是西方歌剧“写实”与中国戏曲“写意”相融的体现,观众可在综合艺术的演绎中发现中国艺术的古朴之韵。
四、感慨唏嘘中的《大汉苏武》
意犹未尽,信仰之举,感慨唏嘘。行笔至此,应该谈谈此剧的遗憾之处。毋庸讳言,《大汉苏武》戏剧感较弱,或许定音鼓、铜管乐的减少,权衡管弦乐之间的平衡,则可以体现更为流畅的戏剧感。此外,大篇幅太过直白的宣叙调铺陈,使得整部作品沉重,第一幕较多的使用宣叙调,因此一开始则稍显烦闷。因为宣叙调的写作总是不如咏叹调、重唱、合唱等唱段那样自然与妥帖。相比较抒情部分的优美、流畅,音乐在表达戏剧性紧张、力度较强的时刻往往稍显不足。作曲家郝维亚说,该剧传达的精神力量是对故乡的依恋,而笔者却在观剧后感受到浓厚的爱国热情。作曲家虽本无意强调爱国之情,但思念故乡也是爱国之情的一种体现方式,或许爱国作为精神依靠,可以更好地感受时代的号召,更为精准地触及国人心中深藏的爱国情怀。爱国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十分重要的,于当今,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从舞台呈现看,主要布景实物都做了刻意的变形处理,既有历史感,也暗含丰富的象征寓意,但由于布景(符节、山)体积较小,空间感主要靠灯光营造,视觉上感觉太“少”。此外,舞台服装夸张过度的设计,是与剧情不符合的,这也是让人游离于戏剧边缘的重要原因。中国的歌剧发展一直都是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其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也是不容忽视的。
《大汉苏武》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中荣获优秀剧目奖,其实力不容小觑,其创排也可谓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尝试,通过歌剧讲述中国古代故事,传达几千余年藏于人们心中的爱国热情,穿越历史,这是中国歌剧描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情怀,传递中国风味。自20世纪初西方歌剧样式传入中国,至今已百年有余。这百年来,中国人在歌剧的创作、表演、制作和研究方面持续进行探索,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歌剧在中国发展的高度,从作品质量方面仍可见一斑。为何在《白毛女》《原野》等优秀中国歌剧剧目诞生之后,现在的中国歌剧发展,无论在艺术高度,又或是思想情怀方面,都难以在世界歌剧的舞台上独树一帜。笔者以为,这可以归咎于剧目本身的题材原因,抑或是音乐创作处理方式的问题,也可能是舞美夸张无度的原因。
作为姊妹艺术的民族舞剧是近几年发展的热潮,同样作为综合艺术形式,为何舞剧可以通过曲折弯直的肢体灵动展现形式与内容,而歌剧则举步维艰的前行。笔者坚信,音乐足以打动人心,所以,如何在西方歌剧体裁结构下使用中国本土的音乐资源,通过歌剧这一复杂的艺术样式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精神,让蕴含东方文化灵魂的中国歌剧走向世界,笔者以为至今仍是难题,有望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的努力与研究,从而将中国歌剧带向世界,走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思想中。过去的经典仍留有芬芳,今日的作品,望经过时代的检验,成为歌剧历史中的又一经典之作。
中国歌剧,多聆听,多感受,多了解,多认识,去习惯歌唱音乐的情感表达方式,让听觉细胞慢慢触摸乐音,才可以发现音乐的美,这是一种情感美,也是一种旋律美。中国歌剧是基于西方歌剧的基础上发展至今的,其形式、和声、配器都更为丰富与理想,音乐通过和声微妙的变化,乐句的灵活性,相互碰撞、组合产生新的关联,充分将人、事、物融入其中,音乐与戏剧的平衡必然是歌剧发展中的核心环节。作为歌剧的最高主宰者——音乐,它是戏剧、人物、设计、气氛、精神的承载者。在歌剧这个体裁中,音乐毫无疑问是重要的,因为只有音乐才可以瞬间冲破我们理智的壁垒,震撼着我们的听觉神经,让我们的情感为之起伏。好的音乐,不仅仅是人情感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内涵,它从不止于音响素材,而是对世间万事万物声音的极力仿现,一部好的歌剧,它展示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形而上”与“形而下”,其中的意蕴等待知音来品味。春秋转变几千载,历史被书写着,留下了许多细碎老旧的故事,让后人去咀嚼回想。歌剧艺术,它所指向的是人类的精神文明,它不一定会使听众愉悦,但你一定能强烈的感觉到作曲家所表达的思想世界,试着去听、去看、去感受、去领略中国歌剧的美。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可以去剧院欣赏歌剧,擦拭蒙尘的心,感受中国歌剧未来可期的多样化形式。
参考文献
[1]沈昕然.歌剧《大汉苏武》中索仁娜的人物形象与演唱处理分析[D].武汉音乐学院,2018.
[2]薛皓垠.论中国歌剧人物的二度创作——析《大汉苏武》《方志敏》中男高音角色的塑造[J].人民音乐,2018(2):34-36.
[3]张教华.歌剧《大汉苏武》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思想内涵[J].中国戏剧,2016(2):52-55.
作者简介:颜家碧(1993—),女,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