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股权能否打破常规?

2019-08-21 02:27刘婵
财讯 2019年21期
关键词:控制权

摘  要:初创期企业创始人精神是整个互联网创兴公司的灵魂,掌握公司的终极控制权。如何在募集资金下保证创始人最终控制权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为此本文从国内已有的文献观点进行梳理,从宏观和微观视角上进行分析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双层股权研究和发展提供方向和借鉴。

关键词:同股同权;双层股权;控制权

一、双层股权结构的历史嬗变

双层股权主要指企业中同股不同权的资本结构。其最早开始于美国,共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期:其特征主要以同股同权为主,以防止大股东的侵蚀行为;但在20世纪初,优先股和不具有表决权的普通股开始出现,由此拉开了双层股权的帷幕。第二阶段为1926年—1984年间。以美国道奇兄弟为主发行无表决权普通股为开端,在1940年纽约证券交易所发布持续40年的反对意见政策下仍有许多小企业和家族企业采用这种方式,如福特公司上市。第三阶段为僵持阶段。1984年纽交所做出相应妥协。1988年美国证监会也禁止了普通股投票权取消的规定,但该规定最后判为取消。僵局直到1990年才开始有所缓解。第四阶段:(1990-至今)1992年,紐交所允许设立不同权股票,两年后修订19C-4规定,放宽双股权公司上市要求,双层股权制得以发展应用。我国目前暂且还没有赋予双层股权法律地位,但随着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在美国的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双层股权结构已逐渐引起学界关注。

二、国内研究特征分析

(1)双层股权宏观研究。以通用的“双重股权”和“双层股权”“特殊管理股”对象的精确搜索下,发现此类型文献在知网仅存306篇,占总数的11%。在研究层次方面,接近一半是社科类基础研究,行业指导占23.15%,职业指导占14.81%,政策指导只占12.96%。这也表明,我国关于双层股权结构的研究仍停留在研究阶段,并没有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从关键词分布来看,双层股权始终与控制权、公司治理和表决权相挂钩,且大部分是以阿里巴巴、京东、百度为例子进行研究,研究机构大部分也是国家政法大学类,试图从法律的角度结合阐述了双层股权制度在我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从而给双层股权的立法路径、结构设计、制度设计方面提出建议。

(2)双层股权可行性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法律层面。学界对双层股权问题在法律方面的研究比重较大,其中以华东政法大学为首。大部分学者也结合其他域外国家的立法,指出虽然国家明确双层股权企业可以上市,但又给其他表决权留有一定空间,如特殊管理股制度。从实践角度看,截止2015年,我国已有15家采用双层股权企业在美上市。随后学术界更是对阿里巴巴股权结构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认为其“中式合伙制”为是股权结构的创新。可见,我国实行双层股权的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证明我国具有实行双层股权的可能性。

(3)双层股权价值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多数认为双层股权结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其形式多样化,行业使用范围广。如美国48个行业中只有6个行业没有双层股权企业。二是适应新兴行业高度内在需求。在缺乏实体经济担保和市场竞争强度的作用下,百度、阿里巴巴等一系列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赴美上市给我国造成大量资源外流。所以无论从长远发展还是企业长远利益,实行双层股权方式保证创始人对于企业的控制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三是防止恶意投资,转变投资习惯。防止恶意投资,是学术界共同认同的作用,如万科和宝能的股权之争。双层股权是一种开放性股权结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其做出不同的限定,可以作用于不同的市场主体。因此不同的股东对于其投资所希望达到旳效果并不完全相同,进行差异化的激励后,就可以影响股东的具体行为,有利于改善股东的投资习惯。四是优化公司治理效率。事实上,通过恰当的规则设计改变传统“同股同权”,为广大股东创造更大的收益,则会提高股东对同股不同权的认可度。郎咸平认为一个公司现金流不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其公司治理也是毫无效率可言的。因此,采用双层股权治理结构的公司,其财务杠杆率会大于单一治理结构的公司。

三、对我国双层股权研究和发展启示

目前而言,双层股权打破“常规”的可能性还有待检验,但其作用仍不可忽视。为此,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立以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仲裁制度,借鉴美国经验强化信息披露力度,实行集体诉讼制度,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增加企业违规成本,保证信息真实可靠;着重从举证责任、适用范围和惩罚程度为切入点,实行内部举报制度;二是拓宽股东诉讼资格。完善《公司法》中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拓宽股东资格限制。三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增大独立董事比例,强化“董监高”约束。四是精细化研究。除了以立法和配套制度研究外,还应着重双层股权的关系研究上,如双层股权与股票市场的波动关系,与投资者的融资行为,盈余管理以及和社会资本的关系进行研究等。

参考文献

[1]黄晓周.上市公司双层股权结构研究[D].广西大学,2017

[2]蒋小敏.美国双层股权结构:发展与争论[J].证券市场导报,2015

[3]杨悆舟.我国股份公司构建双重股权结构法律问题研究[D].海南大学,2017

[4]王宵添.一股一权原则再审视[D].南京大学,2015

[5]高闯,张清.双层股权结构运作与企业创新型发展的关联度[J].改革,2017

作者简介:刘婵(1994—),女,汉族,广东梅州市人,在读硕士,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会计学,研究方向:国有资产评估、循环经济。

猜你喜欢
控制权
公司控制权的来源
上市公司控制权之争:宝万之争法律分析
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掏空还是支持?”:基于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视角的控制权转移研究
事业合伙人制度在万科的应用与启示
企业交叉持股问题分析
浅析上海A公司控制权争夺
并购溢价率评估模型中控制权因素研究
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控制权配置机理及仿真
上市公司的治理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