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的思考

2019-08-21 02:27陈炼红
财讯 2019年19期
关键词:国有资产固定资产事业单位

陈炼红

摘  要: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组分之一,事业单位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生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其普惠性发挥的同时还要兼顾自身发展现状及问题的改善,特别是资产管理中的不足要切实完善,以促进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价值性不受削弱。基于此,针对如何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程度、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探讨是很有前瞻性的,以分析出符合现实情况的有用对策,最终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国有资产;固定资产;事业单位

一、引言

目前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同时新《政府会计制度》正式落地实施,这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针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资产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对事业单位收入与费用核算产生影响,使得核算标准实现从款项收付与否到计入当期损益与否的转变。因此,国有资产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指导下,应当切实开展有关提高资产管理规范性的探讨,以确保国有资产长期不受损害、国家资产的安全保值。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控现状及问题

(1)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较为特殊,加之事业单位早期用于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各项资产的费用款项较大,一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效益不高,那么财政支出缩减的目标就会难以达成。但是,仍然有部分事业单位在存在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的现状。具体而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认识误区。由于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存在“从属性”认识,事业单位或国有资产的使用单位还不具备完备的资产管理意识。也就是说,国有资产的使用单位或事业单位将国有资产视为“单位运转的从属品”,因而单位财务人员或管理人员不积极行使国有资产的处置、管理职责,使得国有资产存在处置效率不高、管理不力的现状。另一方面是,事业单位财务部及财务人员的履职不力。由于长期以来部分事业单位不重视国有资产的处置、管理工作,其财务部及财务人员就会对资产管理出现履职不力的情形,继而促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报告出现“资金信息多、资产信息少”的情况,使得事业单位内全员无法对资产管理形成客观的认识,最终无法确保国有资产的高效使用和有力监管。

(2)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性缺失。基于事业单位发展规模和发展状况的不一致性,部分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还存在规范性、系统性缺失,这导致国有资产的日常使用效率、效益难以保障,最终影响到事业单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所谓规范性缺失,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国有资产管理在会计核算中的规范性不足。由于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建立相应的资产台账、资产定期盘查制度及资产信息化数据平台,使得单位日常的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资产流失、资产损毁的情况,继而导致单位难以进行规范的资产核算工作,最终使得单位资产核算形同虚设、毫无规范性可言。另一方面,是单位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对接效率不高。这是由于事业单位内存在“资产、财务单独运行”的情况,使得财务核算与资产管理工作成为两个部门的工作,继而促使资产管理工作无法为财务核算提供有效的信息基础,同时,二者之间的定期对账、清算盘点资产的机制制度,使得资产变化情况无法及时入账,最终无法确保资产管理工作具备充分的规范性。

(3)國有资产管理的系统性缺失。所谓系统性缺失,是指部分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思路存在不足。也就是说,部分事业单位认为资产管理是“点、线上”的工作,没有对资产管理形成“面”的思路考量,使得资产管理工作无法为单位整体发展、效率的保障而服务。具体而言,包括两方面的思考不足:一方面,部分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由于资产管理工作在单位存在早期规划不足,使得后期资产管理制度建设难以推进,同时制度研究与更新又提不到单位日程工作上去,使得单位资产管理工作难以跟上政策、形势的变化。另一方面,部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组织结构及职责设计不够科学明确。在组织结构上,部分事业单位缺失资产管理专员或机构,使得资产管理工作“一竿子撑”的落在财务人员手中,继而无法保障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性,最终极大程度的影响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在职责设计上,部分事业单位对资产实际形式、资产监管职责的区分不够明确,使得资产管理人员投机、弄虚作假,甚至有单位人员存在占国有资产为己有的情形,导致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存在极大的规范性欠缺,最终无法保障国有资产不受损害、不出现流失。

三、促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的途径

(1)发挥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规范性和导向性。针对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的现状,单位管理者及领导层要以“提高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程度”为原则,关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和导向性发挥。在规范性层面分析,需要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在单位及时的完善和更新,不仅要紧随国家政策、制度、通知的变化,同时还要结合单位自身实际情况,包括固定资产处置情况、流动资产管理现状等方的实际信息,通过建立资产台账、资产报损报失机制等方式,对资产管理制度的内容进行规范化,最终确保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在导向性层面分析,需要单位财务定期开展有关资产盘查情况、资产管理制度的分析报告会,以资产管理制度的更新报告为主、以定期盘查情况为辅,确保单位内全员对制度内容充分了解、对国有资产实际情况清楚,使得资产管理制度对单位人员行为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最终保障国有资产管理效益水平的提升。

(2)提升对国有资产管理规范性的认识程度。由于国有资产的管理规范程度关系事业单位运转、履职的物质基础,事业单位全员应当具备对国有资产管理规范性的充分认识和学习,包括对资产管理关键环节规范性的认识和深入研究。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规范性认识:一方面,是加强对资产处置方式的规范性认识。这需要单位全员充分认识计算机、投影仪等电子类固定资产的处置方式认识,确保“账目积压、过早报废”的现象有效减少。也就是说,电子类固定资产要定期进行实物、账目盘查,同时确保报废处置、变现处置等处置方式受到资产评估的监督,最终切实提高国有资产处置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完善资产处置的审批程序及执行监督。这需要单位有效杜绝“不授权即处置”的资产管理现象,尽可能的确保每一项国有资产的处置都要经过审批程序,同时审批授权要受到单位财务部及全员的监督,使得资产处置的执行规范、透明。再之还要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经专业人员确认后进行处置。最终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强化预算管理对资产管理的规范作用。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工具之一,预算管理不仅仅对单位收入与费用发挥规范作用,同时还能对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发挥有效的规范作用,最终使得国有资产的处置、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具体而言,其规范作用发挥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发挥资产存量、资源配置效率的参考性。这需要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充分考察实时存量情况,同时对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进行考察,杜绝“重复购置、资产存量超标”现象,最终发挥出资产存量、资源配置效率对资产管理工作的参考作用。二是发挥内控制度对资产管理的协同、协助作用。这需要单位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同时依据资产管理需要充实预算管理流程、制度内容,确保单位内各项资源、机制作用于资产管理工作,最终有效保障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性。三是增强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与资产管理系统的衔接性。针对部分单位拥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情况,要及时的优化自身数据口径、科目设计,使其受到预算编制核算时不脱节,继而充分发挥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性,最终确保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有效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单位国有资产的流失、损毁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资产管理的规范性缺失十分明显。基于此,单位要从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认识等层面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同时结合单位自身情况分析出实际对策,以期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产管理效益水平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董燕江.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J].纳税,2019.13(08):228-229

[2]朱青.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风险控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20):11-12

[3]高建玲.新时期对规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分析[J].经济师,2019(02):220-221

猜你喜欢
国有资产固定资产事业单位
浅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五年规划”加强国有资产监督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法和措施
构建我国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思考
消防部队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云会计的A集团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实施探析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