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云
摘要:基于信息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灵活、个性化和独立的学习机会。传统课堂逐渐向多媒体教室的在线课堂和移动教室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风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旨在探讨活动理论在信息化背景下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活动理论;教学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3-0206-02
一、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起源于康德和黑格尔的古典哲学以及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以及由俄罗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列昂惕夫和鲁莉亚发起的社会和文化历史心理学。在20世纪40年代,它发展成为一种行为理论。活动理论是“研究不同形式的人类活动的哲学和跨学科理论框架”(Kuutti,1996)。活动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活动理论以维果茨基为中心。人们认为,人的高级心理功能是在人类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并通过语言实现。第二代活动主要来自Leontief,活动、行动和操作之间的区别成为Leontief活动的三个横向模型的基础。第三代活动理论研究者吸收了前两代理论,然后将研究模型重新背景化并扩展到交互活动系统。第三代活动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进化过程。在进化过程中,物种通过适应和构建环境进行裂变,在活动系统中形成元素。第三代活动理论主要有六个主要元素:主体、客体、社区、分工、规则和工具。主体指的是活动中的个体或小组。活动系统是由他们从他们的观点中感知的。例如,在教学设计的背景下,主题可以是单个设计者或由管理者、主题专家、媒体专家等组成的团队。客体指的是“原材料”和“问题空间”。所有活动都是面向对象的,并由物理和符号,外部和内部中间工具(包括工具和符号)支持,客体被塑造并转换成结果。将对象转换为结果的过程表示活动的目的和意图。社区由几个共享对象和自我构建的个人和团体组成,以区别于其他社区。不同的社区协商不同的规则和做法。分工是指社区内任务的横向分配以及活动系统内垂直权力和地位的分配。大多数组织都在不断地水平和垂直地改变。法律指的是限制活动系统内的行为和交互的明确和隐含的规则、标准和习惯。工具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手段。它们可以是转换过程中使用的任何东西,例如噱头、计算机、符号、编程语言、模式或灵感。使用特定的文化工具构成了人们思考和思考的方式。
虽然许多教育工作者有意或无意地关注历史上学生的活动,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只强调学生活动的一个或一些方面。例如,夸美纽斯强调学生之外的感知活动,认知教学理论只注重学生的认知活动。人文教学理论关注学生的情感活动等,其片面性不难看出。活动理论倡导的活动强调个体活动中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有機结合。活动理论认为知识和意识共存并相互依赖。知识与活动之间存在定期的相互反馈运动。理解在活动中被理解,理解会影响活动,活动会改变理解并重复循环。
二、活动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随着当代教育对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关注,教学研究逐渐走向了活动取向。在不断批评以阅读、记忆和被动接受为特征的旧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活动理论。基于活动理论,现代教学试图突破传统的“知识给予与接受”框架,构建以学生主体活动为核心的新实践范式。这种新教学范式的基本特征是强调教学动机的内生性;凸显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注重教学目标的完整性和发展;注重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活动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实现了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它不再是关于知识本身,而是一系列用于获取知识的活动,即学习者的主体性。使用活动中使用的一系列支持工具,活动中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分工,活动的目的和意图,以及活动的目标或结果。其次,活动理论强调的活动的历史约束对教学设计也具有指导意义。它还限制了学习活动的目的、方式、动机和条件。
三、活动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教学评估模块是教学设计的终点,也是起点。良好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反馈教学成果亦可改善教学效果,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评估模块分为教学过程评估、教学效果评估和教学结果反馈。教学过程的评价可参考两个要素:课堂参与以及课堂表现。这两者的分值比重设定依据大纲和学校要求有所不同。教师可针对自身教学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效能评估包括两部分:单项或综合技能测试和总结测试。单项或综合项技能测试可以以随堂单项练习、复习性质的综合性测试形式呈现,类型多样,主要考查短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总结性测试主要是以季度性测试、期中期末测试的形式呈现,考查长期教学效果。经过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估最终能形成什么样的反馈尤其重要,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方法主要以分析学习者成绩,量化评定教师教学效果和学习者学习效果是否达成,有无不足和改进空间,完善下一阶段教学。
四、活动理论下的信息化教学评价
依据活动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根据对A、B班课堂参与程度和课堂表现的常规考查记录及对学生和其他教师的访谈调查,对比所得出的结论是:
(一)A班参与课堂活动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和更加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活动理论的指导下,信息化教学的目标是明确的。学习重点学生自身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时可以对自己掌握的语言点和知识点有一个自我评价。一些竞争性质和表现性质的课堂活动会给予学生个人成就感和团队荣誉感,可以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一般课堂气氛会在课堂中间达到一个峰值,主题式教学的课堂气氛有时会在一堂课中显示出好几个峰值。研究表明,积极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正相关,学习的热情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学科目标。从课堂观察与记录中可以证明同样的学习内容A班的学习效果因受学生兴奋程度和课堂气氛的因素学习起来容易加深记忆,更加有效。
(二)A班学习过程中探索合作意识强,思维活跃,创造性产出高于B班
活动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内容力求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境。在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常常会以团队或同桌合作的形式来进行,长此以往学生自发形成了自主合作的意识。学生合作对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营造竞争氛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意识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还应体现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课后的作业上,培养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习惯。学生成果教师整理后直接可作为课上情景的材料方便教学,学生也有成就感。这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学生更自主地表达他们对这一主题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
(三)A班练习或作品完成周期较长,完成质量高于B班
活动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课堂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重视过程甚于结果。教师把学生的需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经历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发展融入教学设计当中。为学生创建尽可能多的练习,帮助他们在同伴学习和自主学习中获得语言成长。但注重过程往往带来教学活动耗时过长,同一语言点或主题的教学一般会持续几个课时。有些没有达到教学预期目标的会把教学周期拖长影响教学节奏。学生需要分组自行搜集资料合作展示,一些活动在合作过程中必然经历讨论、决策、整合等环节,凝结着团队的力量,相较于个人独立完成耗时更久,但成品效果凝结着团队的智慧,效果普遍高于个人独立完成效果。
(四)A班学生保持注意力与学习兴趣时长高于B班,但课堂长期纪律的维持较难,课堂管理任务较B班艰巨。
真实生动的情境将激发人们的思维能力,调动人们的情感,激活人們的创造能力。情景的设置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会进行自我探索,创造性地解决情境中遇到的问题,为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考虑到同一活动下各课时内容的安排,使其连贯成整体,或者相互呼应以拓展教学,或者逐步推进以深化教学。应接不暇的活动对兴趣保持是很有必要的,但对课堂管理来说绝对是个不小的挑战。教师负责教学和管理双重任务,与传统型课堂相比,活动式教学课堂更活跃,更难控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明确要求和纪律,并在进行中始终掌握课堂的控制权。
参考文献:
[1]周睿.从活动理论看网络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5).
[2]刘清堂.叶阳梅朱珂活动理论视角下MOOC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4).
[3]孙海民,刘鹏飞.以活动理论审视学习活动中国电化教育.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