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欣儒
【摘 要】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一生所作32首奏鸣曲中,Op.10.No.3属于早期作品中的重要作品之一,创作于1798年,被认为是最"富有交响性"的作品之一①,本文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三种曲式分析比较研究,得以深刻理解贝多芬早期作品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曲式;和声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78-01
《第七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作品10号之3,这首钢琴奏鸣曲在作品10中是最为杰出的。这首奏鸣曲第三乐章为D大调的三部曲式,与前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从阴郁凄凉转换为柔和。贝多芬通过色彩突变的创作技巧,使乐曲更具戏剧性。笔者以“贝多芬”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可知,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涉及贝多芬作品的文献已经非常丰富,但专题研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较少,本文通过对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三种曲式分析比较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本首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更好地学习、理解及演奏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
一、三种代表性曲式分析
关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曲式分析有三种,分别是魏纳的器乐曲式学、郑兴三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和赵晓生的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结构图解中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的曲式分析,下面将对三种代表性曲式分析分别进行详细论述。
(一)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魏纳的分析结论为复合歌谣曲式,主歌谣曲式(1-54),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16)为重复乐段,使用半终止及完全终止,前后乐句使用主和弦与SII调的主和弦对比。第二部分(17-24)为模仿的新材料。第三部分(25-54)再现a部分,并通过转调模进增加了12小节作为扩充。紧接后面为主题的加固,和声部分为重复终止,没有连接,直接开始三声中部。三声中部(55-86),调性从D大调转为G大调即主调的下属调,在这一部分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乐句用属调的完全终止结束,D大调的主和弦上方增加一个C音,使其变为G大调的D7和弦。乐句重复结束在开放的重属和弦上,从而替代了转回D大调的连接段落。主歌谣曲式的再现(1-54),没有尾声。
(二)快板的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郑兴三分析结果为复合歌谣曲式。第一部分为主歌谣曲式(1-54),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16小节,中间部分17-24小节,第三部分为25-54小节。三声中部为55-86小节。主歌谣再现与1-54小节一样,没有尾声。没有细分乐句,只是把主体结构讲出。在他分析中提到第三乐章的情绪与第二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平明朗、优美迷人的小步舞曲以刚毅的激情及时摆脱了Largo中的悲哀、阴暗、紧张的悲痛气氛,像这类激剧的转变是贝多芬的特色之一②。
(三)复三部曲式。赵晓生的分析结果是复三部曲式。A部分(0-54),D-b-A-D,a部分(0-16),D大调,声部变化:4-5-6-4-3-4,b部分(16-24),调性变化:#f-b-A出现4次模仿,a部分(25-43),D大调,中声部、高声部与低音扩大综合。B部分(54-86),a部分(54-70),4*4的乐句组合,调性由G大调转为D大调,a部分(70-86),改尾部。A部分(86=0-54)D大调,同0-54小节。
二、综合判断得出的三部曲式
三部曲式,有时也被称为歌曲曲式③,是一个三部分组成的音乐形式的开幕式部分(A),下面的部分(B),然后重复的第一部分(A)。它通常被图式化为A-B-A④。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古典主义时期是功能和声体系成熟时期, 形成以“T-S-D-T”为基本模式的功能序进逻辑⑤。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采用的是复三部曲式的曲式结构。在三部曲式中,每一部分既以主题又以音调(即每个部分包含不同的完整的主题)自成一体,并以一种真正的抑扬顿挫结束⑥,首部(1-54)小节为单三部曲式结构,调性为D大调。A部分为(1-16)小节,分为两个规整(8+8)的乐句,第一乐句为半终止,第二乐句为完全终止。B部分为(17-24)小节,加入并发展了新的音乐材料,运用了四次模仿进行。再现A为(25-43)小节,是在A上的继承和发展,并扩展了三小节。第44小节至第54小节为补充,运用了A的音乐主题材料发展而来。三声中部为(55-86)小节分为两个部分,调性转至G大调,第一部分为(55-70)小节,结束在G大调的属七和弦上。第二部分为(71-86)小节,两个部分结构规整都是4+4+4+4的结构,前三小句相同在结尾的最后一句上发生了变化,在83小节结束时出现了G大调的重属七和弦,尾部为完全重复再现。
三、结语
贝多芬是古典音乐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一直是演奏、讨论和评论最多的。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Op.10.No.3第三乐章三种代表性曲式分析进行比较研究,判断得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为三部曲式。对于理论研究者而言,能够正确的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的能力是必要的,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贝多芬早期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和风格,这是笔者的初衷。
注释:
①Beethoven's Five Piano Concertos: Creation History, Part 1.
②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③Binary and ternary form in the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2nd ed. rev. and enlarged. Willi Apel, e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9.
④White,John D.The Analysis of Music, 1976,53-54.
⑤魏揚.金湘创作中的纯五度复合和声体系探究[J].音乐研究,2013,(03):68-81.
⑥Most Popular Composers. ArkivMusic.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5 May 2009. Retrieved 9 July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