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红 徐平林
【摘 要】大曲,史料中仅曲名可考者约一百四十余,而歌词尚存者十三套。现存敦煌史料《儿郎伟》记载了古代凉州歌舞兴盛之状:“伏丞(承)大王重福,河西道泰时康,万家歌谣满路,千门谷麦盈仓”,又据《开天传信记》载:“西凉州俗好音乐,制新曲曰‘凉州,开元中列上献之”,宋人程大昌《演繁录》一书也说:“乐府所传大曲惟‘凉州最先出”。由此可见,“凉州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专业艺术水准和浓厚民族风格的大曲。
【关键词】大曲;凉州曲;凉州大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064-01
大曲,史料中仅曲名可考者约一百四十余,而歌词尚存者十三套。《乐府诗集》中存五曲,即“凉州”“水调”“大和”“伊州”“陆州”。现存的大曲曲谱见于敦煌曲谱中,也仅是片段,为琵琶分谱;宋人姜白石词曲谱中也有“霓裳中序第一”及“醉吟商小品”,为唐人大曲曲谱遗存至宋代,经由姜白石记录而保存至今。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凉州成了西汉与西域沟通渠道上的重要城市,由于汉朝与西域贸易往来的频繁,不仅是商品的交换,文化、艺术等精神产物的交流往来也变得越来越密切。西域的歌舞、技术、农作物大量流入西汉。北魏诗人温子升《凉州乐歌》云:“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除对凉州当时的繁华景象进行描写外,也涉及了当时凉州的乐舞艺术。
现存敦煌史料《儿郎伟》记载了古代凉州歌舞兴盛之状:“伏丞(承)大王重福,河西道泰时康,万家歌谣满路,千门谷麦盈仓”,又据《开天传信记》载:“西凉州俗好音乐,制新曲曰‘凉州,开元中列上献之”,宋人程大昌《演繁录》一书也说:“乐府所传大曲惟‘凉州最先出”。
公元727年,涼州督都杨敬述率乐工、舞伎、倡优,前往唐都长安进献了大型歌舞曲——“凉州”。李隆基将凉州献乐人召进皇宫,又宣召在京的亲王、大臣、贵胄们进宫一同观赏。在场的所有人都为“凉州曲的美妙绝伦而惊叹”,有人认为“凉州曲”有失“先祖乐律”,但酷爱乐舞的玄宗皇帝还是将“凉州曲”定为了国乐。此后,“凉州”屡经加工提高,最终奠定了“凉州曲”在唐朝的国乐地位。
“凉州大曲”是在西汉大曲以及魏晋南北朝大曲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表演形式为歌舞乐的大型综合艺术表演形式,拥有严密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大曲别名大遍,遍在古代是段的意思,即大曲是有许多段组合而成的,一首大曲是要将多个段落从头到尾演绎。因此大曲的内容通常多种多样,而其中最为精妙的部分经常会拎出来单独表演。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曲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解、艳(趋)、乱。到了隋唐盛世,大曲的结构形式演变为散序、中序和破。歌舞的节奏变化跌宕起伏、充分发挥舞蹈动作视觉方面的特点,整体特点显示出隋唐歌舞循序渐进式的表演习惯。
“凉州大曲”自进入长安后,便立即得到唐代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唐诗人杜牧的《河湟》诗:“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便是例证。隋朝时期设立了九部乐,而唐朝增设为十部,但其中都包含西凉伎,由此可以看出凉州曲在当时的地位。
“凉州大曲”不仅在宫廷和寺院中深受追捧,更主要的是,在民间它的影响更为深远。唐诗人武元衡《听歌》云:“月上重楼丝管秋,佳人夜唱古凉州。满堂谁是知音者,不惜千金与莫愁”; 唐诗人花蕊夫人在《宫词》中也描写道:“梨园子弟簇池头,小乐携来候宴游。施炙银笙先按拍,海棠花下合梁(凉)州”。“凉州大曲”深入人心,进入长安后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自唐玄宗开元中至南宋数百年中,盛行不衰,并且由原来的单一宫调,逐渐丰富发展为七个宫调曲。
由此可见,凉州在汉唐极盛之时创作出了包含多种乐器、乐曲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作品为一体的大型歌舞艺术作品,充分表明了凉州在过去是一个歌舞升平,艺术能人云集的城市,也从侧面论证了这里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不同民族、起源之间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在这个“熔炉”中经过了充分融合。凉州的乐曲舞蹈作为宫廷御用的发源地,一方面满足了当时朝廷王公贵族的雅致需求,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歌舞艺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唐诗,对之后的宋词、元曲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戏曲方面,对戏曲的叙事抒情方面的作用非常之大,同时对促进古代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艺术融合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凉州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歌舞大曲,而且还带动和促进了中原各地区音乐舞蹈艺术的交流融合,使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澍.西凉府志备考.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
[2]黄柏元.西凉乐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
[3]杨荫柳.中国古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
[4]潘竞万.凉州史话.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