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小号作品创作发展民族化的历程及特征表现

2019-08-21 12:00曹晖
戏剧之家 2019年23期
关键词:小号民族化发展历程

曹晖

【摘 要】小号原本是西方管乐器,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伴随着这一百多年我国文艺历史的跌宕发展,小号终于扎根中国文艺土壤,与中国音乐融为一体,产生出与众不同的音乐作品,丰富了小号作品的风格。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作曲家不懈地探索,小号的民族化作品越来越多,并且逐渐与世界小号创作方式相接轨。纵观中国小号作品创作的民族化历程,是与小号教学和小号演奏紧紧相连的,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创作特征。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整理中国小号作品民族化创作的历程,并窥探其创作特征,以期为小号的学习、研究提供系统的内容。

【关键词】小号;中国作品;民族化;发展历程;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46-02

众所周知,小号是西方管乐器家族中的重要一员,而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坎坷的发展历程,逐渐被国人喜爱。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小号从最初的“洋喇叭”发展成为如今国内乐团演奏中的重要铜管乐器,这一跨越发展,伴随着小号民族化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而且,小号在中国的发展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小号教学和小号演奏密不可分。真正具有民族风格的小号作品的出现和创作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渐渐出现的,按照其创作发展特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起步发展阶段(1949—1966年),曲折发展阶段(1966—1976年)和快速发展阶段(1976—至今)。

一、中国小号作品民族化创作的起步

在这一阶段,中国整体的音乐事业正处于恢复阶段,小号与其他乐器一样,创作发展既面临着“双百方针”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全国范围内众多音乐艺术院校的建立,小号专业也孕育而生,为小号民族化创作发展奠定了时代基础,这也标志着中国小号作品的民族化创作与发展正式起步。根据现有资料记载,在中国最早用小号创作作品的是丁善德教授,他于1955年创作的《新疆舞曲》是国内第一手小号十重奏作品;在1956年,由梅宾先生创作的《红军解放南沟岔》是我国第一首小号独奏曲。在丁善德和梅宾之后,越来越多的作曲家结合当时的时代音乐主题加入小号作品的创作行列中来。但是,对于小号作品民主化创作发展贡献最为突出的当数朱起东先生。朱起东先生知识渊博、学贯中外,立足于民族音乐的发展进行小号作品的创作,在我国的小号界有着非常高的声望。他整理编写的《小号曲集》是我国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小号作品集,该曲集共收录了10首中国小号独奏曲和2首小号二重奏曲,其中有6首曲目是由朱起东先生改编或编写。朱起东先生改编的小号独奏曲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乐曲的结构采用我国民间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即在开头散起、速度缓慢,营造氛围;然后经过变奏,速度逐次加快,进而改变情绪,同时还借用了我国民间乐器北方梆笛的特殊演奏技能,利用滑音、吐音、历音等,给人以强烈的情绪感染,使整个乐曲情绪饱满,富有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开启了用小号演奏中国民间乐曲的先河。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黄日照先生创作完成三首小号独奏曲,分别是《毕业的前夕》《山歌》和《嘎达梅林主题变奏》。其中《嘎达梅林主题变奏》是根据内蒙古地区广泛流传的一首赞颂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叙事民歌改编而成。原本民歌只有十小节,羽调式凸显出浓郁的蒙古风情,经黄日照先生改编之后,成为一首脍炙人口却又不失民族魅力的小号独奏曲。为了进一步推动小号作品民族化创作的进程,提高中国小号的演奏水平,黄日照先生特意编写了《小号练习曲二十首》,这二十首小号练习曲全部采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旋律和音阶创作而成,是中国第一本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的小号练习曲。

总体而言,在中国小号作品民族化創作的起步阶段,小号作品主要以民歌改编为主,并且主要停留在比较初级的变奏和重奏层面,这样旋律重复式的创作手法,与当时小号的普及和发展较为滞后有着很大关系。

二、中国小号作品民族化创作的曲折发展

这一阶段受到当时政治思想观念的影响,西方乐器被排斥和否定,从而阻碍了小号作品的创作和发展。但小号与其他乐器不同,凭借着其嘹亮的声音冲破思想禁锢,与当时流行的样板戏相结合,成为样板戏和舞台剧中经常使用的乐器之一。随着小号在样板戏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号作品的民族化创作再次迎来生机,随着舞剧和样板戏的风靡,学习小号的人又逐渐多起来,从而推动小号的普及,激励民族化作品的创作。

因为在这一时期,小号的创作是伴随着样板戏和舞剧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这一历史时期的小号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绝大部分的小号独奏曲都是选自样板戏中的音乐片段,也有一部分是歌颂毛主席和纪念革命的独奏曲,而纯粹的小号独奏曲几乎没有。导致这样发展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小号这一铜管乐器较难掌握,当时的演奏水平还不能够独自演奏小号独奏曲;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样板戏的风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号独奏作品的创作与发展,外国作品不能演奏,国内缺乏优秀的小号独奏曲,这便给小号的演奏和作品的创作造成了局限。

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只能结合样板戏来进行小号作品的创作。朱起东先生根据样板戏《龙江颂》的序曲改编创作出小号独奏曲《总路线放光芒》,又根据同名革命歌曲改编创作出了小号独奏曲《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和小号二重奏《歌唱我们的新西藏》《我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等具有时代文化特征的经典小号作品。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柏林老师根据舞剧《白毛女》中的音乐改编创作出小号作品《百万工农齐奋起》。由此可见,当时很多作曲家在进行小号作品民族化创作的时候,都选择与当时流行的舞剧和样板戏相结合。不管怎样,样板戏和舞剧也代表着当时的文艺发展状况,凸显出当时的音乐发展特征,将小号作品创作与样板戏相融合,也是民族化创作的实现。除了朱启东先生和柏林老师之外,全国各地很多音乐院校的教师和作曲家也加入小号作品的创作中来,有很多经典的作品成为当时的教材,被长期传唱和学习。

在中国小号作品民族化创作曲折发展的这一历史阶段,其所呈现的特征是:作品表现的主题较为单一,乐曲的旋律多为简单的变奏或重复,抑或是加花变奏,缺乏较为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和深度的主题探索,当然这是受到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和限制,从而导致这一时期的小号作品思想情感单薄、深度和广度探索不足。

三、中国小号作品民族化创作的快速发展

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音乐的发展再次迎来春天,小号作品的创作也打破之前思想枷锁的桎梏,开始采用多样的创作手法探索有深度、有广度的小号作品。

首先,奠定这一时期小号作品创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是小号教学中恢复使用外国经典教材,很多国外经典的小号作品重现在全国音乐艺术院校中小号教学的课堂之上,如阿尔班的《小号——短号教程》等经典教材,小号教学教材的丰富,直接推动小号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间接提升了小号作品的创作能力。另外,这一历史时期中,众多外国文艺团体到中国交流演出,使得中国小号的演奏和作品创作实现了与国外的交流,现代化的创作手法被国内作曲家所借鉴学习,进一步推动中国小号作品民族化创作实现质的飞跃。通过学习借鉴,一批质量较高的小号独奏曲登上了舞台,由陶嘉舟、娄连广、车子昭作曲的《天山新歌》又名《天山军民筑路歌》,在1975年參加全国首届独唱独奏汇演,获得极大成功。这首独奏曲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几种不同的音乐素材,也可以说汇集了当时作曲家的各种表现手法来创作这首乐曲,自由的引子、坚定豪迈的主题、舒展悠扬的行板再辅以变奏的方式演奏,在新疆少数民族音乐风格5/8拍快速舞曲的尾声中,奏响一支民族团结筑路的凯歌。其次,除了沿袭比较传统的创作手法以外,一些作曲家还运用比较现代化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一些小号独奏曲,从而使得中国小号作品的创作在实现民族化的同时,也迈步走向现代化。其中,由金萍创作的小号独奏曲《冷杉》便是采用了比较现代的作曲手法,整首乐曲使用C调,音色上明亮豁达,旋律轻松自然,一改之前用民歌改编的创作手法,让小号作品更具色彩、情绪更加饱满;由侯静创作的《圪梁梁》,沿袭了陕西民歌《三十里铺》的旋律,同时糅合了现代作曲手法,在两个乐章中,第一乐章用民歌旋律入调,第二乐章采用单三部曲式,散板——快板——散板交替过渡,展现出不一样的音乐风格,可以看作是中国小号作品创作由单纯的民族化走向现代化的过渡作品;另外,青年作曲家郭思达在2003年初创新性地用爵士风格创作小号独奏曲《怀念》,这一小号作品可以说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沿袭中国民间音乐素材和音乐风格进行小号作品创作的惯例,进而结合其他风格和素材进行现代化小号作品的创作,这一大胆尝试,推动中国小号作品创作由封闭化发展走向开放性发展,民族化创作也更具包容性。

通过对这一阶段中国小号作品创作和发展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一历史时期内,小号的发展特征与前两阶段呈现的特征迥然不同,这是中国小号作品创作开放性发展、创新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一阶段,我国小号作品的创作在作曲手法上已更加大胆创新,表现的空间也有所突破,为了音响和表现需要,大多数都是使用了C调小号。这对音乐的表现和作曲的方便程度来说,将更加便利。也正是众多作曲家不断地创新探索,推动了我国小号作品创作的快速发展,更多反映时代音乐思想和文艺语境的小号作品走上历史的舞台,并逐渐由民族走向世界。

四、结语

民族的便是世界的,小号虽产生于西方,却在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文艺土壤相结合,创作出不一样的音乐作品,演绎出不一样的音乐故事。本文对中国小号作品创作和发展从时间的顺序上进行一个大致的罗列,并结合时代文化特点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小号作品创作的特点进行归纳,从而对中国小号作品民族化创发展的历程进行总结,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小号作品创作的脉络和时代特征,以期为小号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些借鉴,推动中国小号作品进一步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朱起东.小号曲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

[2]许林.管乐独奏、重奏、协奏曲集[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宋胤.论中国当代小号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发展[J].音乐创作,2018,(06),110-111.

[4]靳启亮.中国小号作品中小号的民族演奏风格研究[J].音乐创作,2017,(09),111-114.

[5]张礁.浅析小号演奏艺术的民族化风格[J].北方音乐,2017,37(09),222.

猜你喜欢
小号民族化发展历程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小号的K-1 宾得KP
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小号的演奏和室内乐发展
现代小号的演奏艺术分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