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鸿敏
【摘 要】“阿数瑟”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身的古老的原生态歌舞,当地人都喜欢把“打歌”“唱调子”和“作对子”称为“阿数瑟”。现今,政府又大力打造“阿数瑟”文化品牌,所以发展到今天我们习惯把镇康的各民族民间歌舞乐都统称为“阿数瑟”音乐文化。本文是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及田野考察和走访民间艺人后对“阿数瑟”音乐文化的一点浅析。
【关键词】“阿数瑟”;打歌;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J64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41-05
“阿数瑟”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身的古老的原生态歌舞,这种歌舞在人类最早时期被称为“踏歌”,世界各地的早期人类和原始人群中都曾记载过。载歌载舞的集体舞形式,其中就有“用踏步以应歌拍,乃歌舞中之一種基本动作”①。在1973年我国青海省大通县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上面就绘有15个舞人平均分为三组,每组五人手挽手跳舞的情景,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葛洪的《西京杂记·戚夫人侍儿言宫中乐事》中,描绘汉代宫廷中踏歌的盛况:“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以联手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到了唐代民间踏歌就更为繁荣了,著名诗人李白《赠汪伦》一诗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各少数民族中,踏歌也是从远古就有流传和记载了,在我国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中在《渤海国志中》:“其渤海俗,每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随之,更相唱和,回旋宛转,号曰踏鎚焉。”在南方和西方地区远的就不说了,在距离镇康县120公里以外的沧源县勐来乡的沧源岩画②上就有5人围成一圈扬手起舞的生动图景——《圆舞图》③。“踏歌”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称谓上逐渐改称为“打歌”,《白族文学史》认为:“打歌”二字是白语译音,“打”就是“踏”(有人译为“跳”,但严格说来应译为“踏”),“歌”就是“唱”,“打歌”即“踏唱”之意……在古今汉语中,“打”和“踏”是谐音字,意思是相通的,“打”是多义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打”就有二十四个义项,它表示某种动作和行为发生,进行某种活动,做某种游戏等意思。可见,“打”不一定只是“跳”的意思,“歌”不一定只是“舞”的意思,更不一定只是汉语“歌唱”的意思。所以“打歌”就不仅仅含“歌舞”之意了。不过把“打歌”这一名词最明确地叙述出来的是清代道光年间大理诗人周之列写的《打歌行》。在这篇诗作的题记中写道:“癸卯正月五日,余寄居霁轩傍舍,村农男妇就屋前隙地吹芦笙竹笛,跌足鼓腹为长夜之乐,名日“打歌”,殆击壤之遗俗也。” ‘打歌在各地的称谓又有所不同,有称为“跳歌”“踏歌”“跳乐”“跳月”“跳笙”“跳鼓”“跳锣”“跳脚”,也有“对脚”“左脚”“叠脚”“跺脚”“辗歌”“纵歌”“打跳”“打转”。然而“打歌”到了镇康县发展到今天在称谓上被称作为“阿数瑟”,它就是中原传统文化、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和边境多元文化交融而成的复合型文化,就是由传统的打歌演变而来的,造成这种多名称混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起了主要作用。因为“打歌”流行的地区为古代“蜀身毒道”必经之地,历代“改土归流”“军屯民屯”“夷汉合流”等社会历史变迁,促成了各民族语言的交叉借代,这样就形成了多名称混用的复杂局面。镇康的“打歌”包括了多人围圈只跳不唱的舞蹈,用三弦和笛子芦笙作为伴奏乐器,这种舞蹈的动作难度有难有易,动作简单易学的一直被大众传习着,难度系数比较高的例如:串山小狗、蛇褪壳、老水牛摆角、黄鼠狼望峰子等劳动强度大的男性舞蹈现在会跳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还有边唱边跳的,这种舞蹈的动作难度就要比较简单一些,唱词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的,一般多用于祭祀或者红白喜事进新房等民俗仪式;一种是不固定的、即兴演唱的,可以一个人自问自答或者描述一个人一件事一草一木一心情,或者两人(两个团队)对唱也称作“作对子”,这时候的舞步就比较简单了,一般以脚上动作变化舞步为特点,手部动作比较自然,因为歌者要把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听、想、唱这三个方面。作对子的内容比较广泛,有天文地理、生产节气、农业知识、谈古道今、互相赞美、谈情说爱等等。在作对子中一般都有“阿数瑟瞧着、罗西塞甩着”这样两句词缀,所以当地人都喜欢把“打歌”“唱调子”和“作对子”称为“阿数瑟”。 现今,政府又大力打造“阿数瑟”文化品牌,所以发展到今天我们就习惯把镇康的各民族民间歌舞乐都统称为“阿数瑟”音乐文化。
一、“阿数瑟”打歌的由来与民间传说
(一)据说,“阿数瑟”和“罗细瑟”是好朋友,两人经常一同去下扣子(民间打猎器具)瞧扣子。一次,两人去瞧扣子,看扣子是否抓捕到猎物。“罗细瑟”在瞧扣子时不慎被自己下的扣子吊了起来,一甩一甩的。“阿数瑟”在旁边笑弯了腰。后来人们就把这件事编成“阿数瑟”瞧着,“罗细瑟”甩着的顺口溜,作为“打歌”作对子时的附和句,既好玩,又好笑。
(二)彝族人的传说则是:他们祖先在南迁时,夜晚露宿山间,因寒气逼人故围篝火以驱寒。在烤火的过程中一会蹲一会站, 一会走行一会停, 一会烤前面一会烤后面, 一边烤火一边还要呼喊着“阿数赛瞧着 !”“罗细赛甩着 !”以减少寒冷,故形成了阿数瑟“打歌” 。
(三)彝族支系俐侎人的传说则是这样说的:在很古以前他们寨子娶新娘的时候,每娶一个新娘当晚都会被昼伏夜出的鬼怪“阿数赛”和“罗细赛”给吃掉。所以寨子里的老百姓们每到取新娘的时候都要熬通宵不能睡觉地守着。但是漫漫长夜却很难熬,百姓们只要稍稍有困倦,新娘子就会被“阿数瑟”和“罗细瑟”这两个鬼怪给吃了,所以大家为了不瞌睡防止鬼怪把新娘子给吃了,就会采取把新娘子围起来转圈,口中高喊“阿数赛,瞧着”“罗细赛,甩着”以吓唬鬼怪,这个方法果然见效。所以每到俐侎人娶新娘子的晚上大家都会把新娘围在中间转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阿数瑟“打歌”。
(四)镇康的一部分彝族支系香堂人还有这种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阿数瑟”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他勤劳善良,寨子里的老老少少都特别喜欢他,可是呢因为他家太穷了所以到了30岁还没有娶到媳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给头人做工的时候被头人家的小姐爱上了,可是头人却把小姐许配给了一家富有的人家,就在小姐出家的那天阿数瑟跑到高山上看着走远的小姐哭的泪水都淌湿了衣裳,感动了天王,天王就把阿数瑟变成了一个神,让阿数瑟把小姐带到天宫一起幸福的生活,可是天王看到小姐实在太漂亮了就命令阿数瑟到人间来给他找一样漂亮的女子,所以阿数瑟就到人间只要看到哪家娶新娘子就跑去把新娘给天王抓去做妻子或者侍女,人间的人们知道是阿数瑟来抓新娘以后每逢娶新娘都会请一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院子中间烧一堆火,围绕着火堆转圈唱歌跳舞,然后大声的说阿数瑟来瞧,邀请阿数瑟来跳,阿数瑟被唱歌跳舞迷住了也忘记抢新娘,到天亮以后也只能回天宫去了,所以后来彝族人只要一有喜事都要烧火围着火塘唱跳还要大声喊着“阿数瑟瞧着,阿数瑟甩着”。逐渐延续到今天也就演变成“阿数瑟瞧着,罗细瑟甩着”。
(五)在镇康县一些山寨中的老人又是这样说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山寨,祖祖辈辈都在哪里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年寨子里的人莫名其妙就得了一种怪病,怎么治都治不好,这时寨子里的巫师就说我们寨子的这个病是被一种叫做“阿数瑟”的牛鬼蛇神来害的,这个“阿数瑟”一到晚上就出来害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村民们到了晚上就全体人都到宽敞的大院子中烧一大堆火,男人手持木棍或竹棍并击打发出声音,全体老老小小就随着打击声大吼“阿数瑟瞧着,罗细瑟甩着”,意思是让大伙认真仔细地看好“阿数瑟”这个牛鬼蛇神来了没有,就算他来了,我们也不要怕,“罗细瑟”照样甩着吼着。就这样过了几夜以后村民的病也就逐渐好了,这种热闹的场面就在寨子里流传了,以后每逢庄家丰收或者喜庆的日子,整个寨子的男男女女老老小小就很自觉地走到宽敞的大院子里来一起吼、唱、跳,歌词也从最早的吓唬“阿数瑟”这个牛鬼神蛇演变到歌唱劳动,歌唱生活,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每唱一句后面就要加入“阿数瑟瞧着,罗细瑟甩着”。
(六)还有一部分永德籍的台湾同胞则认为,两句合声词原来的意思应该是“阿苏寨,瞧着 !”“罗细丝,甩着 !”上句是在“打歌” 的舞者用来呼喊、邀请“阿苏寨”哪些在观看的人快快参加到他们的“打歌”中来,下句则是指正在打歌的舞者看到盛装少女“打歌”时候所佩带的装饰物“罗细瑟”在随着音乐舞蹈摆动飘曳舞姿婀娜时候的场景所呼喊出来的“罗细瑟甩着”。
(七)另外一种说法也是得到大众认可最多的一种传说:诸葛亮征南蛮产生“阿数瑟”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三国时期,诸葛亮征南蛮,来到滇西镇康,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军队对峙于“阿数瑟”寨和“罗细瑟”寨。两个寨子隔山相望,驻守“罗细瑟”寨的诸葛亮的军队因长期作战和不适应滇西镇康气候,减员较大。诸葛亮为尽快结束征战、让当地少数民族臣服,用计摆八卦阵。夜间让士兵手持火把在高搭的楼台上围圈唱歌跳舞,在寨子侧边的几个山包上行走,并高喊着“阿数瑟呢瞧着,罗细瑟呢甩着”(还有一种说法是说两句合声词的原词是“二十哨瞧着”,“十四哨守着”为虚张声势,呼唤提高警惕的呼喊声,后来才逐渐改成“阿数瑟呢瞧着,罗细瑟呢甩着”)。制造出诸葛亮大军源源不断地进驻罗细瑟寨的假象。驻守在阿数瑟寨的少数民族头领看到罗细瑟寨的诸葛亮的军队兵员充足、悠闲作乐,于是不战而臣服于诸葛亮。滇西镇康民众十分崇拜诸葛亮的睿智,为纪念诸葛亮智取胜利,每逢婚嫁、节日等喜庆场合,人们都会自发地通宵达旦吹起芦笙、吹起箫、弹起三弦、作对子、围圈歌舞。对子每唱一段、大家一起助阵合唱“阿数瑟呢瞧着,罗细瑟呢甩着”。
二、“阿数瑟”音乐文化的内容表现形式
镇康的“阿数瑟”音乐文化一直都是靠民间艺人口头传承、身体传承、技艺传承的方式在镇康一带得以传承下来的,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临沧地区镇康县资料卷》的出版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录和乐谱记录。在无文字记录也能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就是镇康县所处的地理环境土地丰肥,物产丰富;生产方式主要以农耕为主,人们会把长久以来在农业生产中总结到的经验放在“阿数瑟”的调子里来传播,也会把多年的生活经验、礼仪文化放在“阿数瑟”的调子里给后人说教,在“阿数瑟”的调子中就有许多调子都是在唱生产生活知识和教人为人处世的,内容是劳动人民从劳动生活到情感娱乐,从天文地理到人文岁月,唱尽了镇康人民的情事沧桑,再次,笔者就每一个方面举一、二例与读者共赏。
(一)生活方面
1.《猜调》
(問)“什么生来高又高?什么长在半中腰?”
(答)“竹子生来高又高,玉米长在半中腰。”
(问)“什么开花不结果?什么结果不开花?”
(答)“甘蔗开花不结果,琵琶结果不开花。”
(问)“什么有脚不走路?什么无脚走四方?”
(答)“板凳有脚不走路,扁担无脚走四方。”
(问)“什么弯弯天上挂?什么弯弯钻草窠?”
(答)“月牙弯弯天上挂,镰刀弯弯钻草窠。”……
此曲在镇康民歌“阿数瑟”中是比较经典的一段,不论男女老少都能迅速作答或者哼唱出来,此曲可以像童谣一样念唱出来,也可以在做对子的时候机智作答,歌唱的旋律没有固定的曲调,只要是阿数瑟风格的曲式都可以套进去歌唱。在此就不做谱例了。
2.《开荒歌》④
“正月开荒哦喂,莫放火尼哦喂,野火烧山无处躲,无处躲尼哦喂。”
“二月开荒哦喂,莫贪多尼哦喂,一年开垦一角⑤洛,一角洛哦喂。”
“三月开荒哦喂,早下种尼哦喂,莫给野猪把地拱,把地拱尼哦喂。”
“四月开荒哦喂,开生荒尼哦喂,洒下五谷望收成,望收成尼哦喂。”
“五月开荒哦喂,开二荒尼哦喂,早种瓜豆早的尝,早的尝尼哦喂。”
“六月开荒哦喂,开荒开尼哦喂,莫让猴子下山来,下山来尼哦喂。”
“七月莫提哦喂,开荒事尼哦喂,要给万木发新枝,发新枝尼哦喂。”
“八月莫说哦喂,开荒话尼哦喂,瓜豆伸⑥藤早搭架,早搭架尼哦喂。”
“九月不能哦喂,再开荒尼哦喂,九豆十麦土黄雨,土黄雨尼哦喂。”
“十月不能哦喂,再开荒尼哦喂,万木冬枯叶子黄,叶子黄尼哦喂。”
(二)情感、娱乐方面
“阿数瑟”在情感和娱乐方面的歌曲占了整个“”阿数瑟”打歌调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内容。例如:《大白妞子酸荞菜》⑦是流行于镇康各地比较古老的并且不分性别不分年龄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的自娱性歌舞。
谱例:
(三)劳动歌舞
在“阿数瑟”歌舞的海洋中还有一部分歌舞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例如在打谷场上跳的《老水牛摆角》《黄鼠狼望峰子》《黄莺晒翅》等,这些舞蹈因为是在打谷场中劳动休闲时为解除疲劳而创作舞动的所以都没有乐器伴奏,只有就着弯勾⑧打谷草和谷粒脱尽后抖谷草时发出的有规律的节奏声响而舞蹈,这些舞蹈动作逼真、风趣为劳作的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使劳作人们精神振奋忘记疲劳体力大增为后续的劳作蓄发能量。
(四)民俗歌舞
流行在永德镇康的“阿数瑟”音乐歌舞,每逢人们在婚丧嫁娶中基本都会通宵达旦地歌、舞“阿数瑟”,前半夜是欢快热烈的歌舞占主要地位,后半夜以玩转优雅的歌曲小调为主要内容,他会根据环境的不同在歌词上有所区别,比如在婚俗和进新房这些喜事中唱调的人会唱一些祝贺主人家发财、赞美主人家的人和事,规劝新娘子要孝顺公婆等词语的歌曲。例如:《发财调》《安家歌》等(见谱例一)。在丧事中也会有“阿数瑟”打歌的风俗,在开场的时候也和喜事一样会有一些嘲贺主人家的《开金口》,和缅怀逝者的一些《丧事调》,还有逝者的亲儿子抱着逝者的照片唱的《孝子歌》,也称为《孝子打歌》等(见谱例二)。
谱例一:《安家歌》
谱例二:《孝子歌》
三、“阿数瑟”的伴奏乐器
“阿数瑟”的伴奏器乐分为弦乐和管乐两种,弦乐中有拨弦乐器“弦子”(三弦)和月琴,拉弦乐器有二胡,吹管乐器有芦苏(芦笙)、萧(笛子)、④(唢呐)。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域主打伴奏的器乐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不同的民俗节日所使用的乐器伴奏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彝族和汉族比较多的地域镇康县勐捧镇“阿数瑟”打歌时候伴奏乐器只用10把左右的弦子(三弦),并且弹弦子的都是男人,女人只能跟着跳舞蹈动作或者歌唱,是不可以弹弦子的,有一曲古调中就这样唱到“吹箫弹弦我不会,只会打跌甩手歌”。⑨据说在古代“阿数瑟”只是男人用来玩乐的,女人只看不参与,到后期发展到女人可以参与并且能和男人对唱作对子。女人想要弹弦子也可以,但是只能坐着弹小曲。在顺序上男人弹弦子和吹箫的在前领路,不带乐器的男女跟在后头,古曲中这样唱到:“吹箫弾弦朝前走,甩手摆脚在后头。”⑩
在永德地界和镇康相连的边界勐统镇“阿数瑟”打歌时候的伴奏乐器就会有弦子(三弦)、芦苏(芦笙)、萧(笛子)、 (唢呐),古本调中唱到“弦子在前萧在后小小噜苏在中间”。?这也严格地规定了“阿数瑟”的伴奏乐器排列的顺序,在当地老百姓中间也成为一种墨守成规的规则。
而在以苗族为主的聚居地“阿数瑟”的伴奏乐器在拨弦乐器上少用弦子而又多用月琴,吹管也是芦苏(芦笙)、萧(笛子)、(唢呐)。
谱例:
镇康从古至今每逢红白喜事、民俗节日、朋友聚会都会唱跳“阿数瑟”,以前是亲戚朋友自发地带上弦子(三弦)、芦苏(芦笙)、萧(笛子)、月琴、二胡、(唢呐)等乐器围圈歌舞,高声唱调通宵达旦。现今就看办事的主人家有没有用能帮助唱通宵的歌友,假如你自己也喜欢唱跳也经常到别人家去通宵达旦,那么你们家办事的时候也会有人来帮忙,假如自己家没有能歌善舞之人那么就得出钱请打歌队来帮忙,早几年打歌队的费用只在一人20或者30元人民币,现在已经到200—300元之间,特别一些在本地小有名气的打歌队可能要到每人500元左右,有钱的人家一般会邀请20到30人不等,一般的人家也要邀请2到4人或者10人左右。
四、“啊数瑟”打歌的功能性
(一)娱乐功能
“阿数瑟”打歌,不论是远古的“踏歌”还是诸葛亮用来获取战争胜利的计谋或者是现代广场上人民晚饭后的健身打歌,他的一个首要功能就是娱乐,是以娱乐为前提条件来展开的,特别是“阿数瑟”打歌做对子的时候,对子做得好不好主要的评判标准就是看观众笑不笑,乐不乐。
(二)健身功能
以前的“阿數瑟”歌舞文化主要以劳作、教育、娱乐、感情抒发和感情交流为主,那时的劳动人民是没有锻炼健身这样的生活概念的,健身功能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渐得到了提高,信息化社会进程得到快速发展后才逐渐体现出来的一个功能。现代的劳动人民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的乡镇农民都已经逐渐有了锻炼身体这样的一个生活化概念,在各大城市中流行的广场舞在我们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小县城随处可见各大广场上各种形式的广场舞,热闹非凡,特别是永德镇康这两个小县城,“阿数瑟”打歌更是随处可见,大家都说如见生活水平提升了,一定得多锻炼身体。
(三)教育功能
1.农耕时节的教育调子、传播劳动与生活知识的调子。例如前面说到的《开荒调》,一句旋律十段歌词,完整表述了一年之中哪个时节该如何开荒种地,在开荒种地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对收成的美好期望;还有一首属于当地的“摇篮曲”《噹咣啷噹咣啷芝麻虫》是母亲在哄自家孩子睡觉时候哼唱的一首歌曲,歌曲短小生动、贴近生活,歌词主要是教育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农耕观念,“噹咣啷噹咣啷芝麻虫,阿要两包玉麦种,玉麦撒在青草地,玉麦不出豪猪拱。”教育儿童,高山深箐豪猪多,所撒种子容易被吃掉。
谱例:
2.教育广大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感情要专注,要树立正确的婚姻恋爱观。例如调子:“一文铜钱四亚花,满边满岸载下花。花树载多难调理,算盘子多手难扒。一针不穿两样线,一姓不代两姓人。”
(四)增强族群音乐文化认同感
认同理论认为,认同可以为人们共享,其结果是具有同样认同的人往往会采取一致行动以维护和提高他们共同的认同。?“阿数瑟”音乐文化,一直以来因其自身的娱乐性和教育功能的强大得以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它是镇康人民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在传承。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后被迫退出大陆游走于泰国、老挝、缅甸的国民党武装势力,还是跟随蒋介石到台湾去的永德镇康人,近年来自国内改革开放以来都有来寻找“阿数瑟”音乐文化的活动,例如:1994年2月27日中国台湾桃源县的一个民俗打歌演出团到镇康县的凤尾镇来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和1929年镇康县政协受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政府主席彭家声邀请到果敢、腊戌等地开展经济考察和海外联谊?;2018年2月受泰国和缅甸华侨华人社团的邀请,云南海外文化教育中心联手镇康县侨办,组织以“阿数瑟”文化为主要元素的“2018共庆中国新年七彩云南走进泰北(缅北)”艺术团慰侨访演活动,这些行为都是族群内部对音乐文化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阿数瑟”歌舞音乐已经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和变迁,它赋予了自己自身的文化体现与文化价值,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族群记忆与音乐认同。音乐的旋律一直依附在语言的发声音调上,调式以羽调式居多,曲调起伏较大,常常有八度以上的跳进,节奏比较稳定,大都以2|4拍,强、弱关系来出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信息传播的高度发展,“阿数瑟”歌舞音乐文化在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大力推进下将继续在被解构其原生性,再加入新的元素进行重构,最后在发展中变迁,重新构建出一种新的音乐文化体系,一个具有多重文化身份和绚丽多彩的“阿数瑟”音乐文化。
注释:
①《唐声诗》第五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上编第308页。
②沧源岩画是中国发现较早的岩画,分布在西南边境沧源县勐省、勐来2乡。岩画点多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崖石壁。据科学测定为距今3000年左右原始社会晚期文化遗物。
③图片刊登于2001年全国统编教材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美术试用课本第二册。
④中缅“阿数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收集整理传播人李宗蔚老师,收集整理在民间民俗文化音乐微电视剧《镇康回响——阿婀娜》第二部中。
⑤角:方言读guo。
⑥伸:方言读cheng。
⑦参考《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临沧地区镇康县资料卷》。
⑧把直径约三公分韧性较强的木棍握弯晾干后光滑而成,也有用稍粗的天然弯木制作的,这时弯勾的“叶子”则可制成扁形。杆长约100公分,叶子长约20公分(扁形长约5公分)。
⑨⑩?中缅“阿数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收集整理传播人李宗蔚老师讲解演唱。
?参见(美)威廉·布鲁姆:《认同理论:其结构、动力及应用》,王兵译.WilliamBloom,"Identification theory:its structure,dynamics and application". In Person-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pp.25-53.载《社会心理研究》2006年第2期,第79-96页。
?镇康县外事办提供。
?联谊活动中的文艺节目演出几乎都是以“阿数瑟”作对子和“阿数瑟”打歌为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永德县志编撰委员会.永德县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云南省镇康县志编撰委员会.镇康县志[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3]杜亚雄,王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9.
[4]临沧地区镇康县办公室编.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镇康卷[M].临沧地区镇康县办公室编印,1987.5.
[5]段颖.泰国北部的云南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0.
[6]魏琳琳.音乐与认同[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8.
[7]杨民康.中国传统音乐分类法的方法论转型及文化认同特征[J].民族艺术,2018(05):137-144.
[8]赵书峰.为谁书写?谁在书写?——谈影像音乐民族志文本的建构问题[J].艺术探索,2019,33(01):65-70.
[9]赵书峰.田野·文献·方法——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三个必备条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8(03):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