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慧
【摘要】随着我国全民体育健身事业发展的不断推进,倡导全民进行体育健身,从而提升全民身体健康水平。为此作者结合单位实例,阐述了汝湖镇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之家的现状,分析了它的社会效果,最后就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发表了观点,以期给同行业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汝湖镇;社会体育;指导员
为满足辖区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汝湖镇探索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之家”,创新社会体育管理“三化”模式,大力引导群众科学健身、快乐运动,形成了“站—点—队”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网络。
一、项目基本情况
目前,我镇建立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之家”(即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27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和52支健身队伍,共有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63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50多名,农村文体协管员27名,开展健美操、排舞、瑜伽等培训班80期,举办“舞稻草龙”非遺项目展演、“龙形拳”表演、体育健身活动等60余场次,受益人数达16万人次。
(一)建立汝湖“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之家”,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整合管理信息化
在文化站内设立汝湖镇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队伍,将全镇各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优秀运动员、古仙村德育教育基地教官等纳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并适时登记造册,输入系统,实现省、市、区、镇联网管理。
(二)建立社会体育服务点,推动社会体育指导服务网格化
以村(居)作为单位,将全镇划分为27个网格,每个网格建立村(居)社会体育服务点,并将63名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分配到各个网格,负责传授健身技能、进行健身展示、举办健身讲座、普及健身知识等。并讲究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如上围村侧重发扬市级非遗项目“舞稻草龙”和传统体育龙舟、拔河,并相应建立舞龙队、龙舟队和拔河队加以指导;作为龙形拳创始人林耀桂的故居埔头村,则致力于发扬龙形拳,建立宗师故居,提供交流平台。
(三)组建村级健身队伍,推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
由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培育村(居)组建健身队伍,建立组织协调、培训管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等机制,定期开展交流展示活动,保障健身志愿服务顺利开展。仍图中学体育老师陈文儒十几年如一日义务教育学生练习龙形拳,成立仍图中学少年宫龙形拳队,指导成立仍中村龙形拳队伍。经常带领队伍外出交流学习,活跃在市、区大型舞台上,为传承发扬龙形拳无私奉献自己。
二、社会效果
我镇建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之家”,既满足了辖区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也丰富了当地群众体育文化生活,对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整合管理信息化、指导服务网格化、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对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传承发展传统体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增强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通过建立汝湖“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之家”,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队伍,定期召开交流座谈会、健身运动展示活动、户外拓展运动等,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由分散走向整合,使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有了自己的“家”,积极为全镇的体育事业出谋划策、奉献力量。
(二)激发了全民运动热情
通过建立村(居)社会体育服务点,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协助村(居)组建健身队伍,传授健身技能、进行健身展示、举办健身讲座、普及健身知识等,比如定期到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点)开展健美操、排舞、瑜伽等培训班,指导举办镇村农民运动会、龙舟赛、篮球赛、送体育下乡等活动,激发全民参与到科学健身、快乐运动中来。
(三)传承与发展了传统体育文化
通过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健身队伍,挖掘本地传统体育文化,尤其是注重推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稻草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形拳等传统体育文化上舞台、进课堂,既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体生活,又传承和发展了传统体育文化,推动传统体育与现代运动相融互动发展。如上围村为更好地传承“舞稻草龙”市级非遗项目,建立了“舞稻草龙”项目传承基地,在基地展示稻草龙模型,传承人现场演示制龙过程和舞龙动作,并将该项目引入长湖小学第二课堂。如龙形拳创始人林耀桂的故居埔头村,则致力于发扬龙形拳,目前龙形拳在全世界弟子的传承与发扬下享誉国内外,而成绩的取得均离不开我们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努力和付出。
三、下步工作设想
(一)健全保障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考核、上岗、奖励等配套的运行机制,合理调配任岗,提高上岗比例,激发奉献精神。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体育指导员运行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特色传统体育活动以及地方特色活动,创新文体品牌;培育和规范好体育类社会组织,推进文体志愿服务。
(二)创新培训形式,发展特色体育
依托“站—点—队”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网络,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覆盖面,吸纳更广泛、更专业人士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继续开展舞稻草龙、龙形拳等传统体育文化上舞台、进课堂。定期举办太极拳、广场舞、瑜珈等现代体育项目培训活动。适时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展示大赛、传统体育交流展示活动、农民运动会等。发展环东江(白鹭湖)绿道骑行、大良—茶径山地穿越、德育基地综合实践教育、农林基地农事体验等休闲体育运动,开展“科学健身、快乐运动”月活动,全面激发群众运动热情,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科学健身、快乐运动中来。
综上所述,虽然我镇在探索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之家,创新社会体育管理“三化”模式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村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建设进度较慢,需要加强建设步伐;二是已建成村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的制度尚需完善;三是部分村干部的意识、村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文体协管员)的自身素质和村民的积极性还需提高。今后,我站将再接接厉,继续为创新社会体育管理模式,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之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艳.公共体育服务多元参与机制创新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1).
[2]王嘉豪.我国老年人社区体育休闲功能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