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鹏 姚小飞
摘要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小儿川崎病患者55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大剂量组(观察组,2 g/kg,2次/d)和小剂量组(对照组,0.5 g/kg,2次/d)。观察两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临床症状的消退时间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大剂量组患者总体有效率96.3%,和对照组的78.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皮疹消散、淋巴结肿大消退、黏膜充血消退及手足症状消退时间较小剂量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同时血WBC、CRP及PCT的下降速度明显好于小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疗效确切,可较快缓解临床症状,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关键词 川崎病;丙种球蛋白;疗效
川崎病是由日本学者TomisakuKawasaki发现的一种自限性血管炎[1]。最初被命名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因表现为急性发热、全身的淋巴结肿大、黏膜充血等特异性临床表现而得名。同时该病可累及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及动脉瘤形成,进而出现心肌缺血,甚至猝死[2]。治疗该疾病的要点是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治疗,早期治疗有助于缓解病情,减少进一步的心脏损害,如不能早期有效控制病情而导致病情迁延,将极大危害患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3]。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丙种球蛋白的应用对于该疾病的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减少心脏损害的发生及缩短病程方面作用显著[4]。目前有文献报道,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在该疾病的治疗上的疗效也不相同。为探讨不同剂量的作用效果,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小儿川崎病患者55例,采用不同剂量进行治疗,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小儿川崎病患者55例,根据随机对照原则(数字表法)分为大剂量组(观察组)和小剂量组(对照组)。观察组27例,男13例,女14例;平均年龄(5.2±1.3)岁;发病平均病程(5.8±2.l)d。对照组28例,男14例,女14例;平均年龄(5.5±1.1)岁;发病平均病程(5.2±2.4)d。两组患儿均表现为急性发热、淋巴结肿大、手足肿胀、黏膜充血等表现,68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9期均按照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儿科学会标准确诊,两组患儿治疗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人组前和患儿家属详细说明治疗方法,并签署治疗同意书。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关节炎及近期使用过丙种球蛋白的患儿为排除对象[5]。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按照40 mg/kg给予阿司匹林,3次/d,口服。观察组给予丙种球蛋白以2 g/kg静脉注射,2次/d; 对照组以0.5 g/k静脉注射,2次/d。两组均治疗lOd。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皮疹、淋巴结肿大、黏膜充血及手足肿胀等临床症状的消退时间,同时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血WBC、CRP及PLT的下降速度的差别。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O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0 d的治疗,无病情恶化及病死患者。观察组患者总体有效率96.3%,和对照组的78.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上,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同时,在治疗前后血中炎症指标的变化上,观察组血WBC、CRP及PLT的下降速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川崎病作为婴幼儿的常见疾病,一直是儿科领域的研究重点,关于其发病机理,目前研究较多,现广泛接受的病因为链球菌感染。但在病原体诊断中,因其在患儿的体液中未能分离出念球菌,所以严格意义上说,该病不是真正的炎症感染性疾病。后有学者在临床中发现川崎病感染机制和耶尔森菌极为类似,导致全身血管无菌性炎症,损伤的靶器官为冠状动脉、心肌和全身血管,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发热、全身的淋巴结肿大、黏膜充血,严重者产生心肌损伤和心血管病变,导致患儿死亡。
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效果和既往比有较大的进步。治疗药物主要以水杨酸制剂和丙种球蛋为主,并配合其他对症治疗,该治疗模式疗效肯定,被广大临床医生所接受。丙种球蛋是一种免疫性血清球蛋白,内含大量抗体,注射后可迅速将患儿从低免疫状恢复至暂时免疫保护状态,在人体内与抗原结合后直接杀死细菌和病毒[6]。在过去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等抗生素被用于预防传染性肝炎和麻疹等病毒性疾病,但关于丙种球蛋白的使用剂量上存在争议,临床上因丙种球蛋白使用剂量的不同而产生明显不同的临床疗效。丙种球蛋白治疗时一般选择在病情的早期,如病程过程,>l周疗效则较差,所以在用量上需要给足剂量,因该药物是一种被动免疫药物,在注入患儿体内时产生外源性的过继免疫,起到抗炎、抗免疫作用[7]。本研究显示,采用丙种球蛋白以2 g/kg静脉注射,和0.5 g/kg静脉注射相比,总体有效率较高,皮疹消散、淋巴结肿大消退、黏膜充血消退及手足症状消退时间较小剂量组缩短,同时血WBC、CRP及PCT的下降速度明显好于小剂量组。故临床上采用大剂量治疗对于患儿病情转归、症状的改善、炎症指标的好转均有积极意义。
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仍然需要注意使用的方法,对于患儿体温过高者,如体温持续> 38.5℃,则不能使用丙种球蛋白。对于患儿病程过长者,因大部分患者对药物使用不敏感也不建议使用[8],联合使用阿司匹林治疗时,需防止急性胃黏膜损伤的可能,建议患儿在饭后服用该药,避免空腹服药,同时需要注意有无黑便,防止出现消化道出血的不良反應。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寒战、高热等症状,如出现上述反应需要认真分析病情,如为药物反应所致则需尽快停用该方案。
综上所述,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肯定,可较快控制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且使用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该方案值得临床上进一步观察研究,待积累更多的临床病例资料观察验证其疗效。
参考文献
[1]张根,李新萍,常丽.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分析[J].临床荟萃,2015,30(5):572-574.
[2]张延义.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7):140-141.
[3]崔亚梅,阮志稳,郭朋琴.采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6):186-187
[4]李渝华,郭梅.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4,43(11):1368-1369.
[5]蒋勇,赵梦,李维禧,等.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和预测指标[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9):676-680.
[6]周金芳,钟红平.单次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4,4(40):73-74.
[7]张昭.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对小儿川崎病冠膜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12(12):88-89.
[8]李渝华,郭梅.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4,31(11):1368-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