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自杀的干预策略

2019-08-20 08:14冯云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7期
关键词:自杀干预策略大学生

冯云

[摘 要] 当代大学生在心理遇到困境或者是危机的时候,其内心的处境是十分纠结和矛盾的。对整个社会而言,如何着手帮助经历了创伤或者内心受到了严重影响的大学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研究从当代大学生自杀的现状着手,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学因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大学生;自杀;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7-0006-02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主要力量,大学阶段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这个时期所产生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认真对待,那么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例如父母离异或者亲人离世、自身学业亮红灯、情感方面的变化以及可能遭受的不法侵害等等。因此,如何在这些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的阶段给予正确的引导、及时的沟通,帮助他们尽快地走出心理困境,是当下社会教育部门、高校和家庭必须要重点注意的事情。此外,如何尽快地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有自杀倾向的学生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一 当代大学生自杀的现状

近些年,在全国大部分的高校中,都存在着因为各种问题而导致学生自杀的现象,并且随着时代发展节奏的加快,这种趋势有上升的势头。

(一)现象分析

当今社会的学业压力与毕业后就业的压力下,部分在之前的生活中没有练就强大的心理素质的学生的自身心理适应能力存在很大不足,严重的学生甚至对生活无望,从而靠自杀来实现“解脱”。2014年4月16日,中山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在宿舍自尽,原因是因为家庭给予的压力和学业压力过大。2015年5月18日,中南大学一名研究生因为硕士论文答辩没有通过而选择了跳楼自杀。2016年11月21日,岭南大学一名女生,因为感情的原因,加上家庭问题的困扰,在寝室自尽身亡。这些现象不仅仅在近些年发生,在2006年2月28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一个大四学生因为自己的英语四级没过,从而选择了跳楼自杀。2006年9月甘肃某大学一名大四的男生因毕业设计没有通过无法毕业而跳楼自杀。这些现象在近十几年中都有发生,并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仅以广东省为例,2010年官方统计出大学生自杀的人数是26人,有5人自杀未遂。这种现象为何频发?是什么样的心理动机使学生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行为不但给家庭带来了痛苦,也给高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压力。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问题特征

有的研究对近些年高校发生的36起自杀事件进行了调查分析,在这项调查中,男生一共有15人,女生一共有21人。并且在这些人数中,家境较差的占据了较高的比例。并且这些案例中,专科和研究生各占据了6例,而本科生则达到了24例。并且大多数都是毕业班级的学生。在这些案例中,成绩优异的有13例,良好的8例,中等9例,较差的6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成绩与自杀现象的关联度不大。这些案例的背后原因调查得出,学业、人际关系、家境以及对未来无望等因素的占据了16例,而因感情问题导致的则有11例,自身心理障碍的有8例,自身残障的2例。这些调查结果直接指向了一些关键问题,而心理问题则是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本质。

二 导致自杀现象的心理学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可以从社会角度、生物学角度以及认知角度进行分析。

(一)社会角度

在这个层次上看待青年的发展,心理问题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第一,我国现如今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时代的变化速度很快,事物以及观念日新月异,大众的心理承受着变革带来的猛烈的撞击和影响。第二,自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在人口结构问题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独生子女众多,已经达到了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一般而言,独生子女所处的成长环境较为优良,这使得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很少遇到阻碍或者困境,典型的特征就是心理承受力较为薄弱。第三,我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没有足够的投入,尽管有关部门颁布了多个相关的指导文件,高校也采取了各种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心理教育仍然面临着专业人员短缺,不被大众所重视的问题。并且无法兼顾到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这就导致了学生在主观上的抗拒心理治疗、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所处的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遭遇了心理问题后没有得到相应的关心和疏导,例如,家庭对于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而带来的压力,学业影响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人际交往遭受的冷落或者是歧视等等,都可能是导致学生采取极端行为的原因。

(二)生物学角度

按照生物学的观点,对于处在不同阶段的人来说,同一件事物对这个人产生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心理反应程度也是不同的。对于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情绪的管控和自身行为的影响认识还没有达到稳定,现实世界的自己与理想世界的自己、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有着激烈的冲突,没有很好地达到客我同一,在这种状态下,对外界的反應就会很敏感,简单的心理问题就会转变成复杂的心理问题。为了寻求解决方法,失去了理性的判断,而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去尝试解决。

(三)认知角度

大学生成长过程也是在塑造自身价值观的时期。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面对心理压力时,很大程度上并非事物本身带来的压力,而是个体对事物进行的假设造成的压力负担。通常会扩大事物对自身的影响,例如,期末考试一科挂科,便会衍生出补考、重修甚至于无法毕业的假设,这些素有的压力来源均来自这些假设。对事物的认知被扭曲和夸大,导致消极的态度蔓延,从而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最终导致自我被击垮,以一种“解脱”的方式结束生命。

三 心理学干预的策略

对存在自杀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干预是一种有效缓解内心压力的方式。

猜你喜欢
自杀干预策略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FCM学习适应性干预策略研究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自杀”的教授
失落的一角
盗窃罪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分析
阿根廷检察官“自杀”牵涉四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